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低、学习心情坏、学习效果差的问题,从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八条实用有效的方法,包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浅入深出;让问题贯串始终;鼓励质疑;丰富教学手段;走进英语走近科学家;给学生一片空间自己往前走;让学生做老师等。通过这些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领悟相关知识,并因学习而获得内心的喜悦。
《说文·教部》中有云:“学,觉悟也。”
《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一天,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学习快乐吗?我看到教室里一堆脑袋摇得像波浪鼓,齐唰唰的“不快乐”铿锵有力得让人心酸。是啊,现代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学生们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与我们在工作上所承受的压力是一样大的,为了考试升学,为了攀比高分,为了一纸文凭,为了毕业就业,为了父母殷切的期待,为了老师谆谆的教诲……学习早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不是前进的力量,更不是欢乐的源泉!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真正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怎么能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呢?
改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听很多学生说:“上某某老师的课我好紧张,觉得神经都绷着……”当学生对老师有所惧怕时必定会对学习内容禁不住疏远。实际上,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动态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师生交往意味着“平等”,教师不能总是自恃居高临下的权威,将知识灌输甚至是填压给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浅入深出,从生活的大门走进科学
学习材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大要素,由于很多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大家熟知并常见的趣味现象“浅入”课程。例如,我在讲授《工程光学》时,通过“坐井观天的青蛙”引入眼睛视场角的概念,通过“冰块取暖”来说明透镜的折射和聚光原理,通过“蓝天白云朝霞夕阳”来分析光的散射,通过“绿色植物的栽培”来说明物体的颜色特性,等等。
当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清楚之后,则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留下一些复杂的问题“深出”课程。例如,学习了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原理后,请大家分析海市蜃楼的成因;学习了像差理论后,请分析乒乓球大小的物体对凸透镜成像时存在哪些像差;学习了照相机的原理和景深的概念后,请分析如何将远处的立体建筑物拍摄清楚,等等。
这就是“浅入深出”,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入相关的科学知识,再以比较深奥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问题贯串始终
从生活现象到科学本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然,“问题”是让学生“动”、“悟”、“悦”的导火线。
我认为在以下场合,以问题的形式介绍教学内容,效果会比较好:
(1)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基本知识的时候,例如,孔径光阑通常是中心开孔的薄金属片,但是当物面位置发生变化时,究竟谁是真正限制成像光束宽度的孔径光阑?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从孔径光阑的作用上理解它的定义,而不是死记某个特定的光学元件。
(2)在介绍不同于普遍现象的特例的时候,例如,一般显微镜的物镜框就是孔径光阑,但是用于测量的显微镜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呢?被测物能否准确位于共轭位置?不能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测量误差?
(3)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办法的时候,例如,续上,测量结果尺寸用什么来衡量?(弥散斑的中心距)弥散斑的中心如何确定?(主光线的投影)什么是主光线?(物点与孔阑中心连线)最后,如何消除测量误差?(改变孔阑的位置)……这套方法我总结为:“解决问题之前先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思路以及学习其它课程和知识都很有帮助。
设置情境,鼓励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个过程虽然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我们不妨转变为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课堂上展示了普通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图,有些同学会问:天文望远镜为什么要采用抛物面反射镜而普通望远镜采用折射原理?然后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寻找答案,既活跃了气氛,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觉醒了。
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
并不是只有小学生才对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片感兴趣,我们在学习任何新鲜知识的时候,可能都会以貌取之、由表及里,首先被“华丽”的外表吸引,才会深入研究它的内涵。
尽管光学在物理学中属于比较直观的内容,但学生在学习复杂光路、光学仪器等知识时仍然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现代多媒体手段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图片、音乐、视频,尤其是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例如,光学元件成像时光线的行走路径,物像的相对变化关系,干涉实验过程的录像,衍射条纹随光栅参数变化的规律,等等。
在介绍人眼的错觉现象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和学生们一起在课堂上亲身体验错觉的结果,包括以玛丽莲·梦露的绿唇解释视觉负后像、以爱因斯坦脸上隐藏的仙女解释背景错觉,等等。我相信,学生们既“动”了又“悟”了并且大大地“悦”了。
走进英语,走近科学家
如果上专业英语课,学生们可能会打瞌睡,但是在专业课中偶尔出现一些英文,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在讲授光学现象和定律时,会加入英文的原文表达,以及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家。例如,在讲光的电磁理论时,介绍麦克斯韦以及他在发表的电磁理论论文中对光本质的描述;在讲双缝干涉时,介绍托马斯·杨以及他对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描述;等等。这个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对光学发展的历史及有贡献的科学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在中文概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光学知识的内涵有较大的帮助(因为教材上的文字最初总是从英文文献中翻译过来的),此外还在实例中辅助学习了部分专业英语词汇。
给学生一片空间,自己往前走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自愿完成的课外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我会请一些较好的在课堂上给全班演示。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锻炼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学生们的热情超乎我的想像,大家表现的非常积极认真,演示课件也做得非常精致生动。
从静到动,渐悟渐悦。大家通过思考设计、“动”手实践这个过程,一定深深领“悟”了相关的光学知识,并且因“悟”而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让学生做老师,上讲台
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全面深入地了解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生,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往往学得最好。因此,我请一部分同学上讲台展示并讲解他们完成的课外作业,谈谈自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大家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做老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以及协作求知的能力。
结束语
我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悦”。这个“悦”绝不是简单的逗乐和搞笑,它的前提是让学生“悟”。我希望,学习能够逐渐成为学生们前进的力量,和欢乐的源泉!
