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道难题,成为世界上的焦点问题。因此,强化对学生加强环保意识,加强地理教学对环境的研究,成为推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从小保护环境,树立从小事情做起,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让环境教育在地理课上绽放异彩,成为地理教学的靓丽风景。只要我们深入分析课本,就能挖掘出许多环境教育素材,然后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完成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明确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
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有针对性地联系现实,针砭当今社会胡砍乱伐,随意捕杀,不顾生态规律的现实,正反对比,则能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黄河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 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二、强化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国情教育
由于国人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众所周知,如何上好地理课、如何培养学生有感而发、如何做到主旨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每当游览一处风景名胜,参加一次活动后,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把这次活动记下来,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布置任务,直到一处,把所见所闻写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这样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甚至可带领学生亲自到污染严重的地方看看,如居民的污水和粪水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河段,河水散发出恶臭,呈现红绿颜色。让学生亲自体验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让学生查资料,寻找解决的方法,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增加对地理环境的忧患心态,为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难题之一,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迫在眉睫。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滥用自然资源大大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所以每到寒暑假期,要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布置社会调查任务,为学生进行生态环境问题更深层次的调研提供了锻炼机会。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充分认识到环境、人口、资源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协调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才能保持人地关系的平衡和稳定环境保护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参与,环境教育应当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保护环境——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样,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渗透到生活当中。
通过环境教育,首先要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对文明的环境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大自然的征服者,人和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同呼吸,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不断的扩大和加深,常常是为了眼前的、短期的利益,严重污染损害环境,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陆地污染到海洋、大气、南北两极,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遵循正确的环境教育原则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活动场所,也给人类衣食住行,发展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了土地、阳光、空气、森林、矿产等种种能源和资源,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也相继出台,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犯法律的问题。
总之,开展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中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只有在地理教学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指导学生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事物,围绕生态、环境、林业或动植物发表他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指导学生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教育地理教学之中,一定能让环境教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道闪光的风景。
一、转变观念,明确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地位
在地理教学中,如能有针对性地联系现实,针砭当今社会胡砍乱伐,随意捕杀,不顾生态规律的现实,正反对比,则能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如讲授黄河时,要说明黄河及流域概况的同时指出,黄河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貌在历史上是一片“草丰林茂,沃野千里的绿洲”,但由于常年的开垦,毁草弃牧,毁林种粮,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导致泥沙淤积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变成了中国的忧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解放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黄河的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 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二、强化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国情教育
由于国人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众所周知,如何上好地理课、如何培养学生有感而发、如何做到主旨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每当游览一处风景名胜,参加一次活动后,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把这次活动记下来,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布置任务,直到一处,把所见所闻写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这样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甚至可带领学生亲自到污染严重的地方看看,如居民的污水和粪水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河段,河水散发出恶臭,呈现红绿颜色。让学生亲自体验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让学生查资料,寻找解决的方法,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情感。
三、增加对地理环境的忧患心态,为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难题之一,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迫在眉睫。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滥用自然资源大大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所以每到寒暑假期,要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布置社会调查任务,为学生进行生态环境问题更深层次的调研提供了锻炼机会。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环境教育,充分认识到环境、人口、资源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协调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才能保持人地关系的平衡和稳定环境保护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参与,环境教育应当作为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保护环境——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样,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去,渗透到生活当中。
通过环境教育,首先要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为了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对文明的环境行为的形成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不大自然的征服者,人和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同呼吸,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不断的扩大和加深,常常是为了眼前的、短期的利益,严重污染损害环境,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陆地污染到海洋、大气、南北两极,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遵循正确的环境教育原则
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活动场所,也给人类衣食住行,发展工业、农业、交通、文化等各项事业提供了土地、阳光、空气、森林、矿产等种种能源和资源,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保护环境的法律也相继出台,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使学生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有触犯法律的问题。
总之,开展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中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只有在地理教学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指导学生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事物,围绕生态、环境、林业或动植物发表他们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指导学生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教育地理教学之中,一定能让环境教育成为地理教学的一道闪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