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报是我的瑜伽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习难改。一輩子从事编辑工作,我养成了剪报的习惯,迄今都没有丢弃。
  记得很清楚,最早有计划、持续性的开始剪报,是在1981年发现孙犁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小说杂谈”。我那时是狂热的“文学青年”,对孙犁的简洁文风,从读书和创作实践中提炼出的文学理论,发生浓厚的兴趣。从1981年10月20日的《小说与伦理》始,直到这个专栏文章结束,我剪贴保存了全份。有时到外地出差,我也注意北京的报纸,跟踪阅读这个专栏。孙犁发表在其他报纸的文章,我也剪贴在专册上,自动搜集与他有关的资料。认识孙犁并开始通信后,老人家有时回信,也随信夹几份报纸编辑寄他的作品剪报。这样,我的剪报册内容,又多了一条供应渠道。如今,这些剪报册上的报纸已发黄,保存了过往年代的色彩和气味,成为我研究孙犁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次有系统的剪报,是在1986年,《光明日报》连载白吉庵先生的《胡适传》。报纸是我工作的部门公费订阅的。每天下班后,我就把读过的这个连载剪下来。在读这个连载传记前,我的脑子里只被灌输了胡适的负面形象。1973年,鲁迅著作单行本出版很多,我看到就买,开始读鲁迅,从读书中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历史。那个年代,我从业余读书中知道胡适的名字,是个反面人物,从书籍的注释到报刊上的文章,胡适都是被定型为批判的对象。通过读鲁迅延伸到胡适,我多么想了解胡博士!但书店里没有一本胡适的书,我只是从夹缝里发现这个大人物。白吉庵先生的《胡适传》,文风质朴,言之有物,从文章学的角度说,也引人爱读。连载的传记,大约有五万字,只能略窥胡适一生的粗线条轮廓。多年后,作者应出版社之约,撰写、出版内容充实,比较完整的传记,我又买来重读一遍。近代史所编辑出版的三大册《胡适来往书信选》,还有影印的胡适代表作,我也买来读了。我的想法是,不读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的著作,怎能了解整个运动的全貌及历史贡献?再说,先生的风度,醇厚和蔼的态度,甚至说话的口气,书信的表达方式,我都喜欢。


  我的这一册剪报,因是从工作单位订阅的报纸剪贴的,还曾引起办公室个别同事的不满。我反省、检讨:个别同事对我剪报有意见,我错在什么地方?从报纸的所有权来说,肯定是我做得不对,因为这也算“化公为私”“国有资产流失”,但我了解,其他同事是从不读我关注的报纸内容的;公费订阅的报纸,积攒到一定数量,行政办公室会收集起来卖给收垃圾(现在的名称叫“再生资源”)的,那个年月,大家的收入都不高,用不多的卖报收入买点饮料或去饭店吃一顿,是许多单位和个人都经历过的陈年旧事。单位有图书馆、资料室,各个部门的报纸并不留存。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专门分类剪贴报纸上有关经济类的文章,供研究、编辑人员参考。那么,个别同事为什么对我剪报不满呢?多年后,我读到《列子》的寓言,终于明白原因。《列子》里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家门前竖着一株死去的梧桐树,邻居对他说,干枯死去的梧桐树不吉利,你把他砍了吧。那一家老头听了邻居的话,就砍倒放在一边。枯树无用,静躺在门外。过了些时日,邻居烧火缺柴,就捡了几枝枯梧桐,拿回去烧火。那一家的老头看见邻居拿他的枯树烧火,马上气得跳了起来,指着邻居大骂:“你当初动员我砍树,原来是自己想当柴烧啊?”没用的东西闲置,谁都不动它,就没事;一旦有人动手,就影响邻里之间和睦友好的大好局面了。《列子》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已说明白了一些人的心理和行为,几千年都没有改变。古人常说,读书是为了知书明理。我读了《列子》,完全理解个别同事当年对我的态度,我不生气。
  我还有一个剪报册,是随手剪贴自己读后喜欢的散文,我给剪报册起了个名字,就叫《我喜欢的散文》。这些陆续收集的好文章,成为我自编自读自用的散文读本,也留下四十年全国主要报纸副刊的面貌一斑。副刊文章的编排,题图尾花的选择,字体字号的安排,都是岁月留痕。那些读报的岁月,那些总是有好散文让人惊喜的报纸副刊,是一天里幸福的时光。怎能忘记,有一位在大学修德国文学,却转行研究粮食经济的老同事,每看见报纸副刊上的好文章,马上从他的办公室跑来告诉我,让我注意读。我偶尔在报纸发表一篇散文,我还没看见呢,他已经拿着报纸在走廊念叨,奔走相告,中午在食堂吃饭时还积极主动向其他人推荐。一篇短文章,同事在公共场合嚷出好大的动静,我感到害羞。那个时代,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让人振奋的好消息、好文章。——“看见今天的报纸了吗?”当同事朋友见面后如此问询时,不必挑明标题,彼此都知道这一天的报纸上有一篇什么精彩文章。我剪报的习惯,就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进行的。
  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我的书桌上,经常放着剪刀、胶水、裁纸刀,常年不离剪报的必备工具。今夜雷电交加,夏雨飘洒,我关上窗,在灯下读报,发现晚报的《墨缘》版刊登张居正、海瑞、姚广孝的书法作品。这份报纸,每周都有书法作品版,本周的专题是“名臣墨宝”。张居正和海瑞的书法,我以前看过,却从没见过姚的书法,甚至不知他也有书法作品存世。今天晚报刊登的,是他的跋《邓文原急就章》,编者注明,原作纵23.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以我外行的眼光看,姚书有钟繇笔意,编者说是“精严古雅”。姚广孝这位政治和尚,明成祖的首席智囊,在靖难之役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啊!想当年,当朱棣的铁骑南下时,姚广孝送到城外,跪在马前密托:“方孝孺素有学行,城破之日,他必不肯降。请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但朱棣犁庭扫穴后,方孝孺还是惨烈地死在他的刀下,并创下“诛十族”的罪恶记录。我读的《明成祖传》,是晁中辰先生的著作。细细端详姚书,眼前的书法幻化成姚的形象,我剪下来粘贴在传记的扉页,一个五百年前参与过改朝换代的历史人物,原来只是一页剪报。海瑞的书法,粘贴在《海瑞集》,张居正的书法,粘贴在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这些刀剪胶水并作的夜生活,无非是一个读书人的本分。我剪报,将感兴趣的图文粘贴在读过的书里,是剪报的另一种形态,也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应有尽有,年轻的朋友看见我剪贴报纸,批评我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月。他对我说,你要查什么资料,下载个App,什么没有啊,怎么还像在手工业作坊里干活?