有一次在新闻里听到森林防火注意事项有三条:不要扔烟头、不要起灶煮东西、不要扔玻璃瓶。当我问学生们是否明白第三条的意思,我看到大家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听到齐唰唰的“悦了悦了”铿锵有力……
《说文·教部》中有云:“学,觉悟也。”
《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有一天,我问学生们:你们觉得学习快乐吗?我看到教室里一堆脑袋摇得像波浪鼓,齐唰唰的“不快乐”铿锵有力得让人心酸。是啊,现代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学生们在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与我们在工作上所承受的压力是一样大的,为了考试升学,为了攀比高分,为了一纸文凭,为了毕业就业,为了父母殷切的期待,为了老师谆谆的教诲……学习早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不是前进的力量,更不是欢乐的源泉!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真正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怎么能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呢?
改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听很多学生说:“上某某老师的课我好紧张,觉得神经都绷着……”当学生对老师有所惧怕时必定会对学习内容禁不住疏远。实际上,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动态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师生交往意味着“平等”,教师不能总是自恃居高临下的权威,将知识灌输甚至是填压给学生。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浅入深出,从生活的大门走进科学
学习材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大要素,由于很多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实例,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大家熟知并常见的趣味现象“浅入”课程。例如,我在讲授《工程光学》时,通过“坐井观天的青蛙”引入眼睛视场角的概念,通过“冰块取暖”来说明透镜的折射和聚光原理,通过“蓝天白云朝霞夕阳”来分析光的散射,通过“绿色植物的栽培”来说明物体的颜色特性,等等。
当基本的科学知识解释清楚之后,则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留下一些复杂的问题“深出”课程。例如,学习了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原理后,请大家分析海市蜃楼的成因;学习了像差理论后,请分析乒乓球大小的物体对凸透镜成像时存在哪些像差;学习了照相机的原理和景深的概念后,请分析如何将远处的立体建筑物拍摄清楚,等等。
这就是“浅入深出”,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入相关的科学知识,再以比较深奥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问题贯串始终
从生活现象到科学本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然,“问题”是让学生“动”、“悟”、“悦”的导火线。
我认为在以下场合,以问题的形式介绍教学内容,效果会比较好:
(1)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基本知识的时候,例如,孔径光阑通常是中心开孔的薄金属片,但是当物面位置发生变化时,究竟谁是真正限制成像光束宽度的孔径光阑?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从孔径光阑的作用上理解它的定义,而不是死记某个特定的光学元件。
(2)在介绍不同于普遍现象的特例的时候,例如,一般显微镜的物镜框就是孔径光阑,但是用于测量的显微镜不能这样做,为什么呢?被测物能否准确位于共轭位置?不能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测量误差?
(3)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办法的时候,例如,续上,测量结果尺寸用什么来衡量?(弥散斑的中心距)弥散斑的中心如何确定?(主光线的投影)什么是主光线?(物点与孔阑中心连线)最后,如何消除测量误差?(改变孔阑的位置)……这套方法我总结为:“解决问题之前先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思路以及学习其它课程和知识都很有帮助。
设置情境,鼓励质疑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个过程虽然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我们不妨转变为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课堂上展示了普通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图,有些同学会问:天文望远镜为什么要采用抛物面反射镜而普通望远镜采用折射原理?然后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寻找答案,既活跃了气氛,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觉醒了。
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
并不是只有小学生才对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片感兴趣,我们在学习任何新鲜知识的时候,可能都会以貌取之、由表及里,首先被“华丽”的外表吸引,才会深入研究它的内涵。
尽管光学在物理学中属于比较直观的内容,但学生在学习复杂光路、光学仪器等知识时仍然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现代多媒体手段就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图片、音乐、视频,尤其是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例如,光学元件成像时光线的行走路径,物像的相对变化关系,干涉实验过程的录像,衍射条纹随光栅参数变化的规律,等等。
在介绍人眼的错觉现象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和学生们一起在课堂上亲身体验错觉的结果,包括以玛丽莲·梦露的绿唇解释视觉负后像、以爱因斯坦脸上隐藏的仙女解释背景错觉,等等。我相信,学生们既“动”了又“悟”了并且大大地“悦”了。
走进英语,走近科学家
如果上专业英语课,学生们可能会打瞌睡,但是在专业课中偶尔出现一些英文,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在讲授光学现象和定律时,会加入英文的原文表达,以及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家。例如,在讲光的电磁理论时,介绍麦克斯韦以及他在发表的电磁理论论文中对光本质的描述;在讲双缝干涉时,介绍托马斯·杨以及他对干涉现象和干涉条纹的描述;等等。这个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对光学发展的历史及有贡献的科学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在中文概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光学知识的内涵有较大的帮助(因为教材上的文字最初总是从英文文献中翻译过来的),此外还在实例中辅助学习了部分专业英语词汇。
给学生一片空间,自己往前走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自愿完成的课外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用所学知识予以解释,并做成多媒体课件,我会请一些较好的在课堂上给全班演示。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锻炼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学生们的热情超乎我的想像,大家表现的非常积极认真,演示课件也做得非常精致生动。
从静到动,渐悟渐悦。大家通过思考设计、“动”手实践这个过程,一定深深领“悟”了相关的光学知识,并且因“悟”而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让学生做老师,上讲台
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全面深入地了解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生,学生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往往学得最好。因此,我请一部分同学上讲台展示并讲解他们完成的课外作业,谈谈自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大家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做老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吸收他人意见的能力以及协作求知的能力。
结束语
我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悦”。这个“悦”绝不是简单的逗乐和搞笑,它的前提是让学生“悟”。我希望,学习能够逐渐成为学生们前进的力量,和欢乐的源泉!
有一次在新闻里听到森林防火注意事项有三条:不要扔烟头、不要起灶煮东西、不要扔玻璃瓶。当我问学生们是否明白第三条的意思,我看到大家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听到齐唰唰的“悦了悦了”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