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巴哈台旱獭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獭是一种形似小狗的山地草原动物,是中亚高山草原地带的代表物种之一。
  旱獭是哺乳动物,属啮齿目松鼠科,在新疆有灰旱獭、长尾旱獭及喜马拉雅旱獭3种。
  灰旱獭毛色沙黄,尾短,主要分布在天山2000到3800米的高山草原上,阿尔泰山、准噶尔界山(塔城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等),为中亚山地动物。成年灰旱獭体重约为7千克,体长50至印厘米,尾长20厘米,不到体长1/3。背毛沙褐,腹及四肢内侧深棕色,头部多暗色针毛。从森林下部草原到高山草甸均有栖息,掘洞群居、冬眠。他们遇到敌人时会站在洞口像小狗一样呜叫,警告同类逃避,灰旱獭以优良牧草为食,年产一胎3至10仔。
  旱獭因吻短,咬肌发达,门齿长而锐利,前肢粗短有力,极适于挖掘洞穴。旱獭洞分主洞和临时洞两种,主洞多在山坡上,稍高处或河谷陡坎上,有3到5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洞口,里面洞道纵横交错,洞深可达10米左右,内有盲洞,可供休息和临时大小便用。深处的巢室宽敞,有1-1.4米长,60-80厘米宽,50厘米高,内铺干草,临时洞多在山坡凹处或河滩上水草丰盛而不易打深洞的滩地,洞深较浅,一般不超过2米,每个洞群有4-10个洞,主要用来采食时逃避天敌的伤害,或临时休息使用。当在草原上发现敌害时,负责警戒的旱獭会高声呜叫,这时在四周采食的旱獭会迅速钻入洞中,这是旱獭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遗留下来保护种群不至灭绝的基本生存技能。
  旱獭被牧民认为是草原敌害,因为它与牧民争夺牛羊的优良牧草。旱獭在挖掘洞穴时堆积的土丘达4-5平方米,严重地破坏了草场,所掏挖的洞道又常使草原牧民的马蹄踏空使人马受伤。事物其实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利弊,牧民在深秋所猎获的旱獭几乎全身是“宝”,皮毛经过加工后可制成高级裘皮制品,旱獭油又可作药用,用来治疗烫伤,冻伤和关节炎;脂肪可入药,内可治咯血;獭油的味道香美爽口,旱獭肉是蒙古人最爱吃的肉食,蒙古人长期以来就有在夏秋两季猎食旱獭肉的习惯和传统。旱獭肉又称雪猪肉,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滋补祛风的功效。清炖旱獭肉,可治疗风湿痹痛、脚膝肿痛、痔疹、便秘等病症。而健康的人食用旱獭肉则健身防病。旱獭在自然界野生动物食物链中给鹰、雕、狼、狐、狗熊等动物提供生存的食物,是平衡草原动物食物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动物的生存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因为旱獭具有打洞的天性所以它又对防止草原水土大面积流失,对预防草场荒芜和沙化作出了较为重要的贡献。旱獭因生存的海拔和纬度等特点、它所打的众多洞穴,大多在多雨的高山草场。这些洞成了天降暴雨时的排水洞和渗洞,避免了在暴雨期形成的地表洪流,侵蚀土壤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而导致的生态恶果。旱獭这种小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谐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说起旱獭它与一个地名的由来有关,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它到底与哪个城市的地名有关呢?西部边陲有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塔城,塔城不是因塔而得名,而是因一座山——塔尔巴哈台山。塔尔巴哈台山是中哈边境塔城盆地北段的边境界山,又是塔城盆地的北部天然屏障。塔尔巴哈台一词蒙语意为山地多旱獭之意。另据传说:元朝时候,成吉思汗西征的军队到达中亚,来到今天的塔尔巴哈台地区时,征战的士兵因缺水少食而大量死亡,带军的大将伯颜下令捕杀当地生活在山脉数量众多的旱獭,用旱獭的血来解渴。蒙古语旱獭称塔尔巴哈,驿站在蒙古语中称“台”因此有了塔尔巴哈台的名字。1765年清朝政府在塔尔巴哈台山之阳的楚呼楚建造绥靖城后并易其地名塔尔巴哈台绥靖城为塔城。直到民国二年,更名为塔城县。1984年11月17日撤塔城县,设塔城市。
其他文献
天空是玫瑰的,没有云彩,梭梭的每一棵枝杈都在冒出火焰,都在燃烧,梭梭的银白的发梢里冒出红色的火苗来,梭梭的那些疼痛的银白的手臂在烈火中蜷曲,变黑,流出蓝色的血液,它们抽搐着折断。听到土地在哔剥作响,每一颗尘土都在叫唤,那是尘土绝望的声音,是被火焰点燃的声音。栖息在黄色花朵上的小鸟的羽毛被烧焦,小鸟在顷刻之间羽化为黑色的羽毛飘落,于是风信子带着火苗的消息奔走,没有风,风信子的翅膀被火焰折断,燃烧,鼠
由GBN世界商讯集团、远见杂志及美国百人会共同主办的全球华人企业领袖年度奖于2005年11月揭晓,其中的“全球华人企业领袖终生成就奖”由来自中国台湾的统一企业集团董事长高清愿获得,这是首位来自台湾的成功企业家荣获这项殊荣。  高清愿先生是一位来自台湾南部乡下,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从基层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经过近40年的奋斗,他一手建立的统一企业目前已成为一个年营业额近80亿美金的食品综合企业集团,而
每年的初春,生活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都要过一个独特的节日——引水节,这一天,男性村民集体出动进山引水备耕。  引水节前,妇女们要聚在一起为上山的男人们烤制节日大馕。节日当天,人们在穆拉甫(水官)的带领下到引水点,破冰引水,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冰上撒土砸冰,整理水渠。把水导入水渠后,人们欢呼嬉水,并一起聚在渠边共吃带来的节日大饿,祈祷上天风调雨顺,农牧业丰收,人畜兴旺。  把水引下山后,村民们要举
在遥远得几乎脱离人世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那些自称为“刀郎人”的群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光是因为他们的舞蹈音乐之动人心魄、他们的外貌多样而各异,更因为几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他们的由来。据说很多专家学者曾多次到刀郎地区探索收效甚微,因为刀郎文化是以民间形式存在着,几乎无文献典籍记载。我们所知道的,仅是“刀郎”为维吾尔语dolan-词的音译,相传其语义为“群居”“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或“分群而居
由于今年的国庆节与10月5日的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喜相逢,这让新疆各族群众有了独享的“双节”8天长假。第六届中国新疆国际胡杨节暨哈密伊吾第六届胡杨节凭借47.6万亩胡杨林,吸引了大批游客到伊吾县旅游,游客人数已达2.84万人次,超过该县2.3万的户籍人口。  目前,观看胡杨林的4/5游客来自新疆本地,其中一半来自近800公里外的首府乌鲁木齐;此外,北京、河南、广东、甘肃等地的疆外游客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