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创新 能力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学实践和经念,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看法
一、以情境激趣,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会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 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学习《海底世界》后,我转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扮作现场“导游”下海探秘,并要求向一线的“游客”发回报道。他们思维活跃,几分钟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这里很宁静,在五百米以下就会变得一片黑暗,真是个探险的好机会,好好把握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多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你瞧,鱼儿在快活地游来游去,珊瑚在蠢蠢欲动,连小石子也不甘示弱地翻了个跟斗,有些动物还向我们发出闪烁的光呢!”“祖国的山美、水美,祖国的海底世界更美,尽情地玩赏吧!”……通过这项活动,巧妙地激发了学生说话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掀起了他们感情的狂澜,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并用自己的创新情感感染了各位“游客”,同学们也体味到了创新的乐趣。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再比如一篇作文的构思,当学生根据题目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表达愿望与目标(此时的“表达愿望与目标”对以后的“选材”来讲,也就成了他们的已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许多与“已知”相关的素材来。这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在诸多素材中,哪些素材与心中最为相似,并进行相似集中、排序、重组,从而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这也就是“异中察同”了)。在这样的启发、指点下,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们把“已知”与“未知”进行匹配、重组,进行创造的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三步教学、提高创新
三步教学法自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广泛应用,所谓三步教学法是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概括。这些需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入手。
3.1提出问题,老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出问题。对学生预习进行相关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并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获取相关 知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相对提高了。探索欲望也增强了。教学中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了发现问题、自我提出问题的能力。
3.2展开讨论,思路的开拓和活跃思维的养成都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养成的。在知道了提示问题的答案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不但增强了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3分析概括,最后便是老师的概括了,老师在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及其知识进行概括,纠正错误,鼓励创新,让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不断提高。
四、绿色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 ……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代写论文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政治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学生的氛围不同,老师引导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不断探究,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创新 能力
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学实践和经念,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看法
一、以情境激趣,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会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 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学习《海底世界》后,我转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扮作现场“导游”下海探秘,并要求向一线的“游客”发回报道。他们思维活跃,几分钟后,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这里很宁静,在五百米以下就会变得一片黑暗,真是个探险的好机会,好好把握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许多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你瞧,鱼儿在快活地游来游去,珊瑚在蠢蠢欲动,连小石子也不甘示弱地翻了个跟斗,有些动物还向我们发出闪烁的光呢!”“祖国的山美、水美,祖国的海底世界更美,尽情地玩赏吧!”……通过这项活动,巧妙地激发了学生说话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掀起了他们感情的狂澜,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并用自己的创新情感感染了各位“游客”,同学们也体味到了创新的乐趣。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再比如一篇作文的构思,当学生根据题目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表达愿望与目标(此时的“表达愿望与目标”对以后的“选材”来讲,也就成了他们的已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许多与“已知”相关的素材来。这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在诸多素材中,哪些素材与心中最为相似,并进行相似集中、排序、重组,从而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这也就是“异中察同”了)。在这样的启发、指点下,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们把“已知”与“未知”进行匹配、重组,进行创造的过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三、三步教学、提高创新
三步教学法自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广泛应用,所谓三步教学法是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概括。这些需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入手。
3.1提出问题,老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出问题。对学生预习进行相关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并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获取相关 知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相对提高了。探索欲望也增强了。教学中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了发现问题、自我提出问题的能力。
3.2展开讨论,思路的开拓和活跃思维的养成都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养成的。在知道了提示问题的答案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不但增强了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3.3分析概括,最后便是老师的概括了,老师在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及其知识进行概括,纠正错误,鼓励创新,让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不断提高。
四、绿色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 ……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代写论文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政治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学生的氛围不同,老师引导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不断探究,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