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设置、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实施网络化分类评价、建立互联网下的随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等改进措施,以期构建信息化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关 键 词] 高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43-01
一、引言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各级各类机构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高校如何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同时加快推进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必然选择。
二、评价依据
随着教育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各高校的课堂教学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下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度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加入对网络教学准备、网络教学实施、网络学习支持的评价,使之能够适应教学信息化的评价特点和原则。
三、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指标没有进行分类,少部分高校将体育课的指标进行了单独设置。但是课程却有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多个类别,随着课程信息化建设,还有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评价主体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督导、同行、领导,基本构建了多元参与的立体评价体系。但是在确定各个评价主体权重方面,没有一个科学的依据。如,有的高校认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着重强调学生评教的结果,有的高校则认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观意识太强,缺乏客观性,所以更加注重督导和领导的评价结果。这些做法没有充分考虑评价主体,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只采取其中几个评价结果进行量化显然不具有科学性。
(三)评价过程缺乏规范性
主要表现在评价时间不合理、学生评价缺乏引导、评价过多使用定量评价等几个方面。高校的課堂教学由于其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统一性,比如艺术类课程中,有的课程在开学的第7周就结束了,有的第11周才开始。而高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这就使有的课程已经上了很久,学生要去回忆,有的课程可能还没有开始或者才上一周,面对教师有无迟到、早退这样的指标,学生完全没有评价依据。
(四)评价结果的使用缺乏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评价结果的反馈、表现形式、应用几个方面。大多数高校的评价结果反馈主要由学院(系)反馈到教师,有的采取公示,有的采取通知,在时间上也没有严格规定。教师得知的结果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等级,并不清楚自己欠缺的方面在哪里,使得评价结果失去了对教师的指导性。在结果的应用上,有的高校为了避免教师之间发生竞争冲突,往往采取模糊化处理,使评价结果应用性不强。
四、几点建议
(一)实施网络化分类评价
利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校园网进行网上分类评价,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将评价指标分为普通课、实验上机、体育、声乐一对一小课等类别,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上传至评价系统,由系统进行自动识别,评价者登录系统后,点击要评价的课程,就会出现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有效增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主体机制
在信息化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机制,将学生、督导、同行、领导按不同的比重纳入教学评价结果的计量中。根据评价主体对课堂教学影响的重要性、可行性及灵活性进行比重的分配,将比重分配输入系统,由系统进行最后结果的量化。
(三)建立互联网下的随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旨在反应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要准确客观地作出评价,需要对课堂有深入的了解之后及时作出评价。高校应建立网络化的随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即督导、同行对教师进行听课后,通过网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即刻评价,学生某一门课程完成后即可对教师该门课程进行评价。以此来规范评价的过程管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四)提高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导向性
管理学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教师、家长和其他人(包括学生)使用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快速高效的评价反馈渠道,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当中使评价的意义最大化。目前网络、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智能手机的使用也已经普及化,高校可将评价结果通过系统和网络反馈到手机客服端,让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查看结果,并和评价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记录教师的个人评价档案,对教师进行跟踪培养,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少一.改进普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99-101.
[2]许典利,谢雪莲,朱家荣.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2):37-41.
[3]宋洁.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三大机制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关 键 词] 高校;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143-01
一、引言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各级各类机构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高校如何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同时加快推进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高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必然选择。
二、评价依据
随着教育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各高校的课堂教学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下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度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加入对网络教学准备、网络教学实施、网络学习支持的评价,使之能够适应教学信息化的评价特点和原则。
三、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指标没有进行分类,少部分高校将体育课的指标进行了单独设置。但是课程却有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多个类别,随着课程信息化建设,还有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评价主体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大多数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督导、同行、领导,基本构建了多元参与的立体评价体系。但是在确定各个评价主体权重方面,没有一个科学的依据。如,有的高校认为学生是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着重强调学生评教的结果,有的高校则认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观意识太强,缺乏客观性,所以更加注重督导和领导的评价结果。这些做法没有充分考虑评价主体,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评价,只采取其中几个评价结果进行量化显然不具有科学性。
(三)评价过程缺乏规范性
主要表现在评价时间不合理、学生评价缺乏引导、评价过多使用定量评价等几个方面。高校的課堂教学由于其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统一性,比如艺术类课程中,有的课程在开学的第7周就结束了,有的第11周才开始。而高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这就使有的课程已经上了很久,学生要去回忆,有的课程可能还没有开始或者才上一周,面对教师有无迟到、早退这样的指标,学生完全没有评价依据。
(四)评价结果的使用缺乏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评价结果的反馈、表现形式、应用几个方面。大多数高校的评价结果反馈主要由学院(系)反馈到教师,有的采取公示,有的采取通知,在时间上也没有严格规定。教师得知的结果也只是一个模糊的等级,并不清楚自己欠缺的方面在哪里,使得评价结果失去了对教师的指导性。在结果的应用上,有的高校为了避免教师之间发生竞争冲突,往往采取模糊化处理,使评价结果应用性不强。
四、几点建议
(一)实施网络化分类评价
利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和校园网进行网上分类评价,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将评价指标分为普通课、实验上机、体育、声乐一对一小课等类别,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上传至评价系统,由系统进行自动识别,评价者登录系统后,点击要评价的课程,就会出现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有效增强评价指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主体机制
在信息化评价的基础上构建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机制,将学生、督导、同行、领导按不同的比重纳入教学评价结果的计量中。根据评价主体对课堂教学影响的重要性、可行性及灵活性进行比重的分配,将比重分配输入系统,由系统进行最后结果的量化。
(三)建立互联网下的随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旨在反应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要准确客观地作出评价,需要对课堂有深入的了解之后及时作出评价。高校应建立网络化的随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即督导、同行对教师进行听课后,通过网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即刻评价,学生某一门课程完成后即可对教师该门课程进行评价。以此来规范评价的过程管理,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四)提高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导向性
管理学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教师、家长和其他人(包括学生)使用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快速高效的评价反馈渠道,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实际当中使评价的意义最大化。目前网络、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智能手机的使用也已经普及化,高校可将评价结果通过系统和网络反馈到手机客服端,让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查看结果,并和评价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时,还可以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记录教师的个人评价档案,对教师进行跟踪培养,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少一.改进普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99-101.
[2]许典利,谢雪莲,朱家荣.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2):37-41.
[3]宋洁.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三大机制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