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柱施工温度场监测与模拟研究

来源 :建筑施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研究大多以混凝土基础底板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其他大体积混凝土构件的温度场分布与变化。因此,基于上海市徐汇区的某具体工程项目,开展了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柱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柱各测点的入模温度较为接近,基本在35~38℃之间,内部温度最高可达87.7℃,出现在1 d之后。同时,预拌大体积混凝土柱的温度场演化受外界环境温度、边界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显著。其中,入模温度对升温过程影响显著,混凝土导热系数与柱四周的对流系数对降温过程
其他文献
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建筑企业通过塑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措施,明确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实现建筑商业模式、组织模式的再造,推动建筑企业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总结的经验可供其他企业借鉴。
结合实际工程,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开展了施工安全风险研究,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布置安全风险、构件吊装施工机械安全风险、防护脚手架施工安全风险以及预制构件临时支撑安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风险防控措施以指导施工,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总结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以中国近代学术发展为背景,聚焦于梁思成提出的半部中国建筑史的佐证研究思路,由此推进了上古和中古初期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一思路的提出至少与两方面相关:其一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田野调查发现相关;其二与营造学社和代表当时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机构的合作密切相关.研究试图对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在西南的学术史遗产进行重新评价,并对这段历史赋予新的学术意义.
通过对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前后史料的研读分析,论述梁思成先生借鉴外国经验,顺应国际新建筑发展潮流,反映本土思考,进而最早且最具系统性地提出建筑教育“体形环境论”的中国模式的历史贡献,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以此在世界范围内寻到了一个锚点,以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建筑学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教育范式之一,并将继续指引着中国建筑教育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