  他们哪里能体会,剪报是我的“瑜伽”。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夜幕沉沉,寒风呼啸。关上窗户,我坐在书桌前,翻开《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书厚过砖头,600多页,二十五章。昨夜一气看到第十二章“中国的昨日与现在”,今晚接着行云流水地往下读,争取在明夜啃掉这块沉甸甸的砖头。速读的习惯和能力由来已久,是我上初中时被父亲单位的“大笔杆子”逼出来的。也是他,把我引上的阅读之路。  我上的中学就在我的出生地。它是全县最偏僻的一个农耕小镇,也是公社“首府”
期刊
借阅点距离远、山路崎岖,是四川旺苍县推广全民阅读的难题。为了延长公共文化服务半径,当地以试点村落农家书屋为核心,在社组集中地带挂起图书漂流柜。  图书从县城“走”到乡村,从农家书屋“走”进居民家中,流淌在田野上的这缕书香,让阅读成为村里的一道新风景。  四川广元市旺苍县城南,群山连绵,公路一直向山上延伸,直入东河镇红垭村。  春日正暖,村民辜朝兵爬上山坡,走向自家的养鸡场。辜朝兵的养鸡经验,来自在
期刊
薛冰先生是著名的作家、藏书家,也是南京著名的乡邦文献研究学者,是当之无愧的“南京文化名片”。薛冰先生酷爱读书、藏书,作为资深爱书人,他见证了南京书店业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体验了其背后的文化变迁。  本文选自2001年薛冰先生回顾南京书事的长文《南京书事》,原题《书店风景:各人头上一方天》,本文选取的段落,记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出现的一些有文学特色的独立书店(当时还没有“独立书店”的说法,
期刊
我的阅读不算系统,写作也是半路出家。我从22岁进入童书出版行当,到55岁离开,很有幸与书尤其童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交给了它。出版待我不薄,它叫我热爱书,热爱阅读,以至于去写书。  回想起来,我对书的热爱始于童年。小时候读了些书,父母鼓励我读书,给我订杂志买书,《小朋友》《儿童文学》和《红领巾》是一直订的。《中国少年报》开始没有订上,因为一个班仅分配几份,不过作为补偿,可以在新华书
期刊
当我们谈到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科幻作家的时候,能够立刻想到的名字确实是男性占多数——艾萨克·阿西莫夫、儒勒·凡尔纳、阿瑟·克拉克……  科幻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男性化”的类型领域,但实际上,“科幻之母”却是女性。玛丽·雪莱所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  01这部哥特风恐怖小说凭什么是科幻小说的鼻祖  《弗兰肯斯坦》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是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1816年,
期刊
以前的时间很慢,慢到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只钟情于一个人,民国的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一生,除了专注于他的教学事业外,还为了一个女人选择了孑然一身,孤独到老。  而他的坚守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如愚公移山般的不可置信。  意气风发少年时  陈岱孙的家族在福建福州的名气十分大,这个书香世家最鼎盛辉煌的时候,一次性中了六个举人。出生在这种家庭,自身也十分聪慧的陈岱孙,自幼就在祖父的亲自
期刊
《封神演义》是在小说的角度对当时道教的神祇进行系统化的整理,而其最终的成就就是全书中所附的封神榜。  与《大宋宣和遗事》的天书名单或《水浒传》石碣榜单不同,《封神演义》中的封神榜是全书的核心及归宿。全书的全部情节,特别是其间神魔斗法的情节完全是围绕封神榜展开的,而天书名单或石碣榜单的存在,对于《大宋宣和遗事》或《水浒传》而言不过是一个媒介而已。  因此对作者而言,封神榜的精神也一定是先定的而非随机
期刊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俄国作家、剧作家。他长得好看,年轻时尤其漂亮——身材高大匀称,天庭广阔,眉清目润,忧郁地微笑着。30多岁,已经写出了一生大部分作品,44岁肺病去世。去世前那几年,衰老得特别快,我们熟悉的那张晚年大师照,其实是42岁拍的,刚结婚。  俄罗斯出产了太多的文学家。在它拥有的伟大与不朽中,契诃夫是坐在最前排那少数座位上的。他写出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们的苦难、激情,高尚与卑劣,愚昧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有本书曾以一种特别奇特的方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它被121家出版社拒绝。好不容易威廉·莫罗出版社签下了这本书,但作者只拿到了3000美元预付款。编辑还告诉他说,别指望从这本书上挣更多钱了。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一面世就火得一塌糊涂,第一年即销售达百余万册,而且在之后十余年中一直位居畅销排行榜,可谓是超级畅销书。这本书就是美国作家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的代表作《禅与摩托车维修
期刊
究竟该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