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剂发明的名利争斗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h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医治疾病的过程中,外科手术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伴随手术而来的疼痛,往往使病人难以忍受。为了避免病人休克或者疼痛致死,医生必须想办法给病人实施麻醉。
  不幸的是,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生和科学家们并没有找到良好的麻醉剂,他们尝试过大麻、罂粟、莨菪甚至酒精,但这些物品仅仅只有些许镇定的作用,根本无法达到外科手术的麻醉要求。由于麻醉技术没有突破,为了让手术进行下去,医生甚至不得不做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比如,用绳索勒脖子使病人暂时窒息,用木棒猛击头顶使病人暂时昏厥,甚至压住颈部血管使病人因大脑缺血而昏迷……在那个手术如酷刑的年代,不少病人因无法承受折磨而轻生。
  19世纪中叶,美国马萨诸塞州的3位年轻医学家,开创性地找到了可以阻断手术疼痛的良方——乙醚麻醉剂,人类才从外科手术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更多的病人也从此挽回了生命。然而,这项恩泽人类的伟大发明诞生之后,接踵而至的却是轰动世界的“药神”之争——发明了乙醚麻醉剂的3位医学家抛弃了学者之誉、师生之情和同行之敬,为名利展开了一场持续20年的争斗。最终,这场争斗也因为这3位医学家的悲惨去世而不了了之。
  “笑气”麻醉剂的尝试
  乙醚麻醉剂的发明,牵涉到数位医学家,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如果霍勒斯·威尔士的“笑气”表演没有意外发生,那么很可能就不会引出威廉·莫顿和查尔斯·杰克逊的故事了。所以,一切要从“笑气”说起。
  18世纪,欧洲的化学家们已经认识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当时,环境卫生糟糕,人群疾病频发,为了改善身体健康,针对“纯净空气”的研究应运而生。19世纪初,在研制“养生气体”的过程中,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一氧化二氮这种气体不但能够缓解疼痛,还能使人发笑。于是,“笑气”成为了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奢侈品——贵族小姐用它来愉悦心情,演员们用它为观众助兴。
  不久,“笑气”传播到了美国,成为一些人的赚钱工具。美国化学家加德纳·科尔顿也想利用“笑气”发点财,他在哈特福德市搞了一场“笑气”表演,许多吸入“笑气”的观众变得神态兴奋、头晕目眩。正在当地行医的牙医霍勒斯·威尔士也目睹了“笑气”的神奇效果,于是,他吸入“笑气”,请科尔顿帮自己拔掉一颗坏牙。令威尔士惊奇的是,自己只感到少许疼痛,他立刻意识到,“笑气”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麻醉药物。
  威尔士自学了“笑气”的制作方法,将其用于无痛拔牙手术,连续成功了十几次。受到鼓舞的威尔士决心推广自己的技术,1845年元旦,他在麻省总医院公开演示“笑气”麻醉,并且邀請了威廉·莫顿和查尔斯·杰克逊来参观。莫顿也是一名牙医,曾经与威尔士合伙开过诊所,现在正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而指导莫顿的就是杰克逊教授。
  按照威尔士的计划,演示开始前,他先将“笑气”麻醉剂的吸入方法介绍给观众,然后给事先安排好的病人实施截肢手术。然而,演示当天,病人由于恐惧,临时退缩,威尔士只得从现场找一个牙病病人来示范无痛拔牙。谁知道,这位牙病病人并不怎么配合,“笑气”的吸入量不够,结果在拔牙过程中,病人痛得流泪,威尔士也被当作骗子赶出了医院。
  首次成功的麻醉表演
  “笑气”演示的失败给威尔士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他患上了抑郁症,一度关闭了诊所,转行做起了艺术品生意。不过,见证了演示过程的莫顿却因此产生了寻找新麻醉剂的念头,他转而向查尔斯·杰克逊请教。杰克逊在做实验的时候,曾经吸进过很多氯气,喉咙很不舒服,于是吸了一点乙醚来解毒,不一会就睡着了。杰克逊将自己的经历告诉莫顿,建议他用乙醚来试一试。
  有了威尔士的前车之鉴,莫顿在研究乙醚时尽力避免张扬,不到万无一失的时候,绝不公开。他先偷偷地用狗、猫、鸡、鼠等动物进行麻醉实验,发现只要剂量足够,完全可以让动物陷入昏睡。随后,莫顿又在自己身上试了试,当他用浸了乙醚的手帕捂住自己的鼻子时,他感到自己全身都麻木了,以至于无法站立——这让莫顿对乙醚有了极大的信心。1846年9月30日,莫顿终于成功用乙醚为病人拔除了坏牙,病人并没有感到多少疼痛。两周内,莫顿又陆续对100名病人成功进行了乙醚麻醉,这时他才确信,乙醚一定会成功。
