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之底蕴及其展望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为数众多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站在技术这种物化知识的立场上观察问题,因而难以企及知识经济的人性化内涵。实际上,知识经济是超越传统物质经济的崭新经济形态,展示了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前景,因而具有历史、现实和人文的充分根据;知识经济也是内在变化的经济,科技经济是其初级形态,人性化、审美化的人文经济是其高级形态
其他文献
中国城市工业化滥觞于19 世纪60 年代,但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则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此时,中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十分恶劣。担负着现代化事业倡导之责的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城市市民在官方多重搜刮下急剧贫困化,社会游资日趋短绌。而外国资本主义强权国家也加强了以勒索赔款和强制性鸦片输入为主要形式的超经济的掠夺与以霸占市场和垄断金融为主要形式的恶性经济竞争。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矛盾普遍激化。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受到民众的怀疑与挑战,丧失了对工业化运动进行干预的组织力与号召力。在如此恶劣的社会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综合化发展的要求,并对其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师资队伍的综合化发展,决定了群体培养的特殊性,即在组成方式、运行机制及管理形式方面形成独特品格,这为高校师资队伍综合化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最近,中国农业出版出版了李向军博士的《清代荒政研究》。这虽是研究清代前期(1644-1839)196年间全国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及国家救灾的各项制度的历史著作,却对现实颇有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品大潮滚滚而来的时候,怎样使史学这门占老的学科走出困境,适应时代的需要,发挥其资政育人的作用,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呢?历史学家瞿林东先生在自己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编了《“历史·现实·人生”系列》著作,全套7本,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11月出版。笔老通读全套书后,获益良多.觉得这是主编及其同仁一个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为改革和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的光荣任务。出版工作做得好,出版物市场繁荣,出版发行及时,满足各条战线工作和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就能够促进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反之,出版工作做得不好,哪怕是一本坏书流传,也会影响大局。
江苏乡镇企业在80年代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奠定了江苏经济初步工业化的雄厚基础,促进了经济起飞。但需要指出,乡镇企业发展并未真正摆脱外延型发展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不断推进江苏经济的集约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为重点,实现乡镇企业制度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
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20年来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我们将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而奋斗
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近年来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一些固有的矛盾又重新表现出来,包括领土问题及华人、华侨问题;同时,美国等国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成为东南亚地缘政治中的一部分,它们的介入使该地区的情况更加复杂。我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双方都至关重要。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解决双方历史遗留问题应当是一次机会,我国拟帮助其摆脱困境、重振经济,加深经济上的依存度,力争在相近的价值观、利益观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型的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
晚清学者缪荃孙(1844—1919)不仅是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金石考据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方志学家。他一生曾参与编纂过五部地方志,其中以《[光绪]顺天府志》最为后人称道。作为学者的缪荃孙在纂修方志过程中十分注重材料的收集和文献的考订。他的修志思想与张之洞“通经致用”、“中体西用”思想是一致的。在修志方法上,一改当时因陈相袭之风,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或因或创,或继承或发展。此外他在辑录旧志及编纂方志目录方面,贡献亦很突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不仅提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论断,而且提出并坚持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两个原则。这与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邓小平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高超艺术,集中体现在对这两个原则的把握和运用及实现其辩证统一,即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