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中,探索、落实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既是新时代的召唤,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1〕。现代网球发展的趋势是力量大、速度快、角度开,在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心理训练必不可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暗示,会使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在改进技术动作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但心理暗示只是训练教学的辅助手段,必须紧密与训练结合在一起才会发挥其作用。
1 暗示的概念及分类
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2〕。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在由人施受时,可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辞海》中对暗示的定义是:指以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3〕。有关解释尚不统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人固有的、正常的心理特性;别赫列夫认为这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认识的作用;康克莱认为这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反射,是一种信仰或准备动作的态度。按目的性,可分为自然暗示和有意暗示;按作用效果,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按方式,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4〕。具体手段有言语、文字、表情、手势、物体、环境等。
心理训练如何与教学训练和比赛相结合一直以来是运动训练学的一大课题,暗示训练是心理训练中一种操作简便、应用较广的方法,被运动心理学专家认为是最具广泛心理影响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其机理在于“语言是行为的最高调节器”〔5〕。有资料显示,暗示的效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改善技能操作,暗示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动态心理过程均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下意识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可以传递暗示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以及相关物品等。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表情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2 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通过言语,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自我暗示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我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词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改变内脏活动,提高或降低体温,加速或缓解新陈代谢过程等。暗示心理是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这些信息做出反映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发掘蕴藏在人体内极其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力。运动心理学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并能增加成功率。暗示理论认为,暗示现象的主导基础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即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人在受教育或生活的过程中具有接受暗示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个体中普遍的品质,我们称之为“暗示效应”。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得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时,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人的智慧,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暗示法的实施包括心理的、教育和艺术的三种途径,其特点是把教育的对象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研究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为出发点,力求在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中,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自我发展的目的。暗示法的实施需要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进行,实施过程要贯彻三个原则:第一,愉快而不紧张原则,即教育过程中精神要放松,不要紧张;第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原则,即把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性同时活动的整体,注意无意识活动对有意识活动的调节;第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即暗示的效果有赖于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态度。从学生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暗示过程即为教育者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这种雅而不俗、意味深长的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其良好的文化背景。
3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3.1 教师的“权威效应”
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里所指的“权威”,是指经一定时间验证后获得人们尊敬而产生的信任感。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由于“权威效应”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暗示信息一旦打上权威的烙印,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3.2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暗示活动是一种正面的积极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必须对暗示者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暗示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教态要亲切。一些心理学专家指出: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产生愉快的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心坎上。教师要乐于和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就会缩小师生间由角色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思想引进课堂,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为实施心理暗示创造条件。
3.3 轻松愉悦的课常气氛
不同的情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同时出现。学生在轻松的状态时,有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巩固,是启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有效条件。所以教师可利用音乐、颜色、环境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紧张和恐惧等,使心理暗示的各种手段发挥最大效益。
4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暗示效果的表现效应
4.1 正效应
教师通过言语暗示或者学生进行自我暗示,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教师暗示时所指出的方向去积极进行,这种暗示促使学生健全地发展和成长。这是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是师生在暗示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共振效应,也是一种驱动效应。
4.2 负效应
通过教师的暗示,学生不仅没有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反而背离暗示的目的,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暗示成了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的强化剂和助长剂,使暗示的效果向着相反的方向进展,成为一种负效应。这是我们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如果是这样一种效果,那就是暗示的失败,是教师需要预防的。
4.3 零效应
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效应,通过暗示后,学生毫无改变,无动于衷,既不接受暗示,也不表现抗拒暗示,而是我行我素,把教师的暗示当耳旁风,这种暗示也是失败的,也是暗示教学时需要防范的。
4.4 潜效应
这是一种滞后效应。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效应,但过了一段时间,或在某一时间里会突然发生积极向上的作用。这种效应虽然没有正效应那么直接,但它毕竟还是起作用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5 结论
通过运用暗示教学法进行网球教学,使网球初学者能快速地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优化网球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而不仅是使其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场地条件(网球场地紧张),时间安排(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器材(球拍与球的质量不好,不易培养球感)等,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暗示教学法〔J〕.广西高教研究,1996,(1):40-41.
〔2〕王振兴.暗示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2(2):23-25.
〔3〕步秀青.浅谈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3):175-176.
