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课上活,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情、主动地学习,对于地理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主;兴趣;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56-03
一、令人担忧的事实
现在,有许多中学生表现出过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创造性,只善于将老师讲的答案记住,却不善于钻研一下“为什么”,碰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老师简直就成了他们须臾不能离的拐杖。为了升学,为了那要命的升学率,老师大搞题海战术,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也许短时期内可以创造高分的奇迹,可以提高升学率,但是天长日久,高分低能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这种低能既包括学习上的低能,也包括生活上的低能。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师们意识到了,家长们体察到了,媒体上也时有披露,这怎能不令人担忧!怎能不令人焦虑!
二、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我们在责怪学生‘为什么不多动动脑子’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也许正是我们老师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时间、扼制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这些学生反应太迟钝、太笨。其实,学生的先天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而他们的可塑性和智力潜力却很大。据研究,人的大脑由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可以接收数千种不同信息。整个大脑所能记忆的信息量同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大致相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脑的潜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说学生的智力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去开发、怎么去开发。
(一)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必须改变教法,而教法的改革,首先要更新一些陈旧观念。过去,我们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插手管;一堂课,老师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惟恐少说一句学生就不明白。结果事与愿违,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抑制,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我们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也是新时期对教法改革的要求
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素质教育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不能只把“素质教育”挂在嘴头上,而要将它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反映到日常教学的每一环节,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一)自主学习不会增加老师、学生的负担
也许有人会担心:实施自主学习就要在老师正常讲课之外,再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去创造、去锻炼,时间是否够用?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自然融入到正常教学之中的,而不是附加的。
(二)变通、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就能较轻松地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可不像工人师傅手中的零件那样听话,可以任由人摆布。那么,他们能否按照老师的初衷,自觉自愿地去自主学习呢?是不是非常困难呢?其实不然,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变通、调整一下原有的教学方法,比如:①变教师为“共同学习者”,把教师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讲,怎样效果较好。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很好地控制课堂进程。②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果我们变通一下,变满堂灌为层层诱导,层层设疑,就能激发学生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静态的、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的确是令人感到乏味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如导读、讨论、讲授、自学、竞赛等,而且要适时引入多种媒体,如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通过以上方式、方法,达到了趣味教学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④过去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严肃有余,活泼、轻松不足,在沉闷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消磨,甚至把上课当作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思考、去讨论……,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变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
老师讲述过多,有时反而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所以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或是有一定启发性、发散性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学、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透,记忆得牢固、准确,事实上,有许多学生都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它有挑战性、竞争性、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机会)。
(四)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引导、启发,力争做到“收”、“放”自如,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工作量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因为教师要在课前做大量准备:设计问题、组织讨论、控制进度、总结提高等。
四、在自主学习中挖掘智力潜力,全面提高能力
21世纪以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想真正国富民强,就必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如何更好的培养下一代、如何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我感到: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地锻炼、提高,否则只能成为一架架“记录器”、“记忆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著文认为:智力结构由五大基本能力组成,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本着发展学生这五项基本能力的原则,来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一)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观察力——智力结构的眼睛
据统计,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用双耳听,记忆效果为25%~30%,如果只用双眼看,记忆效果为20%,但是如果既听又看,记忆效果为50%。因此,“观察”这一环节是万万不能省略的,
以地理课为例,在教学中要用到大量插图、挂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步步深入,逐层分析,得出结论。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赶进度、为了腾出时间来订正作业、或者仅仅为了省事,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答案,要求他们记住。结果怎么样呢?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听到一点皮毛,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自然也记不牢。俗语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观察,以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可收获极大的效益。
(二)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智力结构的翅膀。
新的教育目标越来越重视对人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的创造力往往源于丰富的想象力。飞机的问世不正是源于人们“像鸟儿一样自由地翱翔于天空”的想象吗!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科特征,适当地引导学生驰骋于想象的广阔空间,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力。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述,并借助于插图、录像、挂图、投影等教具引领他们想象金字塔的建造之迷;中国登山健儿攀登珠峰时碰到的重重险阻;多瑙河的旖旎风光;泰姬陵的独特风姿;地上悬河——黄河千百年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学生们在想象中获取新知、激发情感、引发思考、寻求解决方法,这对于挖掘他们的智力潜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智力结构的中枢
“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思维的结果”。我们不能只强调思维的结果,而应更多地关注思维的过程,适当放慢速度,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承上启下的、有梯度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摘取思维的硕果,而不要忙于告诉他们结论。如:讲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时,我不是直接讲各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水文特征,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然后提问:“黑龙江、松花江流经哪种干湿地区?”学生答:“湿润地区”。教师再问:“这里的降水量是较大还是较小?”学生答:“较大”。教师再问:“受其影响,河流水量大还是小?”学生答“较大”,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降水量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各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制约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相互割裂开的。又如黄河含沙量问题:黄河含沙量很高——一担水六斗泥,很多学生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为了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教师引领学生执果索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雨水携带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含沙量大,在层层推导中,学生既温习了旧知识,又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防止学生“眼高手低”,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自己上色、剪制),制作简易地球仪,写小论文……。通过这些自主实践活动,他们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加强了记忆,锻炼了写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开发了智力,对地理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另外,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组讨论、总结,从而锻炼其阅读能力、与他人的协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由于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了比较和竞争,因此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自制力,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兴趣、动机等,这对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总之,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必须深挖学生的智力潜力,为此,教法必须改革,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主;兴趣;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56-03
一、令人担忧的事实
现在,有许多中学生表现出过强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创造性,只善于将老师讲的答案记住,却不善于钻研一下“为什么”,碰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老师简直就成了他们须臾不能离的拐杖。为了升学,为了那要命的升学率,老师大搞题海战术,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也许短时期内可以创造高分的奇迹,可以提高升学率,但是天长日久,高分低能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这种低能既包括学习上的低能,也包括生活上的低能。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老师们意识到了,家长们体察到了,媒体上也时有披露,这怎能不令人担忧!怎能不令人焦虑!
