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想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必须要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让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体现,也是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如何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和不竭动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持续发展 教学实施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14-02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故名思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往往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的深化才能完成。这也是我们新课改以来,数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于数学学习持续向上的动力,获得连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不光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且还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和自我体验上的目标达成。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通过课堂设计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来开展教学,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请进课堂,进而营造出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角,并进行角的性质分析,从具象的认知到抽象的概念引入。秩序渐进的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认识了角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将角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的工具,如:角尺、能收缩的躺椅、指甲钳等等。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精髓,感受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引发探究欲。
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体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师注重教学结果,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导的教学课堂则不同。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将核心素养融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应用、数学态度培养方面学生养成终身发展所需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首先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克隆方法,接连克隆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相加得出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大家思考:如果现在不是计算白板上的长方形面积,而是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来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归纳出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再通过PPT出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去印证学生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自主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方式,逐步学会学习。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取信息,收获知识与能力。
三、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面临许多问题情境,如何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往往需要他们拥有一颗发现的眼睛,去在生活中探究、创造并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这并非易事,这里体现到的就是数学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来说,一定要注重其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如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特别是現实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真正面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提出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关键能力。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班级内的位置,来引入“坐标”的概念,也可以利用电影院的座位号来引入教学,总之把这种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延展到教学之外,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储备知识和方法,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创造条件,主动探究,促进个性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善于把生活资料运用到课堂,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教学之外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进而从数学“核心素养”上真正的得到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7-39.
[2]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小学数学教师,2015(11):4-9.
【关键词】核心素养 持续发展 教学实施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14-02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故名思义,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往往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的深化才能完成。这也是我们新课改以来,数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于数学学习持续向上的动力,获得连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不光强调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且还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和自我体验上的目标达成。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通过课堂设计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来开展教学,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请进课堂,进而营造出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周围的环境中找到角,并进行角的性质分析,从具象的认知到抽象的概念引入。秩序渐进的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认识了角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将角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的工具,如:角尺、能收缩的躺椅、指甲钳等等。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精髓,感受到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引发探究欲。
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体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师注重教学结果,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导的教学课堂则不同。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将核心素养融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能力。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应用、数学态度培养方面学生养成终身发展所需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首先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克隆方法,接连克隆多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相加得出两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大家思考:如果现在不是计算白板上的长方形面积,而是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来体验、发现、猜想、验证,归纳出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再通过PPT出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去印证学生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自主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方式,逐步学会学习。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获取信息,收获知识与能力。
三、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面临许多问题情境,如何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往往需要他们拥有一颗发现的眼睛,去在生活中探究、创造并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其中的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这并非易事,这里体现到的就是数学意识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来说,一定要注重其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如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特别是現实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真正面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提出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关键能力。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班级内的位置,来引入“坐标”的概念,也可以利用电影院的座位号来引入教学,总之把这种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延展到教学之外,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储备知识和方法,养成数学思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创造条件,主动探究,促进个性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善于把生活资料运用到课堂,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教学之外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进而从数学“核心素养”上真正的得到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7-39.
[2]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核心词演变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小学数学教师,2015(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