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及新式剖宫产术再次手术的盆腔粘连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河南省商丘市妇幼保健院对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改良新式剖宫产史因妇产科疾病再次开腹手术的9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其盆腔粘连情况。
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因妇产科疾病,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手术者168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有改良新式剖宫产史者96例为观察组,含2次剖宫产术80例,异位妊娠8例,卵巢肿瘤4例,子宫肌瘤剥除4例;新式剖宫产72例为对照组,含2次剖宫产术51例,异位妊娠8例,卵巢肿瘤6例,子宫肌瘤剥除4例,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子宫全切术3例。两组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显著性,术程顺利,切口均如期愈合。
方法:新式剖宫产术采用文献[1];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方法取耻骨上3cm,横弧形顺皮纹方向切口,撕拉式入腹,不下推膀胱,子宫肌层1层连续缝合,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及腹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或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皮肤,术后不拆线。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盆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96例,发生盆腔粘连6例,发生率6.25%,且粘连较轻,易于分离;对照组发生盆腔粘连18例,发生率25.0%,粘连程度相对较重,更有5例较为严重,腹壁与大网膜、子宫切口粘连。大网膜悬吊成纵隔样结构,子宫前壁由条索状结构粘连于腹前壁,膀胱位于腹壁切口下方,给开腹造成一定困难,剥离易导致膀胱损伤。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盆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2]。另外粘连的形成还与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单独和(或)相互作用有关[3]。腹膜对热、电、激光、缺氧及挤压等刺激十分敏感而发生炎性反应。渗出物中丰富的纖维蛋白在盆腔内形成纤维蛋白粘附,如果不经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机化,成为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导致粘连形成。手术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此外,手术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性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4]。
腹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腹膜愈合是指损伤的腹膜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腹膜损伤后,整个损伤表面同时发生上皮化,间皮细胞可以迅速再生形成一层新的腹膜。缝合腹膜后,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及异物炎性反应增多,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局部纤维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纤维沉积。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
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式剖宫产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但腹膜间皮细胞修复速度是有限的,裸露的粗糙面在腹膜愈合前就可能愈合,大网膜前往趋于保护创面,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转化,新生血管的再生就导致腹壁与大网膜、子宫切口形成粘连,再加上术后搬动,游离的腹膜很快错位,间皮细胞很难在数小时内大面积爬行愈合完毕,所以形成粘连。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用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及腹膜,异物反应小,不易引起缺血坏死,固定了腹膜,使创面距离缩小,腹膜切口边缘间皮细胞迅速再生和转化,短时间内愈合创面,不易引起粘连。
横切口张力小、机械性牵拉刺激小,不抑制纤维蛋白的溶 解能力。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既吸收了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点,又减少了术后粘连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44.
2 徐毓平.盆腔粘连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1997,13(2):118-119.
3 罗新,赵蕾,黄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 9(7):397-398.
4 李佳倪,高素清,周风珍.新式剖宫产术与盆腔粘连的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629-630.
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因妇产科疾病,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手术者168例进行观察分析。其中有改良新式剖宫产史者96例为观察组,含2次剖宫产术80例,异位妊娠8例,卵巢肿瘤4例,子宫肌瘤剥除4例;新式剖宫产72例为对照组,含2次剖宫产术51例,异位妊娠8例,卵巢肿瘤6例,子宫肌瘤剥除4例,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子宫全切术3例。两组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显著性,术程顺利,切口均如期愈合。
方法:新式剖宫产术采用文献[1];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方法取耻骨上3cm,横弧形顺皮纹方向切口,撕拉式入腹,不下推膀胱,子宫肌层1层连续缝合,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及腹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或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皮肤,术后不拆线。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盆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96例,发生盆腔粘连6例,发生率6.25%,且粘连较轻,易于分离;对照组发生盆腔粘连18例,发生率25.0%,粘连程度相对较重,更有5例较为严重,腹壁与大网膜、子宫切口粘连。大网膜悬吊成纵隔样结构,子宫前壁由条索状结构粘连于腹前壁,膀胱位于腹壁切口下方,给开腹造成一定困难,剥离易导致膀胱损伤。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盆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2]。另外粘连的形成还与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单独和(或)相互作用有关[3]。腹膜对热、电、激光、缺氧及挤压等刺激十分敏感而发生炎性反应。渗出物中丰富的纖维蛋白在盆腔内形成纤维蛋白粘附,如果不经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机化,成为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导致粘连形成。手术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也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此外,手术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性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4]。
腹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腹膜愈合是指损伤的腹膜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腹膜损伤后,整个损伤表面同时发生上皮化,间皮细胞可以迅速再生形成一层新的腹膜。缝合腹膜后,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及异物炎性反应增多,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局部纤维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纤维沉积。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
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式剖宫产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但腹膜间皮细胞修复速度是有限的,裸露的粗糙面在腹膜愈合前就可能愈合,大网膜前往趋于保护创面,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转化,新生血管的再生就导致腹壁与大网膜、子宫切口形成粘连,再加上术后搬动,游离的腹膜很快错位,间皮细胞很难在数小时内大面积爬行愈合完毕,所以形成粘连。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用可吸收线宽针距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及腹膜,异物反应小,不易引起缺血坏死,固定了腹膜,使创面距离缩小,腹膜切口边缘间皮细胞迅速再生和转化,短时间内愈合创面,不易引起粘连。
横切口张力小、机械性牵拉刺激小,不抑制纤维蛋白的溶 解能力。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既吸收了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点,又减少了术后粘连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44.
2 徐毓平.盆腔粘连症.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1997,13(2):118-119.
3 罗新,赵蕾,黄玲.剖宫产术后腹腔粘连的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 9(7):397-398.
4 李佳倪,高素清,周风珍.新式剖宫产术与盆腔粘连的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0):629-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