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8年,第3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表决通过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①。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蕴含了许多治安方面的智慧。
关键词 土楼 治安思维 视野
一、 建筑结构治安思维
土楼建筑选择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以及其功能中所蕴含的治安思维都能借鉴到现代社会中。
土楼选择的建筑地址避开低洼、阴湿、狭长的山谷,避开了不宜人居住的地方,一般在避风聚气之所,即地势高爽,四周有青山拱卫之地,四周开阔,阳光充足,借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诸如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构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环境。
土楼的建筑结构大多呈圆形,圆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人们建造土楼时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将其建成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结构。如此一来,万一遇到了山洪以及泥石流时,能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土楼的建筑结构使其具有抗震的优势。一方面,土楼中越往上的楼层的土墙越薄,这样一来,整座土楼的重心就在下面,是的土楼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土楼中所有的木制结构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主要的木梁跟土墙紧密相连,在筑墙的时候,墙内又埋设了很多长条形竹片或杉木枝,这样就使得整座土楼成为了一个整体,相互牵制,密不可分,非常牢固。因此,土楼在面对地震时抗震能力甚至比现在的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物都强。
二、 土楼内部的治安思维——视野
随着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多监控、电子眼出现在大街小巷,从这不难发现,视野对于治安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土楼在视野上这点做得十分巧妙。
土楼的内部视野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一座土楼只有一个大门,没有边门,因此,此门成为了内部与外部进出的唯一通道,所有人员的进出十分清晰。由于土楼是圆形的结构,其居民都围墙而住,中间是空旷的广场,因此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能够看到楼里的任何一处的情况,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最重要的大门。因此,只要发生风吹草动,家家户户都尽收眼底,即使门卫没有注意到,也会有居民看到,无形间提高了对门的监视程度,若是小偷入内,只要大门一罐,便是呈“关门打狗”之势。现在的小区中有门卫看管,道理也是大同小异。门作为治安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点,在门上的视野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土楼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土楼的内部视野做得好,而其外部的视野同样十分开阔。土楼本身便建造在空旷之地,周围极少有能够隐蔽的地方,再加上每个土楼的二楼都会建造有几个瞭望台,对土楼外的视野几乎是做到了360度无死角的监视,在以前还配备有土枪土炮防守,有如一个堡垒。晚晴时期,有一支太平天国军队想对永定县初溪村的集庆土楼进行烧杀抢夺,土楼的居民将大门一关,仅仅用着几个瞭望台上的火力便守住了土楼,由此可见,土楼在建筑结构上体现出的易守难攻之势。
土楼的这些设计都体现其在视野问题上的高明之处,当今的监控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获得了视野,洞悉情况,才能尽快地预防存在地隐患或做出对应的对策。土楼在视野上的做法体现了其治安的智慧,具有可取之处。
三、 土楼内部的安全措施②
众所周知,安全通道和灭火器材室当今建筑中必备的两种安全设施,而早在600年前的建造的土楼就已经具备了这两种安全设施。土楼内备有秘密安全通道和灭火水槽,用于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灾难。
在土楼的楼层之间有一些秘密的安全通道,这些小的楼梯口和楼梯是土楼内的居民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的秘密通道。面对火灾围困或者匪盗入侵时,楼内居民可以借此逃生。在遇到危险时,楼内居民可通过此通道到达二楼,然后通道屋面下的阁楼(客家人称其为板棚),板棚都设计为畅通无阻的,万一火势过大或者敌人攻进楼内,楼里的人可以从这一边的板棚走到另一边的板棚,顺着密道逃生,或者躲在板棚里,敌人很难发现。平常人根本不知道土楼内设置了如此巧妙的通道。
现在的建筑内都配备有消防栓、灭火器、烟雾监测器等设备,土楼内也有此类设备。在土楼的大门边上备有水槽,其功能与消防栓一样,在日常储存水量,在火灾发生之时便可省去在井里打水的时间提高灭火的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每家每户门口前的过道上还备有一条运水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只要打开每个楼层的主水槽,水便可以通过此通道快速到达着火地点。因为土楼除最外层的墙外,其内都是用杉木材料构成,故一旦着火蔓延极快,因此,必要的防火措施是必要的。
四、结论
由此可见,早在600多年前,土楼的建造者就已经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并对此设计了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的设施。所谓治安,需要一种未雨绸缪的预知能力,在日常用治安的思维看问题,对于存在的隐患做出预判并在此进行对策的制定,在这一点上土楼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这也是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注释:
①王梦琳,赵祥.土楼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J].建筑与文化,2004(2).
