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每一个办法和举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节课细节性的工作都要靠教研组创造性地去设计,去探讨,去交流,去落实。因为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组织,是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据调研,我省中小学教研组的工作现状大致为以下三类:一类是能按规定开展形式多样、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有收获、有进步,大多数教师喜欢参加;第二类是能按要求开展教研活动,但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理论学习少,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学术研讨氛围不浓,教研效果不佳,教师基本上当做完成任务而参加,没有真心、真正投入;第三类是活动开展不正常,有活动也是走过场,缺乏交流与协作,更谈不上效果,如听课评课不说真话,相互恭维,对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缺少中肯的指正,相互保守,各搞一套,不能体现集体智慧。据了解,大多数的教研组属于第二类,第三类也占有相当比例,而第一类却较少。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把教研组打造成为真正的学术团队呢?
一、学术意识是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产生不理想状况,客观上是因为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周课时多,成班率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讲评、下班辅导等繁忙的工作,占去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难以投身到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上来。主观上是因为教师学术意识不强烈。如何培养教师强烈的学术意识呢?
一是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团结友爱、关系融洽的团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疑难和困惑,最想跟谁说呢?如果组里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术氛围浓厚,那么,彼此是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学友和战友。大家同事一场是缘分,应坦诚相待、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热心互助、用心交流,把教研组当做工作进步和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经过大家努力可以做到的,不存在任何客观上的阻力和障碍。如果有,则完全来自主观上的障碍,即同行之间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存在竞争,担心帮助了别人,落后了自己,“同行冤家、文人相轻”的陈旧观念在一部分教师中仍然根深蒂固。要说竞争,不外乎有如下两种情形或结局:一种是“磁力线相互交叉(遮挡)的竞争”,即各搞各的、相互封闭,甚至相互损害、相互打击;另一种则是“磁力线平行的竞争”,即相互开放、相互交流,不损别人,甚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提高自己来超越别人。前者是小人所为,是恶性竞争,两败俱伤;后者为君子风范,是良性竞争,人格升华,互惠双赢。如果想通了这一点,“学术团队”就一定能建设起来,学术交流就一定能活跃起来。把想法说出来,跟别人分享,是思想观念的复制过程,不但没有失去这个想法,反而会引发对方更多更好的想法,这就是双赢与互惠。
二是把教研组真正当做专业成长的摇篮。试问,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谁离得开“教研组”这么一个团队?优质课获奖有没有本组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被评为省、市、县等各级学科带头人有没有本组教师的帮助?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没错,自己努力确实是主要的。但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另一个学校、另一个教研组不怎么样,而在这个学校、这个教研组就能茁壮成长?这就是“摇篮”的不同。如果在教研组里,年轻教师有人帮、有人带、有人引路、有人扶,中年教师有学术竞争对手、有学习榜样和赶超目标,老年教师有人请他(她)做师傅,还在焕发出毫不逊色的新光芒,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在教研组里有所奉献、有所进步,则教研组自然就成为每一位教师成长、成熟、成名的摇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研组的工作就在于培养教师的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二、良好制度是教研组建设的有力保障
要通过出台一些来自不同层面的制度,促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
1.教研组内部制度。教研组内部合理有效的制度不是学校强加的,而是来自教研组建设本身的需要,经过大家酝酿达成的共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通过实践,把这些规矩固定下来,就成了制度。如可以制订以下制度:⑴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并按事先的布置作好相关的准备,无特殊原因不请假。⑵每次活动能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⑶评课时优点、缺点都说,言者无过,听者虚心。⑷开展“八个一”活动:读一本教学专著;订一份业务杂志;记一本学习笔记;上一节公开课;作一次专题讲座;搞一个专题研究课题;写一篇教学论文;策划并主持一次教研组活动。
2.学校针对教研组的制度。(1)师徒结对有方案、有目标、有过程、有结果。(2)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及其命题、阅卷、讲评、课后辅导等环节工作,教研组有明确、精细的要求,并抓落实。(3)教研组工作计划科学务实、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措施落实,效果显著。教研活动每周一次。(4)每年评一次“优秀教研组”,表彰奖励人际关系良好、学术氛围浓厚的教研组。
