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贾平凹《极花》的英译本中的范畴转换模式,发现范畴化理论可以有效运用到地域文学的翻译研究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极花;范畴转换;翻译
1. 引言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具有原型性、层级性、动态性的特征。基于范畴化理论和Taylor对范畴的两种分类,西南大学文旭(2019)提出,在翻译活动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三种范畴关系: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翻译的动态转换过程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语言范畴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词类范畴转换、时体态范畴转换、句法范畴转换、语义范畴转换、语用范畴转换、文体范畴转换;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则包括以下三种:对等范畴转换模式、错位范畴转换模式、空缺范畴转换模式。
2. 《极花》英译本中的范畴转换模式一览
2.1 窑外的硷畔上,总有人在议论么,说顺子不孝顺,以前还和大家一起去挖极花,虽然极花越来越少快绝迹了,十天半月也挖不到五棵六棵,可毕竟和家里人团圆着。
译文:I’d overheard the gossip on the strip. The word was that Good-Son had not been a good son at all. At one time he used to go out with the rest of them to dig nonesuch flowers--though they were going on extinct and a fortnight’s digging would only get you five or six specimens, but at least they were all doing it as a family.
该例句中的黑体词语皆由动词转换为了名词。英语动词通过形态的变化来完成多种语法功能,而汉语动词除了做主谓语之外,还可以做连动谓语,只是逻辑上的顺序排列,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动词用得较多。译者将原文动词转换为了名词化结构,避免因通篇使用动词短语而导致的表达方式单一。
2.2 硷畔上能看到的还有石磨和水井,石磨在右边,水井在左边。他们说这是白虎青龙。
译文:Outside on the strip I could see a millstone on the right and a well on the left. The villagers used to say millstones and wells were mythological beasts, their White Tigers and Green Dragons.
该例句属于文化预设范畴转换。“文化预设”是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因素进行省略。“青龙”和“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积极的意象,但在西方人看来“龙”是凶残可怕的。中西方对这两个概念的文化预设不同,不宜将其直接翻译为英语中的对应范畴(文旭:2019)。因此译者在译文中通过添加“mythological beasts”对这一文化预设进行了解释性说明,降低了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带来的理解难度。
2.3 他曾是村里辈分最高的人,年轻时曾是民办教师,转不了正,就回村务农了。
译文:He used to teach in the community school when he was young but he never got a transfer to a state school, so he came back to farm.
由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中国教育以公办为主,優秀的学校大多是公立学校,而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主,顶尖学校多数集中于私立教育体系中,因此中西方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范畴原型可能会存在差异,这种源语范畴与目标语范畴成员的不对应导致了范畴错位的产生。因此在翻译“民办”这一概念时译者运用了原型范畴整合,同时通过词类范畴转换,将“民办教师”译为“to teach in community school”,实现了源语和目的语意义上的统一。
2.4 硷畔上能看到的还有石磨和水井,石磨在右边,水井在左边。
译文:Outside on the strip I could see a millstone on the right and a well on the left.
黑体词语“硷畔”属于非语言范畴,即陕北地区窑洞外大院子的边沿。该词为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范畴中表现为范畴空缺。“strip”这个范畴下还包含着很多次级范畴,“硷畔”只是其中之一,译文中的单词处于上位范畴;与之相对,“硷畔”则处于下位范畴。译文将其翻译为“strip”属于下位范畴向上位范畴之间的转换,译者用高度概括性的类属词汇,省略了原范畴的部分具体性语义内容而将原文范畴抽象化,使语言更加精炼的同时达到了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应。
2.5 他见我两天不吃不喝以为我吃不下他们的荞面和土豆,就去了镇上给我买了麦面蒸的白馍。
译文:He thought it was because I couldn’t stomach their buckwheat noodles and potatoes, so he went to the township to get me steamed wheat buns.
范畴原型受人的认知模型和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模型影响。“白馍”(或“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在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中表现为范畴空缺。但是“馍”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饮食中的地位和面包在西方国家饮食中的地位相当,都是饮食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因此,译者将“麦面蒸的白馍”转换为“steamed wheat buns”,体现出了一种文化与另一文化之间的转换。
3. 结语
虽然范畴化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语言学领域,但目前对范畴化研究的理论探讨比较多,实际应用较少。且由于Broken Wings是2019年4月出版的译本,目前以该译本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学位论文相对比较有限,范畴化理论下的范畴关系和范畴转换模式可以有效运用于地域文学的翻译研究中,通过分析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范畴关系,可以分别从语言范畴和非语言范畴两个层面解读译者面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本时采用何种转换方式来选择译文,从而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信息对等。
参考文献
[1]刘华文.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J].外语研究,2005(4):49-54.
[2]蓝纯.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4-39.
[3]文旭,余平.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中国翻译,2019(3):33-43.
[4]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型[J].中国翻译,2011(4):14-17.
[5]邵惟韺.抽象化与具体化——英汉表达方法认知对比与翻译中的范畴转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2-108.
[6]王仁强.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105-109.
