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环境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实践,通过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科研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辐射示范作用明显。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08-02
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5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中心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
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实验教师岗位聘用模式,建立了以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小组为核心的逐层负责制。充分发挥资深教授在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积极参加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1.注重现有人员的深造和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注重“老、中、青”教师梯队培养,明确提出了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具体措施有: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从重点高校引进一批博士、硕士充实到实验员队伍中;鼓励青年骨干教师从事兼职实验教学工作;重视实验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师在日常实验教学工作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改革实验方法,创新实验内容;对新进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采用实验教学试讲、专家点评与教学规范化学习相结合;制定中心培养计划以及个人发展规划,使中心人才发展按照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均达到合理配置的良性循环运行。
2.创新管理体制。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理学院,设主任及常务副主任各一名。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政策措施、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出实验改革思路。各实验室主任对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常务副主任对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由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物理污染控制、环境微生物、生态修复、环境检测、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八个实验平台构成。中心将学院专业仪器设备融为一体,统一管理,采取全日制开放制度,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教学上互相借鉴,相互渗透,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实验教学体系与成果
多年以来,中心始终秉承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独立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试验研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工程训练理念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各种实习、两课实践、专业综合实验、科技创新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提出了适合于环境等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以工程训练为主线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适合于环境工程等工科类本科生的“全程化、四阶段、六模块”工程训练体系。
近5年,在“全程化、四阶段、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下,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开设了物理污染控制实验、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26门次实验课程(新增实验课程3项),设立实验项目94个(新增实验项目7项,创新性实验项目26项),实验内容分别与噪声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有机结合。同时,实验中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实验平台,让学生面对具体环境问题,自主选题并设计实验,5年内开展科技创新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15项,北京市级4项。
三、科研促进教学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及时将学科前沿的技术成果和设备应用于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李子富教授利用国外资金,在我校学生宿舍一号楼从德国引进SBR反应器污水处理装置,能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很多的现场实际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SBR反应器的结构和运行工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宋存义教授根据成熟科研成果研制了专门用于学生实验教学的“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设备”,该设备既可以模拟热电厂锅炉烟气的脱硫脱硝,又可以模拟钢铁厂烧结烟气的脱硫脱硝除尘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利用
环境实验中心现有网络终端60个,分布在30个教学实验室,所有网络终端均与校园主干网络连接,能够实现Internet网络访问,中心配备有FTP服务器,提供各种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教学软件、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讲义、教学课件、视频、学习参考资料、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各种素材等。学生的实验课作业、实验报告均可实现在线提交,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通过建立仪器设备信息管理库、实验室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
五、示范及辐射作用
1.国际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近年来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多名环境界学者参观访问,并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台湾屏东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与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中外科技工作者分享了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也促进了实验教学和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进。
2.校际合作,示范效果初見成效。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体系建设特色明显,成果显著,国内多所高校来校交流。中心各专业方向的设备整合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环境建设等,对相关院校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成果转化,惠及行业。中心自主研发的监测实验教学设备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的监测、化验分析等,将科研、教学成果实现了成果转化。
4.院院合作,平台共享。环境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了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物化工学院和应用科学学院五个学院的相关专业本科生,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冶金工程、生态学、矿物资源工程、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学院之间实现了平台共享,辐射全校。
参考文献:
[1]钱新明,宋庆,白玉白,等.CdS敏化对TiO2纳米薄膜电极光生电荷转移特性的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2):295-297.
[2]Yang ZH,Zhang P.Modification of surface morphology and optoelectronic response in porousSi films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J].JVac SciTechnolB,1997,15(5):1604-1606.
[3]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等.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7):36-38.
[4]李红阳,王立峰,高永丰,等.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11-114.
[5]王伯光,尹华,张娜,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93-96.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08-02
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2005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中心队伍建设及管理体制
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十分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实验教师岗位聘用模式,建立了以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小组为核心的逐层负责制。充分发挥资深教授在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积极参加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1.注重现有人员的深造和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制定具体规划和措施,注重“老、中、青”教师梯队培养,明确提出了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具体措施有: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从重点高校引进一批博士、硕士充实到实验员队伍中;鼓励青年骨干教师从事兼职实验教学工作;重视实验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技术交流;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师在日常实验教学工作中,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改革实验方法,创新实验内容;对新进教师进行岗位培训,采用实验教学试讲、专家点评与教学规范化学习相结合;制定中心培养计划以及个人发展规划,使中心人才发展按照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均达到合理配置的良性循环运行。
2.创新管理体制。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理学院,设主任及常务副主任各一名。环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执行国家和学校的政策措施、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提出实验改革思路。各实验室主任对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常务副主任对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由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物理污染控制、环境微生物、生态修复、环境检测、三废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八个实验平台构成。中心将学院专业仪器设备融为一体,统一管理,采取全日制开放制度,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在教学上互相借鉴,相互渗透,对培养综合性人才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实验教学体系与成果
多年以来,中心始终秉承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以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独立的动手能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试验研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工程训练理念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各种实习、两课实践、专业综合实验、科技创新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提出了适合于环境等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以工程训练为主线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适合于环境工程等工科类本科生的“全程化、四阶段、六模块”工程训练体系。
近5年,在“全程化、四阶段、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下,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开设了物理污染控制实验、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等26门次实验课程(新增实验课程3项),设立实验项目94个(新增实验项目7项,创新性实验项目26项),实验内容分别与噪声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有机结合。同时,实验中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实验平台,让学生面对具体环境问题,自主选题并设计实验,5年内开展科技创新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15项,北京市级4项。
三、科研促进教学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及时将学科前沿的技术成果和设备应用于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李子富教授利用国外资金,在我校学生宿舍一号楼从德国引进SBR反应器污水处理装置,能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到很多的现场实际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SBR反应器的结构和运行工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宋存义教授根据成熟科研成果研制了专门用于学生实验教学的“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设备”,该设备既可以模拟热电厂锅炉烟气的脱硫脱硝,又可以模拟钢铁厂烧结烟气的脱硫脱硝除尘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利用
环境实验中心现有网络终端60个,分布在30个教学实验室,所有网络终端均与校园主干网络连接,能够实现Internet网络访问,中心配备有FTP服务器,提供各种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教学软件、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讲义、教学课件、视频、学习参考资料、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各种素材等。学生的实验课作业、实验报告均可实现在线提交,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通过建立仪器设备信息管理库、实验室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
五、示范及辐射作用
1.国际合作与交流,相互促进。近年来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多名环境界学者参观访问,并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台湾屏东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与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中外科技工作者分享了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也促进了实验教学和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进。
2.校际合作,示范效果初見成效。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体系建设特色明显,成果显著,国内多所高校来校交流。中心各专业方向的设备整合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及环境建设等,对相关院校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3.成果转化,惠及行业。中心自主研发的监测实验教学设备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的监测、化验分析等,将科研、教学成果实现了成果转化。
4.院院合作,平台共享。环境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了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物化工学院和应用科学学院五个学院的相关专业本科生,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安全工程、冶金工程、生态学、矿物资源工程、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学院之间实现了平台共享,辐射全校。
参考文献:
[1]钱新明,宋庆,白玉白,等.CdS敏化对TiO2纳米薄膜电极光生电荷转移特性的影[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2):295-297.
[2]Yang ZH,Zhang P.Modification of surface morphology and optoelectronic response in porousSi films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J].JVac SciTechnolB,1997,15(5):1604-1606.
[3]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等.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7):36-38.
[4]李红阳,王立峰,高永丰,等.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11-114.
[5]王伯光,尹华,张娜,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