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一例

来源 :新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多形性腺瘤;面神经;复发;手术
  多形性腺瘤(P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唾液腺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腮腺,也可累及下颌下腺、舌下腺等,特征是呈结节状生长缓慢、无痛的肿块。极少数生长在腮腺的PA重量可超过1kg,被称为腮腺巨大PA(GPPA)。我科于2020年12月14日收治1例GPPA,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病例资料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患者男,71岁,因左侧耳下区渐大包块35年入院。患者35年前无诱因发现左耳下区一“鹌鹑蛋”大小包块,缓慢增大,触之无疼痛不适。体格检查:体温36.4℃,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6/78mmHg(1mmHg=0.133kPa)。专科检查:颌面外形不对称,双侧面部无额纹消失、无皱眉及闭眼困难,无鼻唇沟变浅、无口角歪斜、无鼓腮漏气。左侧耳下区以腮腺为中心见一巨大包块,上达耳廓下缘,下达甲状软骨水平,肤色正常,皮温不高,测得大小约160mm×130mm×140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包块,扪及质地中等偏硬,无触压痛,活动性较差,与表面皮肤无粘连,表面见一直径约为0.2cm的结痂,未见明显出血,见图1A~C。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患者入院后查血常规、生化等均正常:白细胞6.11×109/L,红细胞2.59×1012/L,血小板280×109/L,血红蛋白86g/L;ALT14U/L,AST21U/L,血尿素6.22mmol/L,血清肌酐82mmol/L,血尿酸297mmol/L;血糖4.86mmol/L,血钾4.64mmol/L,血钠142.5mmol/L,甘油三酯1.23mmol/L,总胆固醇3.38mmol/L。
  辅助检查:增强MRI报告示左侧腮腺区为中心见大小约159mm×126mm×136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长T1长T2信号为主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内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前突至面部后缘,下方突入颈部、下端至颈6椎体上缘水平,左侧胸锁乳突肌受压内移,见图1D。初步诊断:左侧腮腺区包块:PA待查。
  三、治疗经过及预后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全身麻醉下行手术切除术。手术步骤和经过:左侧腮腺区包块表面设计梭形切口,翻瓣暴露包块,在包块后寻找耳大神经,无法分离保护后,切除耳大神经,在包块前缘下颌骨下缘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并保护面神经,神经紧贴包块深面。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血运丰富,深面紧贴颈动脉外膜,完整切除包块及部分腮腺组织,见图2A。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彻底止血,将暴露的面神经梳理减压,见图2B。制备邻近组织瓣修复包块切除区的缺损,缝合腮腺腺体残端,敷料包扎。术后肿瘤称重1.55kg,大体病理见瘤体呈椭圆形,界限清楚,包膜完整,肿瘤剖面为实性,呈灰白色,见图2C。术后病理回报:(左侧腮腺)PA,局部区域细胞增生活跃,见图2D。随访6个月,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左颌面部外观明显改善,见图3。
  讨论
  PA亦称混合瘤,主要发生在唾液腺,尤其是腮腺。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暂无明确的定论,有学者猜测可能与染色体变异缺陷及蛋白激活有关,然而并没有相关研究报道证实。PA一般为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30~50岁较多见,表现为不规则的结节状、分叶状、生长缓慢的肿块。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且除颌面部畸形表现外,一般并无功能障碍。PA的尺寸通常在2~6cm,很少可以达到25~35cm[1-2]。自1863年Spence首次报道了1例超过1kg的GPPA以来,国际上又陆续报道了几十篇关于GPPA的病例,重量在1.0~26.5kg不等[3-4]。而国内关于GPPA的报道则相对较少,目前报道的最大重量为6.5kg,本研究病例中的GPPA重1.55kg,已属有限报道中的前5位[5]。
  临床上GPPA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USG、CT和MRI)。此外,还可以利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帮助诊断[6]。GPPA术后瘤体表面较光滑,常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并可见白色条纹、透明的软骨样组织或黄色角化物,偶见出血及钙化。肿瘤包膜大多完整,厚薄不一,仅少数发生于小唾液腺或以黏膜样结构为主者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镜下见肿瘤细胞类型多样、组织结构丰富。其基本结构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腺上皮形成腺管样结构,管腔外围为肌上皮细胞,管腔内为均质性黏液。肌上皮结构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浆细胞样、梭形、透明和上皮样4种形态,其内偶见鳞状化生[1,7]。肿瘤的间质样组织为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软骨样组织似透明软骨,胞浆呈空泡状。
  GPPA大多瘤体边界清楚,且與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无明显粘连,因此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8]。术中应注意细致分离神经、保护面神经的总干及各个分支以确保术后患者无面瘫表现。此外,GPPA常常已经形成瘤体自身血供系统,因此需要术前备血,术中细致分离,注意结扎血管以防大量出血。GPPA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腺瘘、感觉减退、瘢痕、Frey综合征、短暂性面神经损伤和面瘫等[9]。造成GPPA复发的原因有:①包膜常不完整;②包膜与瘤体间黏着性差;③肿瘤多中心生长,切除不完全;④术中肿瘤破裂,种植性复发。因此,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注意分离神经、血管,并完整地切除整个肿瘤均会改善GPPA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中患者治疗方法采用手术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损伤表现。
  GPPA虽大多为良性肿瘤,但依然存在恶变的可能,恶变率为1.4%~6.3%[10]。有学者认为该病发生恶变具有以下的特征:①临床病程较长,至少10年;②男女比例为2∶1;③患者年龄较大;④位于大唾液腺;⑤肿瘤快速增大史,并有疼痛症状;⑥肿瘤组织内出现钙化[11-12]。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GPPA发生恶变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病例如此巨大的GPPA在临床上已极为罕见,病史、查体、影像学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GPPA的诊断,保留面神经功能的肿瘤全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关键词】Nancy指数;组织学;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应用价值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症状反复发作,不断进展,且有终生难愈的特点[1]。起初,UC的治疗目标为“临床症状缓解”,直至2015年,STRIDE国际共识建议将临床和内镜缓解作为临床实践中的治疗目标。临床缓解定义为直肠出血的缓解和肠道习惯的正常化,并建议Mayo内镜评分(
【关键词】先天性感染;巨细胞病毒;早产;危险因素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属于β疱疹病毒亚科的双联DNA病毒,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人类只由人CMV(HCMV)引起[1]。HCMV具有潜伏-活化特征,对所有人群易感,感染后终身携带,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可引起肝炎、肺炎、脑炎、胃肠炎、肾小球肾炎和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症状性感染[1-2]。其中,先天性CM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
目的 探讨在小儿肺炎护理的过程中实施医护与家属协同护理模式的价值及对临床指标与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肺炎患儿100例
【关键词】丝蛋白降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水凝胶;自组装  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明显增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关节软骨的破坏与缺损,因此关节软骨修复是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关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类来源于骨髓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组织再生和抗炎修复等功能[1]。研究表明BMSC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软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