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落实双碳战略,推动经济、产业、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t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政府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将对经济、社会、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重大影响,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已出现拐点,且人均碳排放低于美国和欧盟、单位GDP碳排放也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碳排放总量占世界的比重较大,且呈上升趋势。据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活动的碳排放量为98.3亿吨,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8%。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电力、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四大部门碳排放量占中国的90%以上。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算,若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等领域去碳化,那么核能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5倍,风电的装机容量将是现在的12倍,而太阳能装机容量将会是现在的70倍。这意味着,中国要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挑战和压力将是巨大的,其过程将是异常艰苦的,将面临推动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
  “十四五”期间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以引领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污染、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和高含碳产业占经济的比重。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重点发展高质量制造业、绿色低碳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控制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偏向上游的高耗能工业部门的产能和产量,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大力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低碳、零碳技术,降低设备能耗,提升终端用能部门的电气化率,推动各类工业制造的绿色节能改造和低碳转型。在建筑领域,尽快大规模实施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和近零排放建筑标准,对零碳建筑提供更大力度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在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二是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尤其是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大幅降低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提高清洁、零碳或低碳能源等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高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和核电的比例,加快电力部门脱碳,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明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宣布停止燃油车销售的时间表,继续保持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大规模进行充电桩等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和部署,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型。在建筑、制造和生活消费领域加大节能力度,着力提高利用效能。
  三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所谓绿色低碳技术,是指区别于传统技术的,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生产率、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成本或高竞争力特点的新技术。抓紧部署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和核电等相关材料技术、氢燃料技术、储能技术、微电网技术等领域的研发突破和商业推广,提高转化效率。着手布局和推进关键零碳和负碳技术发展,重点关注发电、工业、交通等相关领域零碳和负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争取从产业链和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推动并加速碳捕捉封存等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减少碳释放。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国家整体的能效水平。
  四是推动并加速碳汇规模化建设,增强碳吸收能力,为碳中和提供能力支撑。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构建更有激励性的生态资产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和交易机制。制定碳汇林业发展规划,加大森林碳汇的建设,提高国土绿化率和质量,提升区域储碳量与增汇能力。
  五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中央应明确要求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委拿出落实碳中和目标的规划和实施路线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制定零碳发展规划,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尽可能将具体目标纳入相关地区和行业的“十四五”规划。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用碳中和理念来规划设计城乡建设和运营。培育和发展碳市场,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让碳成为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刚性约束,将有限的碳资源向高效率部门和地区配置。从电力、钢铁、建材等高排放行业起步,逐步向全行业推开,在此基础上完善碳交易制度和碳金融制度,形成正向的碳排放激励机制。
  六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倡导气候变化应对的全球化,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可通过贸易全球化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零碳以及负碳等相关技术上的互补,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治理。
其他文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进入新时代,对国有企业在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共生共榮的创新生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支持创新的文化以及氛围,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需要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而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产出决定于需求,因此经济的健康状况取决于优质需求。所谓的“优质需求”,指的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边际效用的消费需求,和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预期收益的投资需求。投资的预期收益越高,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就越小,银行危机爆发的概率也就越小,因而经济就越健康;消费的边际效用越高,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就越高,因此
期刊
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以为应从三方面理解:第一,为什么?即在目前这个阶段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是什么。第二,是什么?即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应如何理解。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哪里?一、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  先讲为什么。从国际环境分析,外需不足长期化将使我国必须主动调整供求结构关系,提升供给的适配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四五”开局以来,由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变革正在提供巨大助推力,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重要的增长亮点,为突破生产率增长的天花板和内需市场的持续升级创造条件。其也在不断助力跨行业、地区的创新合作,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我们看到,在经历技术创新、市场改革、疫情冲击等诸多洗礼之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加速,正在由点及面、由局部应用迈向全面的数字化转型阶段。埃森
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以引进吸收、规模效应为主的中级发展阶段,正在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一流人才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延攬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是要做到却绝非易事,存在不少阻力因素。笔者的研究表明,阻碍中国科技
来自《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目前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将近1摄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摄氏度,也有研究认为可能会高出4-5摄氏度。这将对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造成冲击,例如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疾病传播风险等,也会给经济、社会造成损害。不过,社会各界对于这个损害到底有多严重,还存在一些分歧,进而对是否应该为碳中和付出短期的经济代价存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的复杂情形。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事件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风险的有效治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的福祉造化而努力奋斗。一、构建人类命
一、如何继续深入推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业  如何深入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实践中取得切实的效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的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如何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呢?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
笔者在《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一文中在这方面做过系统分析,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思想来源和客观依据,以及重大意义三个部分。  依据当前的国际形势,需要进一步指出,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宣传,推进这方面的实践。  当前国际形势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这是二战后发生的一次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疫情。这次疫情充分证明:作为人类生活的最重
2020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党中央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由既往“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转向“以内为主、内外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是疫情叠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中国应对国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