[7]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3(2):15-18.
关键词:极花;范畴转换;翻译
1. 引言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具有原型性、层级性、动态性的特征。基于范畴化理论和Taylor对范畴的两种分类,西南大学文旭(2019)提出,在翻译活动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三种范畴关系: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翻译的动态转换过程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语言范畴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词类范畴转换、时体态范畴转换、句法范畴转换、语义范畴转换、语用范畴转换、文体范畴转换;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则包括以下三种:对等范畴转换模式、错位范畴转换模式、空缺范畴转换模式。
2. 《极花》英译本中的范畴转换模式一览
2.1 窑外的硷畔上,总有人在议论么,说顺子不孝顺,以前还和大家一起去挖极花,虽然极花越来越少快绝迹了,十天半月也挖不到五棵六棵,可毕竟和家里人团圆着。
译文:I’d overheard the gossip on the strip. The word was that Good-Son had not been a good son at all. At one time he used to go out with the rest of them to dig nonesuch flowers--though they were going on extinct and a fortnight’s digging would only get you five or six specimens, but at least they were all doing it as a family.
该例句中的黑体词语皆由动词转换为了名词。英语动词通过形态的变化来完成多种语法功能,而汉语动词除了做主谓语之外,还可以做连动谓语,只是逻辑上的顺序排列,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动词用得较多。译者将原文动词转换为了名词化结构,避免因通篇使用动词短语而导致的表达方式单一。
2.2 硷畔上能看到的还有石磨和水井,石磨在右边,水井在左边。他们说这是白虎青龙。
译文:Outside on the strip I could see a millstone on the right and a well on the left. The villagers used to say millstones and wells were mythological beasts, their White Tigers and Green Dragons.
该例句属于文化预设范畴转换。“文化预设”是指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因素进行省略。“青龙”和“白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积极的意象,但在西方人看来“龙”是凶残可怕的。中西方对这两个概念的文化预设不同,不宜将其直接翻译为英语中的对应范畴(文旭:2019)。因此译者在译文中通过添加“mythological beasts”对这一文化预设进行了解释性说明,降低了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带来的理解难度。
2.3 他曾是村里辈分最高的人,年轻时曾是民办教师,转不了正,就回村务农了。
译文:He used to teach in the community school when he was young but he never got a transfer to a state school, so he came back to farm.
由于政治体系和经济制度的不同,中国教育以公办为主,優秀的学校大多是公立学校,而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主,顶尖学校多数集中于私立教育体系中,因此中西方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范畴原型可能会存在差异,这种源语范畴与目标语范畴成员的不对应导致了范畴错位的产生。因此在翻译“民办”这一概念时译者运用了原型范畴整合,同时通过词类范畴转换,将“民办教师”译为“to teach in community school”,实现了源语和目的语意义上的统一。
2.4 硷畔上能看到的还有石磨和水井,石磨在右边,水井在左边。
译文:Outside on the strip I could see a millstone on the right and a well on the left.
黑体词语“硷畔”属于非语言范畴,即陕北地区窑洞外大院子的边沿。该词为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范畴中表现为范畴空缺。“strip”这个范畴下还包含着很多次级范畴,“硷畔”只是其中之一,译文中的单词处于上位范畴;与之相对,“硷畔”则处于下位范畴。译文将其翻译为“strip”属于下位范畴向上位范畴之间的转换,译者用高度概括性的类属词汇,省略了原范畴的部分具体性语义内容而将原文范畴抽象化,使语言更加精炼的同时达到了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应。
2.5 他见我两天不吃不喝以为我吃不下他们的荞面和土豆,就去了镇上给我买了麦面蒸的白馍。
译文:He thought it was because I couldn’t stomach their buckwheat noodles and potatoes, so he went to the township to get me steamed wheat buns.
范畴原型受人的认知模型和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模型影响。“白馍”(或“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在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中表现为范畴空缺。但是“馍”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饮食中的地位和面包在西方国家饮食中的地位相当,都是饮食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因此,译者将“麦面蒸的白馍”转换为“steamed wheat buns”,体现出了一种文化与另一文化之间的转换。
3. 结语
虽然范畴化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语言学领域,但目前对范畴化研究的理论探讨比较多,实际应用较少。且由于Broken Wings是2019年4月出版的译本,目前以该译本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和学位论文相对比较有限,范畴化理论下的范畴关系和范畴转换模式可以有效运用于地域文学的翻译研究中,通过分析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范畴关系,可以分别从语言范畴和非语言范畴两个层面解读译者面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本时采用何种转换方式来选择译文,从而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信息对等。
参考文献
[1]刘华文.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J].外语研究,2005(4):49-54.
[2]蓝纯.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4-39.
[3]文旭,余平.翻译的范畴转换及其认知阐释[J].中国翻译,2019(3):33-43.
[4]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型[J].中国翻译,2011(4):14-17.
[5]邵惟韺.抽象化与具体化——英汉表达方法认知对比与翻译中的范畴转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2-108.
[6]王仁强.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105-109.
[7]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3(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