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前
(1)复习导入。Reading部分的话题与Comic strips & Welcome to the unit 必然存在联系。教师可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阅读去印证导论猜测的结果。
(2)呈现新词。在学生进行话题讨论时,他们必然会遇到一些以现有语言水平无法表达的东西。教师可在讨论中期给出一些帮助或是自己的看法,引导呈现一部分新词。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下,学生可以猜测生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运用新词。
二、阅读中
(1)Extensive reading
这一过程并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盲目阅读,教师应当认真地设计问题,逐步提高阅读要求。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这种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课后“True or False”的练习再读一遍,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2)Intensive reading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在之前Extensive reading的基础之上,再读一遍课文,根据各小节的内容将文章分为几段并总结各段的大意,然后再进行分段精读。
这样的阅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将这种思路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无形之中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写”的能力。
作为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Intensive reading的教学,教师并不好掌握,尤其是对于语言内容以及结构的讲解,也就是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的讲解,一不小心,课堂就会转变成“满堂灌”。而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满堂灌”的课堂模式早该被否定,可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的讲解毕竟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怎样解决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个度与时机的问题。我在平时Intensive 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非常强调文章的结构性,在整个精读过程中,时刻围绕着结构展开,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到文章中找句子,让他们自己发现语言内容上的问题,此时再进行讲解,方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同时,清晰的板书是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如我在Unit4 Reading 中设计的板书
Para. 1 the reason why didn’t Ricky write to Kitty earlier.
because… help with… to do… ;need to be finished
Para.2 Ricky’s feeling
Happy when…be chosen to do…
Nervous ① because of… ② know that (would)
Para.3-6 before the show
two months ago, so… on time;
many duties ①…job…to do②have to…;
the night before the show, not…at all because…;keep doing
twenty minutes before the event ; open ,come; tell sb. not to do
Part 2 Para.6 During the show make a lot of noise; speak loudly
Para.7 After the show
seem to do ; be over ;
money(donate) everyone
local businesses(have support from)
hope (be organized to do)
think (be invited to do)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的呈现已经渗入在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课文结构的过程中。当然,既然是阅读课文,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从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读到理解全文。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地掌握课文。
三、阅读后
学习完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语言知识的巩固性练习,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到的内容(板书此时也可以起到作用)。复述可以通过对话或是小短篇的形式出现,怎样选择应该取决于文章的特点。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多种检查方式来取代对于课文的死记硬背,化被动为主动。这种转变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而对于教师而言,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只有不断地探索,有效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能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学生。
(1)复习导入。Reading部分的话题与Comic strips & Welcome to the unit 必然存在联系。教师可以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入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阅读去印证导论猜测的结果。
(2)呈现新词。在学生进行话题讨论时,他们必然会遇到一些以现有语言水平无法表达的东西。教师可在讨论中期给出一些帮助或是自己的看法,引导呈现一部分新词。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下,学生可以猜测生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运用新词。
二、阅读中
(1)Extensive reading
这一过程并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的盲目阅读,教师应当认真地设计问题,逐步提高阅读要求。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这种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课后“True or False”的练习再读一遍,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2)Intensive reading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在之前Extensive reading的基础之上,再读一遍课文,根据各小节的内容将文章分为几段并总结各段的大意,然后再进行分段精读。
这样的阅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将这种思路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无形之中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写”的能力。
作为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Intensive reading的教学,教师并不好掌握,尤其是对于语言内容以及结构的讲解,也就是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的讲解,一不小心,课堂就会转变成“满堂灌”。而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满堂灌”的课堂模式早该被否定,可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的讲解毕竟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怎样解决知识的传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一个度与时机的问题。我在平时Intensive 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非常强调文章的结构性,在整个精读过程中,时刻围绕着结构展开,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到文章中找句子,让他们自己发现语言内容上的问题,此时再进行讲解,方可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同时,清晰的板书是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如我在Unit4 Reading 中设计的板书
Para. 1 the reason why didn’t Ricky write to Kitty earlier.
because… help with… to do… ;need to be finished
Para.2 Ricky’s feeling
Happy when…be chosen to do…
Nervous ① because of… ② know that (would)
Para.3-6 before the show
two months ago, so… on time;
many duties ①…job…to do②have to…;
the night before the show, not…at all because…;keep doing
twenty minutes before the event ; open ,come; tell sb. not to do
Part 2 Para.6 During the show make a lot of noise; speak loudly
Para.7 After the show
seem to do ; be over ;
money(donate) everyone
local businesses(have support from)
hope (be organized to do)
think (be invited to do)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的呈现已经渗入在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课文结构的过程中。当然,既然是阅读课文,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从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读到理解全文。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确保学生真正地掌握课文。
三、阅读后
学习完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语言知识的巩固性练习,然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学到的内容(板书此时也可以起到作用)。复述可以通过对话或是小短篇的形式出现,怎样选择应该取决于文章的特点。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多种检查方式来取代对于课文的死记硬背,化被动为主动。这种转变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当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而对于教师而言,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只有不断地探索,有效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能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