3.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针对教研组的制度。(1)教育局(或教研室)启动以学校为单位的“名学科”评比活动。(2)评选学科带头人时,把担任教研组长三年以上以及担任组长期间的表现考虑进来,或作为必备条件之一,或列为加分项目等。(3)对各级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项的认可,必须取得本学科教研组首肯,否则无效。建议以后在研究课题申报表中设立学科教研组意见(组长签字)栏目。(4)分别制订高中、初中、小学教研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定期开展对学校教研组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的检查与调研,并将结果予以公布。
三、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主要载体
教研活动是载体,离开了教研活动,教研组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对话、交流、展示和提升创设机会、搭建平台,好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一般来说,教研组可以组织以下系列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1.课堂教学系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以不同的角度和名义来安排多种多样的公开课,让大家开展研讨。
走班课:在一定时间内,比如在一个单元、半个学期内,组里每一个教师到本年级所有的班上课。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教师上课,感觉新奇、有趣,听讲更认真;二是让教师体验不同班级的教学,经历教学组织和教学机智的考验与训练,更易找到反思的问题与机会;三是听课教师从不同教师和班级的横向比较中更容易发现普遍问题和各自特殊情况,对教研组的整体提高和团队共进十分有益。
帮扶课:课前集体备课→个人执教→集体点评→上相同内容的第二节课→集体点评→个人反思。意在帮助个人。
探讨课:两人或两人以上同上一个内容的课→相互听课、评课→个人反思。意在侧重问题研究,有选择地安排一些课,如多媒体课、作文课、探究课、复习课等等。
常态公开课:把某一节常态课录制下来,供同行和自己观摩与反思,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徒结对课:师傅示范课、徒弟汇报课、出师过关课。
课题研究课:开题汇报课、过程研讨课、结题过关课。
此外还有外出学习的移植课、竞赛课等。
2.集体备课系列。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是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集体备课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方式:
(1)多案共享:对教材的一些重点和疑难课题进行分解(分工),通过“教师备课→集中讨论→定稿→试教→点评反思→修改定案”等,供大家参考。
(2)一案共享:把教材中某一个重点和疑难课题挑出来,每个人写对该节课独特的做法、创新的设想,不一定是详案,再通过“集中讨论→试教→点评反思→定稿”供大家参考
3.专题研讨系列。这也是教研组常见的活动之一。在某一个时间,将某篇课文的教学或某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热点、难点)积累起来,分类提炼形成专题,开展分析讨论,形成共识。如小学数学高段与低段教学的衔接、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等,都可以组织专题研讨。
4.学术报告系列。经常开设讲坛,让教师在组里作报告,锻炼口才、展示才华。如案例分析报告(针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教学调研报告(在教师或学生中作了调查后形成的调研报告)、课题开题或结题报告(各级各类课题立项时作开题报告,结项时作结题报告,让组里其他教师学习和认可)、赴校外学习经验介绍报告、读书心得报告等等。
5.技能、特长展示系列。针对组内教师的特点,开展课件制作、教具制作、说课、演讲、命题、短文写作、诗歌朗诵、诗词写作、三笔(毛笔、钢笔、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读书讲故事等比赛或展示活动等。(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把教研组打造成为真正的学术团队呢?
一、学术意识是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产生不理想状况,客观上是因为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周课时多,成班率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讲评、下班辅导等繁忙的工作,占去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难以投身到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上来。主观上是因为教师学术意识不强烈。如何培养教师强烈的学术意识呢?
一是把教研组建设成为团结友爱、关系融洽的团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了疑难和困惑,最想跟谁说呢?如果组里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学术氛围浓厚,那么,彼此是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学友和战友。大家同事一场是缘分,应坦诚相待、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热心互助、用心交流,把教研组当做工作进步和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经过大家努力可以做到的,不存在任何客观上的阻力和障碍。如果有,则完全来自主观上的障碍,即同行之间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存在竞争,担心帮助了别人,落后了自己,“同行冤家、文人相轻”的陈旧观念在一部分教师中仍然根深蒂固。要说竞争,不外乎有如下两种情形或结局:一种是“磁力线相互交叉(遮挡)的竞争”,即各搞各的、相互封闭,甚至相互损害、相互打击;另一种则是“磁力线平行的竞争”,即相互开放、相互交流,不损别人,甚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提高自己来超越别人。前者是小人所为,是恶性竞争,两败俱伤;后者为君子风范,是良性竞争,人格升华,互惠双赢。如果想通了这一点,“学术团队”就一定能建设起来,学术交流就一定能活跃起来。把想法说出来,跟别人分享,是思想观念的复制过程,不但没有失去这个想法,反而会引发对方更多更好的想法,这就是双赢与互惠。
