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质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急需的品质,中华文明不断推进、当今科技不断发展都离不开这一品质。“质疑”包括两大内涵:其一,敢于挑战权威;其二,所提出的问题含金量比较高、意义重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弘扬这一品质,把问题当做教学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创新,开启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新面貌。如何培养学生的質疑能力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质疑能力;方法策略
“质疑”这一品质在古今学者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亲身实践这一品质,并且在传授技能的同时,看重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够仔细观察事物,其次要求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具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当前质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提问,所以语文课堂上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来自学生的思考。这一方面让学生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依靠老师,此外学生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去编造符合“标准”的答案。同时,应该看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几乎没有独立的空间,他们往往跟随教师的脚步,慢慢切入文章,这样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时候,理解文章很难切中要害。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的方法也存在缺陷。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些学生有很多问题但不敢和全班同学分享,所以初中语文课堂的问题就呈现出两种趋势:其一,问题太过琐碎,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其二,问题并不切合文章的主旨,不适合进一步讨论。从以上这些状况看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发现学生基本不怎么思考,课堂也比较混乱。
这种现象具有必然性:其一,学生对提问具有排斥心理。因为初中语文课堂一直把教师的言语作为阅读的标准答案,文章的多解性在语文课堂并不存在,学生忙着记录教师的话,思考的时间被压缩了。排斥心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才得出的经验,这一经验渐渐地变成了习惯。其次,学生质疑需要灵感来触发,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面对当学生固守常规,创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的状况,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让学生体味质疑的意义
当今,不少人认为语文并没有什么深入挖掘的意义,进而出现了语文提问无用的观点。这种理念根植在学生头脑中,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深邃的内涵。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的时候,教师提到了“绰号”这一文化,《水浒传》中这些人物的绰号,在宋人诗歌中已经有记载;此外,这些绰号也代表了作者对水浒人物的情感。比如吴用的绰号为“智多星”,学生如果问一句为什么,就可以看到作者赋予吴用智慧得同时,剥夺了他将智慧用在正途上的可能,这里面讽刺的意味,只有通过质疑才能挖掘出来。
(二)让学生在争论中深入文本
提问是解读文章的方式之一。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文章的字词和内涵之间的差异,从而自然地发问“为什么”。其次,文章的解读方法不止一种,这些解读存在深与浅的区别,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章。这样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展现出多样的思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解读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盲区,进而获得一些没有发现的阅读的乐趣。当然,这个交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味到获得真知的喜悦、解读存在失误而产生的挫败感,这些苦乐改变了学生古板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新奇的世界,进而对阅读生出期待。
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时候,一些学生认为杨修的死典型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无法主宰自己生命的悲哀;一些学生认为杨修的生命历程虽然是社会的缩影,但是不可否认杨修的死是他不愿意收敛锋芒导致的。持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展开交流,一位学生问道:“如果杨修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为什么典韦会从平民成为武将,倍受赏识。”一位学生问道:“杨修被杀,除了他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呢?”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入文本。
(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
改变学生理解文章比较浅薄的状况,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切中文章的主题,避免教学内容繁杂但离题万里的状况。其次,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识字、积累句子上,相反教师应该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渐走近作者,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意。
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陈涉引导得农民起义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此时,教师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陈涉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学生从这个问题意识到,百姓一直以来受到封建等级思想的束缚,故而陈涉的话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陈涉在起义前的心理。
(三)营造提问的民主氛围
学生产生疑问,意味着他经历了阅读文章、解读文章的过程。此外,为了改善学生太过胆怯,即便有迷惑不解的问题,也不敢和同学交流的状况。教师教学不应该滥用自己的权利,过分斥责学生,从而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得质疑的快乐,改变他们内心的抵触情绪。
例如:在学习《香菱学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一位学生就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场景进行分析,认为广袤的大漠与直冲云霄的烟形成对比。学生的理解十分准确,但是并没有和文章主题——“香菱学诗”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进一步提问道:“那么王维的诗为什么会被当作写诗的范本呢?”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王维的诗对香菱学诗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初中学生提问具有优势:他们具有蓬勃的朝气,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他们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一些学生往往会获得很多知识,这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喜欢寻求追根溯源。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体现了一部分学生的思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引出一连串新的发现。此外,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重比较,才能发现文章里微妙的句子,分析这些看似矛盾,却十分合理的部分,往往可以收获文章的财富。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教师旨在让学生看到科举制度对儒生的精神压迫,以及科举左右士人前途的巨大的力量。如何让对科举十分陌生的学生,理解科举对人的荼毒呢?教师让学生针对文中矛盾地方提出疑问,一位学生问道:“胡屠户为什么前倨后恭?”一位学生问道:“范进为什么会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疯子?”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反映出科举对当世人的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那些人终身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
总之,质疑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文章的解读更进一层,此外,学生具备质疑能力,才能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培养质疑能力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华夏教师,2019(04).
[2]林世勇.小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J].汉字文化,2018(05).
[3]刘永泉,杨斌,陈善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J].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2018(04).
