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茫茫东海,有一群人寻遍3061座岛屿,奉献了18年的青春年华,只为将中国最稀少的海鸟从灭绝的深渊挽回。这个物种就是中华凤头燕鸥。因为踪迹神秘,珍稀程度远超大熊猫,中华凤头燕鸥也被誉为“神话之鸟”。
“有责任找到并保护好它。”
2000年,鸟类学界出了个轰动的新闻,一位摄影师在马祖列岛偶然发现了4对中华凤头燕鸥。消失63年之久的“神话之鸟”竟然还没有灭绝!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那时,35岁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陈水华正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处观察研究杭州的城市鸟类。
2002年,一位台湾友人的到访才让陈水华知道了中华凤头燕鸥的消息。“消失于山东,重现于福建,分布着3000多座岛屿的浙江省正好位于两者之间,会不会存在着它们的繁殖地呢?”那天以后,这个大胆的猜想一直在陈水华心中涌动。
“这种鸟这么珍稀、重要,我们作为浙江省的鸟类研究者,有责任找到并保护好它。”但陈水华心里也犯嘀咕,自己和同事都没有海上科考经验,能行吗?
思前想后,陈水华还是说服了自己。2003年,他喊上同事范忠勇等人,申请了几万元经费,踏上了“大海捞针”般的旅程。
最初,调查队搭乘的是渔业局的“便船”。渔政船条件好,抗风浪能力强,但难以靠近礁石林立的无人岛。后来,为了方便,陈水华就直接向渔民租用2米宽的小木船。
但坐小木船登岛,常常危机四伏。无人荒岛非常陡峭,没有码头,渔船停靠后依旧不断颠簸。“每次上岸前,我都小心翼翼蹲在船头,等船颠簸到最高点的瞬间赶紧跳到对面的崖壁上。”陈水华说。
2003年到2004年,团队陆续完成了舟山群岛1300多座岛屿的调查工作,在部分岛屿发现了粉红燕鸥、黑枕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等海鸟,填补了浙江省海岛鸟类的部分空白,但始终没能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刚刚出海时的兴奋,在日复一日的暴晒和呕吐中消磨殆尽。
“浙江省岛屿最多的舟山群岛都找不到,还会有戏吗?”到了2004年7月,面对即将到期的项目和告竭的启动经费,陈水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然就放弃吧,我们回杭州继续搞研究。”
几度得而复失
就在调查队准备打道回府时,陈水华接到了来自宁波市象山县海洋局的委托,到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植物资源调查。
2004年8月1日,是委托调查的最后一天,调查队来到了一座名为将军帽的无人岛。岛的四面就像是被巨斧直直削下,高耸得让人望而生畏。登上这座不起眼的无人小岛,漫天的大凤头燕鸥盘旋在天空。队员们仰着头,兴奋地在其中数出了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
但还没高兴太久,8月12日,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岛上的燕鸥还能活下来吗?”陈水华等人坐立难安。
8月17日,尽管台风的余威还未散去,调查队依旧冒险出海了。登岛后,陈水华发现台风虽然对繁殖造成了一定损害,但仍有雏鸟成活。
没想到两天后,又一场台风“鲇鱼”侵袭浙江。台风过后,岛上只剩四处滚落的鸟蛋和雏鸟们的尸体。之后两年,燕鸥群没再回到这个伤心之地。调查队搜寻了浙江中南部沿海的1760座岛屿,仍未找到线索。
令陈水华等人感到“柳暗花明”的是,2007年6月,8只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了将军帽岛。“这次保护区专门派了一艘船守在小島边,吃喝拉撒一步不离。”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陈水华倍感痛心的事情:在护岛船回大岛补充物资的空档期,不法分子竟然趁着夜色,将所有鸟蛋一卷而空。陈水华这才意识到,“捡蛋”+“台风”的双重打击,或许是让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在内的许多在浙闽沿海繁殖的海鸟种群日益衰弱的重要原因。“我们在海边大排档发宣传单的时候,就看到不少食客吃着海鸟蛋。一问,35元一个。”陈水华说。
幸运的是,2008年6月初,陈水华在舟山的五峙山列岛再次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在保护区的严密保护下,这个繁殖群逐步稳定了下来,其数量从2008年的4只,逐渐上升到了2013年的14只。
至此,中华凤头燕鸥的回归终于出现了一丝曙光。2013年,为了给这一濒危物种创造更多繁殖机会,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和恢复项目在韭山列岛启动。项目团队选择了地势相对平缓,与将军帽岛相邻的铁墩岛作为招引点。
无人岛上有了新面孔
据统计,2013年韭山列岛种群恢复项目启动至今,已孵化幼鸟93只,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种群数量超过100只。“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华凤头燕鸥已暂时脱离了灭绝危机。”范忠勇说。
如今,55岁的陈水华已调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但他心中始终挂念着大海上的燕鸥。
“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陈水华笑了笑,“但这份事业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
今年7月,21岁的女大学生洪紫千登上铁墩岛,亲手为两只燕鸥戴上了环志。2011年,在象山读小学五年级的洪紫千听了一堂特殊的公益讲座,一种名为“中华”的鸟深深吸引了她。讲座的主讲人正是陈水华。如今,陈水华播撒的种子正在发芽。(摘自《绿色中国》 2020年第9期)
“有责任找到并保护好它。”
2000年,鸟类学界出了个轰动的新闻,一位摄影师在马祖列岛偶然发现了4对中华凤头燕鸥。消失63年之久的“神话之鸟”竟然还没有灭绝!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那时,35岁的浙江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陈水华正骑着一辆自行车,到处观察研究杭州的城市鸟类。
2002年,一位台湾友人的到访才让陈水华知道了中华凤头燕鸥的消息。“消失于山东,重现于福建,分布着3000多座岛屿的浙江省正好位于两者之间,会不会存在着它们的繁殖地呢?”那天以后,这个大胆的猜想一直在陈水华心中涌动。
“这种鸟这么珍稀、重要,我们作为浙江省的鸟类研究者,有责任找到并保护好它。”但陈水华心里也犯嘀咕,自己和同事都没有海上科考经验,能行吗?