二是把教研组真正当做专业成长的摇篮。试问,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谁离得开“教研组”这么一个团队?优质课获奖有没有本组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被评为省、市、县等各级学科带头人有没有本组教师的帮助?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没错,自己努力确实是主要的。但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另一个学校、另一个教研组不怎么样,而在这个学校、这个教研组就能茁壮成长?这就是“摇篮”的不同。如果在教研组里,年轻教师有人帮、有人带、有人引路、有人扶,中年教师有学术竞争对手、有学习榜样和赶超目标,老年教师有人请他(她)做师傅,还在焕发出毫不逊色的新光芒,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在教研组里有所奉献、有所进步,则教研组自然就成为每一位教师成长、成熟、成名的摇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教研组的工作就在于培养教师的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教研组的核心文化。
二、良好制度是教研组建设的有力保障
要通过出台一些来自不同层面的制度,促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
1.教研组内部制度。教研组内部合理有效的制度不是学校强加的,而是来自教研组建设本身的需要,经过大家酝酿达成的共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通过实践,把这些规矩固定下来,就成了制度。如可以制订以下制度:⑴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并按事先的布置作好相关的准备,无特殊原因不请假。⑵每次活动能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⑶评课时优点、缺点都说,言者无过,听者虚心。⑷开展“八个一”活动:读一本教学专著;订一份业务杂志;记一本学习笔记;上一节公开课;作一次专题讲座;搞一个专题研究课题;写一篇教学论文;策划并主持一次教研组活动。
2.学校针对教研组的制度。(1)师徒结对有方案、有目标、有过程、有结果。(2)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及其命题、阅卷、讲评、课后辅导等环节工作,教研组有明确、精细的要求,并抓落实。(3)教研组工作计划科学务实、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措施落实,效果显著。教研活动每周一次。(4)每年评一次“优秀教研组”,表彰奖励人际关系良好、学术氛围浓厚的教研组。
3.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针对教研组的制度。(1)教育局(或教研室)启动以学校为单位的“名学科”评比活动。(2)评选学科带头人时,把担任教研组长三年以上以及担任组长期间的表现考虑进来,或作为必备条件之一,或列为加分项目等。(3)对各级科研课题立项和结项的认可,必须取得本学科教研组首肯,否则无效。建议以后在研究课题申报表中设立学科教研组意见(组长签字)栏目。(4)分别制订高中、初中、小学教研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定期开展对学校教研组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的检查与调研,并将结果予以公布。
三、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主要载体
教研活动是载体,离开了教研活动,教研组建设就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对话、交流、展示和提升创设机会、搭建平台,好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一般来说,教研组可以组织以下系列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1.课堂教学系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以不同的角度和名义来安排多种多样的公开课,让大家开展研讨。
走班课:在一定时间内,比如在一个单元、半个学期内,组里每一个教师到本年级所有的班上课。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教师上课,感觉新奇、有趣,听讲更认真;二是让教师体验不同班级的教学,经历教学组织和教学机智的考验与训练,更易找到反思的问题与机会;三是听课教师从不同教师和班级的横向比较中更容易发现普遍问题和各自特殊情况,对教研组的整体提高和团队共进十分有益。
帮扶课:课前集体备课→个人执教→集体点评→上相同内容的第二节课→集体点评→个人反思。意在帮助个人。
探讨课:两人或两人以上同上一个内容的课→相互听课、评课→个人反思。意在侧重问题研究,有选择地安排一些课,如多媒体课、作文课、探究课、复习课等等。
常态公开课:把某一节常态课录制下来,供同行和自己观摩与反思,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徒结对课:师傅示范课、徒弟汇报课、出师过关课。
课题研究课:开题汇报课、过程研讨课、结题过关课。
此外还有外出学习的移植课、竞赛课等。
2.集体备课系列。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是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内容,集体备课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方式:
(1)多案共享:对教材的一些重点和疑难课题进行分解(分工),通过“教师备课→集中讨论→定稿→试教→点评反思→修改定案”等,供大家参考。
(2)一案共享:把教材中某一个重点和疑难课题挑出来,每个人写对该节课独特的做法、创新的设想,不一定是详案,再通过“集中讨论→试教→点评反思→定稿”供大家参考
3.专题研讨系列。这也是教研组常见的活动之一。在某一个时间,将某篇课文的教学或某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热点、难点)积累起来,分类提炼形成专题,开展分析讨论,形成共识。如小学数学高段与低段教学的衔接、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等,都可以组织专题研讨。
4.学术报告系列。经常开设讲坛,让教师在组里作报告,锻炼口才、展示才华。如案例分析报告(针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教学调研报告(在教师或学生中作了调查后形成的调研报告)、课题开题或结题报告(各级各类课题立项时作开题报告,结项时作结题报告,让组里其他教师学习和认可)、赴校外学习经验介绍报告、读书心得报告等等。
5.技能、特长展示系列。针对组内教师的特点,开展课件制作、教具制作、说课、演讲、命题、短文写作、诗歌朗诵、诗词写作、三笔(毛笔、钢笔、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读书讲故事等比赛或展示活动等。(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