②陈伯超,张勇,卢燕来.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J].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关键词 土楼 治安思维 视野
一、 建筑结构治安思维
土楼建筑选择的地理位置、建筑结构以及其功能中所蕴含的治安思维都能借鉴到现代社会中。
土楼选择的建筑地址避开低洼、阴湿、狭长的山谷,避开了不宜人居住的地方,一般在避风聚气之所,即地势高爽,四周有青山拱卫之地,四周开阔,阳光充足,借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诸如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构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环境。
土楼的建筑结构大多呈圆形,圆形是最稳定的图形,人们建造土楼时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将其建成这一具有独创性的结构。如此一来,万一遇到了山洪以及泥石流时,能够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土楼的建筑结构使其具有抗震的优势。一方面,土楼中越往上的楼层的土墙越薄,这样一来,整座土楼的重心就在下面,是的土楼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土楼中所有的木制结构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主要的木梁跟土墙紧密相连,在筑墙的时候,墙内又埋设了很多长条形竹片或杉木枝,这样就使得整座土楼成为了一个整体,相互牵制,密不可分,非常牢固。因此,土楼在面对地震时抗震能力甚至比现在的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物都强。
二、 土楼内部的治安思维——视野
随着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多监控、电子眼出现在大街小巷,从这不难发现,视野对于治安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土楼在视野上这点做得十分巧妙。
土楼的内部视野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一座土楼只有一个大门,没有边门,因此,此门成为了内部与外部进出的唯一通道,所有人员的进出十分清晰。由于土楼是圆形的结构,其居民都围墙而住,中间是空旷的广场,因此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能够看到楼里的任何一处的情况,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最重要的大门。因此,只要发生风吹草动,家家户户都尽收眼底,即使门卫没有注意到,也会有居民看到,无形间提高了对门的监视程度,若是小偷入内,只要大门一罐,便是呈“关门打狗”之势。现在的小区中有门卫看管,道理也是大同小异。门作为治安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点,在门上的视野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土楼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土楼的内部视野做得好,而其外部的视野同样十分开阔。土楼本身便建造在空旷之地,周围极少有能够隐蔽的地方,再加上每个土楼的二楼都会建造有几个瞭望台,对土楼外的视野几乎是做到了360度无死角的监视,在以前还配备有土枪土炮防守,有如一个堡垒。晚晴时期,有一支太平天国军队想对永定县初溪村的集庆土楼进行烧杀抢夺,土楼的居民将大门一关,仅仅用着几个瞭望台上的火力便守住了土楼,由此可见,土楼在建筑结构上体现出的易守难攻之势。
土楼的这些设计都体现其在视野问题上的高明之处,当今的监控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获得了视野,洞悉情况,才能尽快地预防存在地隐患或做出对应的对策。土楼在视野上的做法体现了其治安的智慧,具有可取之处。
三、 土楼内部的安全措施②
众所周知,安全通道和灭火器材室当今建筑中必备的两种安全设施,而早在600年前的建造的土楼就已经具备了这两种安全设施。土楼内备有秘密安全通道和灭火水槽,用于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的灾难。
在土楼的楼层之间有一些秘密的安全通道,这些小的楼梯口和楼梯是土楼内的居民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的秘密通道。面对火灾围困或者匪盗入侵时,楼内居民可以借此逃生。在遇到危险时,楼内居民可通过此通道到达二楼,然后通道屋面下的阁楼(客家人称其为板棚),板棚都设计为畅通无阻的,万一火势过大或者敌人攻进楼内,楼里的人可以从这一边的板棚走到另一边的板棚,顺着密道逃生,或者躲在板棚里,敌人很难发现。平常人根本不知道土楼内设置了如此巧妙的通道。
现在的建筑内都配备有消防栓、灭火器、烟雾监测器等设备,土楼内也有此类设备。在土楼的大门边上备有水槽,其功能与消防栓一样,在日常储存水量,在火灾发生之时便可省去在井里打水的时间提高灭火的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每家每户门口前的过道上还备有一条运水通道,一旦发生火灾,只要打开每个楼层的主水槽,水便可以通过此通道快速到达着火地点。因为土楼除最外层的墙外,其内都是用杉木材料构成,故一旦着火蔓延极快,因此,必要的防火措施是必要的。
四、结论
由此可见,早在600多年前,土楼的建造者就已经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并对此设计了应对这些突发状况的设施。所谓治安,需要一种未雨绸缪的预知能力,在日常用治安的思维看问题,对于存在的隐患做出预判并在此进行对策的制定,在这一点上土楼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这也是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
注释:
①王梦琳,赵祥.土楼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J].建筑与文化,2004(2).
②陈伯超,张勇,卢燕来.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J].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