思前想后,陈水华还是说服了自己。2003年,他喊上同事范忠勇等人,申请了几万元经费,踏上了“大海捞针”般的旅程。
最初,调查队搭乘的是渔业局的“便船”。渔政船条件好,抗风浪能力强,但难以靠近礁石林立的无人岛。后来,为了方便,陈水华就直接向渔民租用2米宽的小木船。
但坐小木船登岛,常常危机四伏。无人荒岛非常陡峭,没有码头,渔船停靠后依旧不断颠簸。“每次上岸前,我都小心翼翼蹲在船头,等船颠簸到最高点的瞬间赶紧跳到对面的崖壁上。”陈水华说。
2003年到2004年,团队陆续完成了舟山群岛1300多座岛屿的调查工作,在部分岛屿发现了粉红燕鸥、黑枕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等海鸟,填补了浙江省海岛鸟类的部分空白,但始终没能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刚刚出海时的兴奋,在日复一日的暴晒和呕吐中消磨殆尽。
“浙江省岛屿最多的舟山群岛都找不到,还会有戏吗?”到了2004年7月,面对即将到期的项目和告竭的启动经费,陈水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然就放弃吧,我们回杭州继续搞研究。”
几度得而复失
就在调查队准备打道回府时,陈水华接到了来自宁波市象山县海洋局的委托,到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植物资源调查。
2004年8月1日,是委托调查的最后一天,调查队来到了一座名为将军帽的无人岛。岛的四面就像是被巨斧直直削下,高耸得让人望而生畏。登上这座不起眼的无人小岛,漫天的大凤头燕鸥盘旋在天空。队员们仰着头,兴奋地在其中数出了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
但还没高兴太久,8月12日,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岛上的燕鸥还能活下来吗?”陈水华等人坐立难安。
8月17日,尽管台风的余威还未散去,调查队依旧冒险出海了。登岛后,陈水华发现台风虽然对繁殖造成了一定损害,但仍有雏鸟成活。
没想到两天后,又一场台风“鲇鱼”侵袭浙江。台风过后,岛上只剩四处滚落的鸟蛋和雏鸟们的尸体。之后两年,燕鸥群没再回到这个伤心之地。调查队搜寻了浙江中南部沿海的1760座岛屿,仍未找到线索。
令陈水华等人感到“柳暗花明”的是,2007年6月,8只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了将军帽岛。“这次保护区专门派了一艘船守在小島边,吃喝拉撒一步不离。”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陈水华倍感痛心的事情:在护岛船回大岛补充物资的空档期,不法分子竟然趁着夜色,将所有鸟蛋一卷而空。陈水华这才意识到,“捡蛋”+“台风”的双重打击,或许是让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在内的许多在浙闽沿海繁殖的海鸟种群日益衰弱的重要原因。“我们在海边大排档发宣传单的时候,就看到不少食客吃着海鸟蛋。一问,35元一个。”陈水华说。
幸运的是,2008年6月初,陈水华在舟山的五峙山列岛再次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在保护区的严密保护下,这个繁殖群逐步稳定了下来,其数量从2008年的4只,逐渐上升到了2013年的14只。
至此,中华凤头燕鸥的回归终于出现了一丝曙光。2013年,为了给这一濒危物种创造更多繁殖机会,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和恢复项目在韭山列岛启动。项目团队选择了地势相对平缓,与将军帽岛相邻的铁墩岛作为招引点。
无人岛上有了新面孔
据统计,2013年韭山列岛种群恢复项目启动至今,已孵化幼鸟93只,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种群数量超过100只。“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华凤头燕鸥已暂时脱离了灭绝危机。”范忠勇说。
如今,55岁的陈水华已调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但他心中始终挂念着大海上的燕鸥。
“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陈水华笑了笑,“但这份事业还需要更多的年轻人。”
今年7月,21岁的女大学生洪紫千登上铁墩岛,亲手为两只燕鸥戴上了环志。2011年,在象山读小学五年级的洪紫千听了一堂特殊的公益讲座,一种名为“中华”的鸟深深吸引了她。讲座的主讲人正是陈水华。如今,陈水华播撒的种子正在发芽。(摘自《绿色中国》 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