二、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势在必行
我们在责怪学生‘为什么不多动动脑子’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也许正是我们老师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时间、扼制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这些学生反应太迟钝、太笨。其实,学生的先天智力水平相差并不大,而他们的可塑性和智力潜力却很大。据研究,人的大脑由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可以接收数千种不同信息。整个大脑所能记忆的信息量同全世界图书馆的信息储存总量大致相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脑的潜能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说学生的智力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关键要看我们是否去开发、怎么去开发。
(一)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必须改变教法,而教法的改革,首先要更新一些陈旧观念。过去,我们对学生一百个不放心、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插手管;一堂课,老师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惟恐少说一句学生就不明白。结果事与愿违,在一成不变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抑制,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我们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也是新时期对教法改革的要求
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之一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素质教育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不能只把“素质教育”挂在嘴头上,而要将它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反映到日常教学的每一环节,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三、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一)自主学习不会增加老师、学生的负担
也许有人会担心:实施自主学习就要在老师正常讲课之外,再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去创造、去锻炼,时间是否够用?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自然融入到正常教学之中的,而不是附加的。
(二)变通、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就能较轻松地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可不像工人师傅手中的零件那样听话,可以任由人摆布。那么,他们能否按照老师的初衷,自觉自愿地去自主学习呢?是不是非常困难呢?其实不然,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变通、调整一下原有的教学方法,比如:①变教师为“共同学习者”,把教师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讲,怎样效果较好。为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很好地控制课堂进程。②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果我们变通一下,变满堂灌为层层诱导,层层设疑,就能激发学生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静态的、陈旧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的确是令人感到乏味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入多种教学方式,如导读、讨论、讲授、自学、竞赛等,而且要适时引入多种媒体,如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等,通过以上方式、方法,达到了趣味教学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④过去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严肃有余,活泼、轻松不足,在沉闷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消磨,甚至把上课当作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教师应千方百计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去看、去听、去说、去思考、去讨论……,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变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
老师讲述过多,有时反而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所以对于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或是有一定启发性、发散性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学、讨论,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透,记忆得牢固、准确,事实上,有许多学生都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它有挑战性、竞争性、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机会)。
(四)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放任不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引导、启发,力争做到“收”、“放”自如,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工作量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因为教师要在课前做大量准备:设计问题、组织讨论、控制进度、总结提高等。
四、在自主学习中挖掘智力潜力,全面提高能力
21世纪以来,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想真正国富民强,就必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如何更好的培养下一代、如何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我感到: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地锻炼、提高,否则只能成为一架架“记录器”、“记忆器”。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著文认为:智力结构由五大基本能力组成,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本着发展学生这五项基本能力的原则,来寻找新思路、探索新方法。
(一)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观察力——智力结构的眼睛
据统计,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用双耳听,记忆效果为25%~30%,如果只用双眼看,记忆效果为20%,但是如果既听又看,记忆效果为50%。因此,“观察”这一环节是万万不能省略的,
以地理课为例,在教学中要用到大量插图、挂图,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图,步步深入,逐层分析,得出结论。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但是有时候我们为了赶进度、为了腾出时间来订正作业、或者仅仅为了省事,就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答案,要求他们记住。结果怎么样呢?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听到一点皮毛,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自然也记不牢。俗语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观察,以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可收获极大的效益。
(二)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智力结构的翅膀。
新的教育目标越来越重视对人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的创造力往往源于丰富的想象力。飞机的问世不正是源于人们“像鸟儿一样自由地翱翔于天空”的想象吗!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科特征,适当地引导学生驰骋于想象的广阔空间,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力。例如通过教师的讲述,并借助于插图、录像、挂图、投影等教具引领他们想象金字塔的建造之迷;中国登山健儿攀登珠峰时碰到的重重险阻;多瑙河的旖旎风光;泰姬陵的独特风姿;地上悬河——黄河千百年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等。学生们在想象中获取新知、激发情感、引发思考、寻求解决方法,这对于挖掘他们的智力潜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智力结构的中枢
“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思维的结果”。我们不能只强调思维的结果,而应更多地关注思维的过程,适当放慢速度,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承上启下的、有梯度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摘取思维的硕果,而不要忙于告诉他们结论。如:讲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时,我不是直接讲各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水文特征,而是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然后提问:“黑龙江、松花江流经哪种干湿地区?”学生答:“湿润地区”。教师再问:“这里的降水量是较大还是较小?”学生答:“较大”。教师再问:“受其影响,河流水量大还是小?”学生答“较大”,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降水量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各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制约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相互割裂开的。又如黄河含沙量问题:黄河含沙量很高——一担水六斗泥,很多学生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为了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教师引领学生执果索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严重——雨水携带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含沙量大,在层层推导中,学生既温习了旧知识,又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防止学生“眼高手低”,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自己上色、剪制),制作简易地球仪,写小论文……。通过这些自主实践活动,他们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加强了记忆,锻炼了写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开发了智力,对地理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我们对这种教学方式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另外,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组讨论、总结,从而锻炼其阅读能力、与他人的协作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由于有了一定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有了比较和竞争,因此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自制力,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兴趣、动机等,这对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总之,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必须深挖学生的智力潜力,为此,教法必须改革,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进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