  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总医院威尔士演示失败的同一间屋子里,莫顿对乙醚麻醉剂的效能做了公开演示。接受麻醉的病人是一位画家,下颚的左下方生有一个血管瘤。手术前,病人吸入乙醚,昏睡过去。几分钟后,主刀医生见麻醉已经生效,便开始切割病人的肿瘤。令观众吃惊的是,病人竟然一动也不动,没有喊叫,似乎没有感到疼痛。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过来,开心地说道:“尽管我知道在做手术,但一点都不疼。”听到这句话,原先充满怀疑的观众顿时全场欢呼,大家向莫顿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这个光辉的时刻,莫顿把人类经受手术痛苦的历史划分成为两个时代。由于莫顿的不朽业绩,见证这次麻醉演示的屋子被命名为“乙醚穹顶厅”,如今它已成为麻省总医院的一处景点,供人参观。莫顿表演成功后,乙醚麻醉剂迅速成为各家医院手术室不可缺少的药品,为广大病人带来莫大福音。而且,乙醚麻醉剂很快传遍全世界,仅仅两个月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就通过乙醚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无痛截肢手术。
  漫长而惨烈的纷争
  由于最先演示了乙醚麻醉剂的神奇效果,莫顿一举成名,他准备向政府申请乙醚麻醉剂的专利权。不久,美国国会决定拨出10万美元(这在当时可谓巨款),作为乙醚发明者的奖金。然而谁也没想到,在金钱和荣誉面前,威尔士、莫顿和杰克逊竟然争斗起来。
  前面提到,威尔士在受了失败的刺激之后,转行做起了生意,当他经商的时候,偶然发现乙醚麻醉剂正在医院传播。于是,威尔士立即登报宣称,自己是麻醉剂的发明人,因为他在两年前就已经使用麻醉剂为多人无痛拔牙,并指出1845年他在公开演示无痛拔牙之前,就已经把麻醉剂的使用方法详细告知了莫顿。经过康涅狄格州政府的调查,威尔士得以被官方宣布为吸入性麻醉剂的唯一发明者。但很快,威尔士受到了莫顿和杰克逊的一致指责,因为“麻醉剂发明权”针对的是乙醚麻醉剂,而非“笑气”麻醉,另外,威尔士过去出洋相和放弃行医的“劣迹”也被添油加醋地报道出来,精神还没完全恢复的威尔士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中。
  1848年,威尔士搬迁到纽约,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仍然称自己是麻醉剂的发明人,但认同他的人不多。为了挽回声誉,威尔士尝试用另一种麻醉剂氯仿打开局面,不幸的是,此时他已经对氯仿成瘾。某个晚上,吸入氯仿的威尔士将随身携带的硫酸泼向过路行人而遭到拘留,在牢房里,焦虑的威尔士用剃须刀片割破大腿动脉,自杀身亡,死时只有33岁。
  身为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杰克逊也不甘心自己的功劳被人们忽略,莫顿完成乙醚演示的第二天,杰克逊就宣称,自己才是乙醚麻醉的发明人,因为自己在五六年前就认识和揭示了乙醚的麻醉功能,而且,莫顿关于乙醚的知识是从自己这里学来的。当杰克逊与莫顿联名申请专利时,按照双方协商,杰克逊可以拿到10%的专利收入,但事后杰克逊又不满意,于是双方翻脸。凭着在医学界的学者地位,杰克逊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用尽一切舆论手段来诋毁莫顿,甚至让自己的律师到莫顿曾经生活的地方调查,以证明莫顿从来就是个小人和骗子。威尔士去世后,杰克逊又与其家属联合,一次又一次阻挡了美国官方对莫顿的任何奖励。
  在威尔士和杰克逊的攻击下,莫顿无奈打起了维权官司。这3个人彼此向法院提出了讼诉,在起诉、上诉和反诉的泥潭里折腾了20年,彼此都烦恼不堪。由于发明权和专利权的纷争,莫顿和杰克逊都没能得到美国国会的奖金,反而因为昂贵的诉讼费用陷入了经济困境。1868年7月,48岁的莫顿因过度焦躁而中风,死于纽约一家医院。莫顿去世,使“药神”之争不了了之,但杰克逊也筋疲力尽,精神恍惚,5年后进入精神病院,最终死在那里。
  100多年过去了,乙醚麻醉剂依旧被人们使用着。这项发明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拯救了病人的生命,可是为这项发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三位医学家,却因为争名夺利而招致惨死,这不能不说是医学史上的一幕悲剧。
其他文献
杂货店里奶制品区域可能不得不为一种新的超级食品腾出位置,这种超级食品即“蟑螂奶”。虽说这名字听起来可能会让你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但这些在其丰富的营养价值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2016年,印度研究人員发现,一种特殊的蟑螂会产生富含蛋白质的“晶体”来喂养幼崽,这种微小晶体中所含的蛋白质是牛奶的13倍以上。南非一家食品公司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晶体”来制做溶液或“牛奶”,显然它比牛奶更有营养。  这一新奇
期刊
住在什么地方最有益健康?从直觉上说,很多人会想到森林、绿地……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但一般不会是城市。不过从科学角度看,直觉不总是对的。  乡下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城里的汽车尾气、噪音等污染可以说都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很多城里人向往宁静、清新、绿意盎然的乡下生活,那些有条件的城里人纷纷去乡下购买第二套房,以便享受大自然。  一般来说,满眼的绿色环境对长
期刊