[4]王士民,刘夕金,孙国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能力的研究[J].《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2017(12).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质疑能力;方法策略
“质疑”这一品质在古今学者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亲身实践这一品质,并且在传授技能的同时,看重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的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够仔细观察事物,其次要求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具有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当前质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提问,所以语文课堂上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来自学生的思考。这一方面让学生养成了不思考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依靠老师,此外学生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去编造符合“标准”的答案。同时,应该看到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几乎没有独立的空间,他们往往跟随教师的脚步,慢慢切入文章,这样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时候,理解文章很难切中要害。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质疑的方法也存在缺陷。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些学生有很多问题但不敢和全班同学分享,所以初中语文课堂的问题就呈现出两种趋势:其一,问题太过琐碎,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其二,问题并不切合文章的主旨,不适合进一步讨论。从以上这些状况看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发现学生基本不怎么思考,课堂也比较混乱。
这种现象具有必然性:其一,学生对提问具有排斥心理。因为初中语文课堂一直把教师的言语作为阅读的标准答案,文章的多解性在语文课堂并不存在,学生忙着记录教师的话,思考的时间被压缩了。排斥心理是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才得出的经验,这一经验渐渐地变成了习惯。其次,学生质疑需要灵感来触发,但是当前语文教学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面对当学生固守常规,创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的状况,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让学生体味质疑的意义
当今,不少人认为语文并没有什么深入挖掘的意义,进而出现了语文提问无用的观点。这种理念根植在学生头脑中,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深邃的内涵。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的时候,教师提到了“绰号”这一文化,《水浒传》中这些人物的绰号,在宋人诗歌中已经有记载;此外,这些绰号也代表了作者对水浒人物的情感。比如吴用的绰号为“智多星”,学生如果问一句为什么,就可以看到作者赋予吴用智慧得同时,剥夺了他将智慧用在正途上的可能,这里面讽刺的意味,只有通过质疑才能挖掘出来。
(二)让学生在争论中深入文本
提问是解读文章的方式之一。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文章的字词和内涵之间的差异,从而自然地发问“为什么”。其次,文章的解读方法不止一种,这些解读存在深与浅的区别,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章。这样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展现出多样的思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解读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盲区,进而获得一些没有发现的阅读的乐趣。当然,这个交流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味到获得真知的喜悦、解读存在失误而产生的挫败感,这些苦乐改变了学生古板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新奇的世界,进而对阅读生出期待。
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时候,一些学生认为杨修的死典型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无法主宰自己生命的悲哀;一些学生认为杨修的生命历程虽然是社会的缩影,但是不可否认杨修的死是他不愿意收敛锋芒导致的。持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展开交流,一位学生问道:“如果杨修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为什么典韦会从平民成为武将,倍受赏识。”一位学生问道:“杨修被杀,除了他自身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呢?”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入文本。
(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
改变学生理解文章比较浅薄的状况,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切中文章的主题,避免教学内容繁杂但离题万里的状况。其次,语文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识字、积累句子上,相反教师应该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渐走近作者,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意。
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陈涉引导得农民起义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此时,教师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陈涉会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感慨?”学生从这个问题意识到,百姓一直以来受到封建等级思想的束缚,故而陈涉的话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陈涉在起义前的心理。
(三)营造提问的民主氛围
学生产生疑问,意味着他经历了阅读文章、解读文章的过程。此外,为了改善学生太过胆怯,即便有迷惑不解的问题,也不敢和同学交流的状况。教师教学不应该滥用自己的权利,过分斥责学生,从而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得质疑的快乐,改变他们内心的抵触情绪。
例如:在学习《香菱学诗》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一位学生就王维“大漠孤烟直”的场景进行分析,认为广袤的大漠与直冲云霄的烟形成对比。学生的理解十分准确,但是并没有和文章主题——“香菱学诗”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进一步提问道:“那么王维的诗为什么会被当作写诗的范本呢?”这样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王维的诗对香菱学诗的意义。
(四)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初中学生提问具有优势:他们具有蓬勃的朝气,对一切充满了好奇,他们没有被条条框框束缚。一些学生往往会获得很多知识,这是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而喜欢寻求追根溯源。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体现了一部分学生的思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问题,引出一连串新的发现。此外,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注重比较,才能发现文章里微妙的句子,分析这些看似矛盾,却十分合理的部分,往往可以收获文章的财富。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教师旨在让学生看到科举制度对儒生的精神压迫,以及科举左右士人前途的巨大的力量。如何让对科举十分陌生的学生,理解科举对人的荼毒呢?教师让学生针对文中矛盾地方提出疑问,一位学生问道:“胡屠户为什么前倨后恭?”一位学生问道:“范进为什么会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疯子?”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反映出科举对当世人的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那些人终身参加科举考试的原因。
总之,质疑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使文章的解读更进一层,此外,学生具备质疑能力,才能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培养质疑能力有其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华夏教师,2019(04).
[2]林世勇.小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J].汉字文化,2018(05).
[3]刘永泉,杨斌,陈善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研究[J].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2018(04).
[4]王士民,刘夕金,孙国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质疑能力的研究[J].《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