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有许多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出了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意向,有的企业已经开始策划,某些项目已开始实施。为进一步刺激消费,文化部正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实现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目标。
文化业再添“大企业”
“经济下行,文化兴旺”的规律正在中国市场上重演。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文化消费平均增幅达到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收入增长均超过20%。
这组数字并不令人意外。二战前后,尽管美国面临动荡而困难的经济形势,然而迪士尼、华纳、百老汇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应运而生。同样,上世纪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促成日本动漫业和韩国影视剧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为我国的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随着,全球股票下滑、房市下滑、车市下滑,文化类消费却越来越旺盛。
3月12日,在“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表示,要加快文化企业改革上市的步伐,未来将在动漫、演艺和节目制作三个方面重点培养大型企业,并鼓励它们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欧阳坚说,未来拟建的文化企业包括中国动漫企业集团、东方歌舞团和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其中,中国动漫企业集团注册资金10亿元,3年以内预期产值突破100亿,在北京和天津分别设有制作基地,“三五年以后完全可以达到上市的要求。”
“现在可以说,85%以上的动漫企业是亏损的,整个动漫产业素质不高。”欧阳坚表示,要打造具有国家水准的、有较强实力的动漫产业领域“领头羊”“航空母舰”,来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国际竞争,提高整个中国的动漫水平和竞争实力。东方歌舞团正在实施转企改制,目前该团年净收入突破6000万元,全年总营收3亿元。未来拟打通演艺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并配置相关的资源和团队,打造中国最大的演艺集团——东方演艺集团,有望在几年内收入达到十几亿元。
欧阳坚说,拟建的东方演艺集团将脱胎于东方歌舞团,“这会成为中国真正最大的演艺集团。”他说,东方演艺集团将整合相关资源,“把上中下游打通,包括演出、策划、票务营销综合起来,几年之内做到10个亿以上的营业收入是完全可能的。”
脚手架支撑不起文化大厦
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有人把由各地政府担任主角引发的这股文化大项目热形容为“伪文化高烧”。
专家认为,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繁荣,但绝不能单靠建设“大项目”来实现。对“大项目”不惜重金,一心要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这种重“名”轻“民”建设的政绩观是出现奢华之风的根本原因。
当前,文化的地位得到公认,文化的投入在大幅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各地兴起了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涌现出了国家大剧院等一批代表时代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标志工程。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表示,“在对民众安身立命之道确立和引导的同时,我们应当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机遇,让民众时时处处浸润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
重大的文化发展规划从立项到具体实施,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民主商议程序,而且首先需要商议的是应否立项的问题,而不是具体实施的问题。
《脚手架支撑不起文化大厦》一文的作者王达三曾说过:“文化者,非工程之谓也,乃信仰之谓也。”的确如此,文化大项目支撑不起文化大厦,奢华的“文化工程”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符号,文化设施必须负载文化内涵。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应迷失在大工程、大项目、大投资之中。实际上,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发展,它并不特别要求物质的大繁荣、资金的大投入和利润的大回收。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只会阻碍文化的良性科学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
只有市场手段才能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生活目标当中已经凸现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新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世界文化的现代和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市场手段才能发展文化产业。
近些日子,正在几家省级卫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彼此间抢播该剧的消息,吸引了不少眼球。报载这几家卫视台本是联手以100万一集高价购得该剧首播权,相约同一天晚上的黄金时间同时推出,不料有的台却捷足先登在零时抢先播出,于是为了赶上播出进度,有的台将三集内容剪成两集播出,有的台在深夜“滚动播出”;于是同盟军反目相向,召开新闻发布会要“维权”,最后国家广电总局不得不出面协调。無疑,这都是因为收视率,因为竞争惹的祸。然而,能让几家卫视为了一部电视剧的播出如此煞费苦心,可见这《团长》也确有过人之处。
正如导演康洪雷所说剧中人物“没有口号,只有活着”。在“活着”这样一种简单质朴的生命信仰中,反映出市场对优秀电视剧的巨大需求。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数以万部(集)计,但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事后能记住的,同时让电视台屈尊讲价的,真是寥寥无几。须知,在当今的电视剧市场上,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各级电视台,由于在同一地域没有竞争者,电视台总是交易中不容还价的绝对优势方。这次为了购得《团长》的首播权,几家卫视不得不在讨价还价中满足了制片方的要求。“电视台这回终于知道疼了!”据媒体报道出自《团长》制片方的这句话,道出了电视剧市场的窘境。由于缺少竞争,电视剧的购买方当然只肯低价购买,制片方尽管卖出了产品却收不回投资,因此在再生产中不肯加大投入,如此循环,电视剧生产的质量自然难以提升。如今,几家卫视利用卫星播出跨区域覆盖的优势,联合购买优秀剧作的全国首播权,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播出形式,激活了电视剧市场的一潭死水,竞争开始出现在电视剧的购买中。电视剧产业终端出现的这种竞争,必将带来产业链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可以期待产业良性发展局面的出现。