〔4〕邓永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3):54-56,63.
〔5〕张晚平.浅谈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2):41-43.
(责任编辑:陈 祎)
1 暗示的概念及分类
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2〕。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在由人施受时,可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辞海》中对暗示的定义是:指以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3〕。有关解释尚不统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人固有的、正常的心理特性;别赫列夫认为这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认识的作用;康克莱认为这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反射,是一种信仰或准备动作的态度。按目的性,可分为自然暗示和有意暗示;按作用效果,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按方式,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4〕。具体手段有言语、文字、表情、手势、物体、环境等。
心理训练如何与教学训练和比赛相结合一直以来是运动训练学的一大课题,暗示训练是心理训练中一种操作简便、应用较广的方法,被运动心理学专家认为是最具广泛心理影响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其机理在于“语言是行为的最高调节器”〔5〕。有资料显示,暗示的效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改善技能操作,暗示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动态心理过程均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下意识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可以传递暗示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以及相关物品等。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表情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2 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通过言语,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自我暗示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我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词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改变内脏活动,提高或降低体温,加速或缓解新陈代谢过程等。暗示心理是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这些信息做出反映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发掘蕴藏在人体内极其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力。运动心理学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并能增加成功率。暗示理论认为,暗示现象的主导基础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即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人在受教育或生活的过程中具有接受暗示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个体中普遍的品质,我们称之为“暗示效应”。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得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时,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人的智慧,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暗示法的实施包括心理的、教育和艺术的三种途径,其特点是把教育的对象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研究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为出发点,力求在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中,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自我发展的目的。暗示法的实施需要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进行,实施过程要贯彻三个原则:第一,愉快而不紧张原则,即教育过程中精神要放松,不要紧张;第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原则,即把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性同时活动的整体,注意无意识活动对有意识活动的调节;第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即暗示的效果有赖于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态度。从学生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暗示过程即为教育者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这种雅而不俗、意味深长的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其良好的文化背景。
3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3.1 教师的“权威效应”
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里所指的“权威”,是指经一定时间验证后获得人们尊敬而产生的信任感。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由于“权威效应”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暗示信息一旦打上权威的烙印,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3.2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暗示活动是一种正面的积极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必须对暗示者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暗示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教态要亲切。一些心理学专家指出: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产生愉快的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心坎上。教师要乐于和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就会缩小师生间由角色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思想引进课堂,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为实施心理暗示创造条件。
3.3 轻松愉悦的课常气氛
不同的情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同时出现。学生在轻松的状态时,有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巩固,是启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有效条件。所以教师可利用音乐、颜色、环境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紧张和恐惧等,使心理暗示的各种手段发挥最大效益。
4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暗示效果的表现效应
4.1 正效应
教师通过言语暗示或者学生进行自我暗示,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教师暗示时所指出的方向去积极进行,这种暗示促使学生健全地发展和成长。这是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是师生在暗示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共振效应,也是一种驱动效应。
4.2 负效应
通过教师的暗示,学生不仅没有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反而背离暗示的目的,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暗示成了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的强化剂和助长剂,使暗示的效果向着相反的方向进展,成为一种负效应。这是我们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如果是这样一种效果,那就是暗示的失败,是教师需要预防的。
4.3 零效应
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效应,通过暗示后,学生毫无改变,无动于衷,既不接受暗示,也不表现抗拒暗示,而是我行我素,把教师的暗示当耳旁风,这种暗示也是失败的,也是暗示教学时需要防范的。
4.4 潜效应
这是一种滞后效应。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效应,但过了一段时间,或在某一时间里会突然发生积极向上的作用。这种效应虽然没有正效应那么直接,但它毕竟还是起作用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5 结论
通过运用暗示教学法进行网球教学,使网球初学者能快速地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优化网球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而不仅是使其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场地条件(网球场地紧张),时间安排(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器材(球拍与球的质量不好,不易培养球感)等,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暗示教学法〔J〕.广西高教研究,1996,(1):40-41.
〔2〕王振兴.暗示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2(2):23-25.
〔3〕步秀青.浅谈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3):175-176.
〔4〕邓永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3):54-56,63.
〔5〕张晚平.浅谈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2):41-43.
(责任编辑:陈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