近几年,人工智能(AI)不断被玩出新花样,例如当起法官的AI,抢了福尔摩斯和医生饭碗的AI……AI已经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现在许多职业都担心将来被AI取代。  然而,祸兮福所倚,AI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灾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新开发出的“精神变态”AI诺曼,引出人工智能领域急需面对的难题——AI很可能会走上邪路。  精神变态的AI诺曼  诺曼是一个能够理解图片并用
期刊
百年前人们的战场主要集中在地面,使用的武器都较为原始,例如大刀和步枪,或许还能加上迫击炮,有些国家还会重视骑兵团的训练。如果他们看到我们今天的武器,估计会吃惊得说不出话吧!包括无人机、防弹衣、战斗机等,战场也不再仅限于地面,还有空中战场和海上战场。科技发展总会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你若以为我们现在的军事武器已经是最完善、最精良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也许百年过后,我们会像先人看待我们的武器一样,觉得未来的
期刊
自从1900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人们一直将这一奖项视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高荣誉。对于任何一位科学家来说,能够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如果获得两次,那更是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  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4个人曾经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桑格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1958年,因成功测定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氨基酸序列,桑格获得了自己的首个诺贝
期刊
“亚瑟·约瑟夫·克兰普长着清澈的蓝眼睛,身材苗条,像鸟一样敏捷;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次出现总是衣冠楚楚,穿着一丝不苟,像一个贵族绅士;他还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的人,曾是文学俱乐部、鸟类学协会等组织的会员;他拥有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写作思维,这让他写下了不少对医学有着深远影响的文章,他是促使美国医学专业化的一大帮手,也是江湖医术的终结者……”这是美国医学协会成员对克兰普的印象。  亚瑟·约瑟夫·克兰普
期刊
核电作为一种高效环保能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然而,美国却曾经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放弃核电建设,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这是否让人费解?其实,所有的担忧与后怕都缘于一起核电事故——三哩岛核电事故。  说到核电站事故,你第一时间是否会马上想到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的“福岛核事故”?两起事故造成的巨大危害让人“谈核色变”,但其实美国的三哩岛核电事故发生得更早
期刊
蚊子携带多种病毒和细菌,传播登革热、黄热病、疟疾等多种疾病,每年致死数百万人。其中仅疟疾一种传染病,2015年就致死43.8万人。现在,英国研究人员牵头的一个小组在肯尼亚用药物让人血对蚊子具有致命毒性,所獲结果有望用于开发防治疟疾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让47名志愿者每天按每千克体重服用600微克高剂量伊维菌素为标准,连续服用3天,然后采集血样,喂给蚊子。伊维菌素通常用于抵御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河盲病和
期刊
飞机的机翼上,大多都有一根根的小尾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这些小尾巴是飞机的放电刷!  放电刷的作用是用来释放飞机机体上的静电,防止静电对飞机通讯系统造成干扰。飞机在高空飞行时,会与空气和其他杂质摩擦,飞机机身会产生静电电荷(摩擦生电),一般为正电荷。通常电荷均匀分布在机身表面,但大气层也是一个电磁场,由于电磁场的作用,导致这些电荷集中到飞机外表比较尖、薄的边缘区域。如果没有放电刷的作用,在电
期刊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已经结束,但你知道吗?这届世界杯的官方用球居然是用甘蔗“制成”的!它使用了全球领先的合成橡胶企业阿朗新科公司研发的生物基三元乙丙橡胶(EPDM)產品,这是全世界首款利用从甘蔗中提取的生物基乙烯制成的商用EPDM。  生物基EPDM作为阿迪达斯足球中使用的橡胶材料,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吸水率很低,使用温度范围很宽,在低温下仍能保持其柔顺性,并具有抗老化性和耐化学性等。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