竞争激活了电视剧市场,但竞争必须是有序的、良性的。市场经济从某方面讲就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约定好的规矩,大家必须遵守,不能为了一己的利益,钻合约的空子抢占先机,通过打“时间差”来赢得收视率,实现自身眼前利益的最大化。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要讲信用。在这个尚还脆弱的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无序与混乱,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脱节,因此需要各方着眼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本着文化产品的精神实质给予真诚的呵护和培育。
文化业再添“大企业”
“经济下行,文化兴旺”的规律正在中国市场上重演。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文化消费平均增幅达到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收入增长均超过20%。
这组数字并不令人意外。二战前后,尽管美国面临动荡而困难的经济形势,然而迪士尼、华纳、百老汇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应运而生。同样,上世纪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促成日本动漫业和韩国影视剧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为我国的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随着,全球股票下滑、房市下滑、车市下滑,文化类消费却越来越旺盛。
3月12日,在“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表示,要加快文化企业改革上市的步伐,未来将在动漫、演艺和节目制作三个方面重点培养大型企业,并鼓励它们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欧阳坚说,未来拟建的文化企业包括中国动漫企业集团、东方歌舞团和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其中,中国动漫企业集团注册资金10亿元,3年以内预期产值突破100亿,在北京和天津分别设有制作基地,“三五年以后完全可以达到上市的要求。”
“现在可以说,85%以上的动漫企业是亏损的,整个动漫产业素质不高。”欧阳坚表示,要打造具有国家水准的、有较强实力的动漫产业领域“领头羊”“航空母舰”,来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国际竞争,提高整个中国的动漫水平和竞争实力。东方歌舞团正在实施转企改制,目前该团年净收入突破6000万元,全年总营收3亿元。未来拟打通演艺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并配置相关的资源和团队,打造中国最大的演艺集团——东方演艺集团,有望在几年内收入达到十几亿元。
欧阳坚说,拟建的东方演艺集团将脱胎于东方歌舞团,“这会成为中国真正最大的演艺集团。”他说,东方演艺集团将整合相关资源,“把上中下游打通,包括演出、策划、票务营销综合起来,几年之内做到10个亿以上的营业收入是完全可能的。”
脚手架支撑不起文化大厦
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有人把由各地政府担任主角引发的这股文化大项目热形容为“伪文化高烧”。
专家认为,文化需要发展,需要繁荣,但绝不能单靠建设“大项目”来实现。对“大项目”不惜重金,一心要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这种重“名”轻“民”建设的政绩观是出现奢华之风的根本原因。
当前,文化的地位得到公认,文化的投入在大幅增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各地兴起了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热潮,并涌现出了国家大剧院等一批代表时代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标志工程。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教授表示,“在对民众安身立命之道确立和引导的同时,我们应当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机遇,让民众时时处处浸润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
重大的文化发展规划从立项到具体实施,都必须遵循严格的民主商议程序,而且首先需要商议的是应否立项的问题,而不是具体实施的问题。
《脚手架支撑不起文化大厦》一文的作者王达三曾说过:“文化者,非工程之谓也,乃信仰之谓也。”的确如此,文化大项目支撑不起文化大厦,奢华的“文化工程”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符号,文化设施必须负载文化内涵。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应迷失在大工程、大项目、大投资之中。实际上,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发展,它并不特别要求物质的大繁荣、资金的大投入和利润的大回收。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只会阻碍文化的良性科学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
只有市场手段才能发展文化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生活目标当中已经凸现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新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世界文化的现代和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市场手段才能发展文化产业。
近些日子,正在几家省级卫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彼此间抢播该剧的消息,吸引了不少眼球。报载这几家卫视台本是联手以100万一集高价购得该剧首播权,相约同一天晚上的黄金时间同时推出,不料有的台却捷足先登在零时抢先播出,于是为了赶上播出进度,有的台将三集内容剪成两集播出,有的台在深夜“滚动播出”;于是同盟军反目相向,召开新闻发布会要“维权”,最后国家广电总局不得不出面协调。無疑,这都是因为收视率,因为竞争惹的祸。然而,能让几家卫视为了一部电视剧的播出如此煞费苦心,可见这《团长》也确有过人之处。
正如导演康洪雷所说剧中人物“没有口号,只有活着”。在“活着”这样一种简单质朴的生命信仰中,反映出市场对优秀电视剧的巨大需求。
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生产的电视剧数以万部(集)计,但能让人眼睛为之一亮事后能记住的,同时让电视台屈尊讲价的,真是寥寥无几。须知,在当今的电视剧市场上,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各级电视台,由于在同一地域没有竞争者,电视台总是交易中不容还价的绝对优势方。这次为了购得《团长》的首播权,几家卫视不得不在讨价还价中满足了制片方的要求。“电视台这回终于知道疼了!”据媒体报道出自《团长》制片方的这句话,道出了电视剧市场的窘境。由于缺少竞争,电视剧的购买方当然只肯低价购买,制片方尽管卖出了产品却收不回投资,因此在再生产中不肯加大投入,如此循环,电视剧生产的质量自然难以提升。如今,几家卫视利用卫星播出跨区域覆盖的优势,联合购买优秀剧作的全国首播权,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播出形式,激活了电视剧市场的一潭死水,竞争开始出现在电视剧的购买中。电视剧产业终端出现的这种竞争,必将带来产业链的变化,这种变化让人可以期待产业良性发展局面的出现。
竞争激活了电视剧市场,但竞争必须是有序的、良性的。市场经济从某方面讲就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约定好的规矩,大家必须遵守,不能为了一己的利益,钻合约的空子抢占先机,通过打“时间差”来赢得收视率,实现自身眼前利益的最大化。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要讲信用。在这个尚还脆弱的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无序与混乱,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脱节,因此需要各方着眼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本着文化产品的精神实质给予真诚的呵护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