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关于学时、教学手段、实验课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地研究和思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方法,并指出高校的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程序设计;基础教学
作者简介:孙冰(197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徐新艳(1980-),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几年,计算机学科已经成为一门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国内高校普遍要求各个专业必修或选修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这些专业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是不同的。但目前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了高校计算机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中,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有VC、VB、VFP等。根据专业不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兴趣不同来选择学习的语种。在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学生和专业比较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进度较快,学时过少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不断削减课程学时,有的学校一次性就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学时。在学时减少的同时,教学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讲授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较高的程序设计能力,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众多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但是有的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不足,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是现代化教学,使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课件的播音员和解说员。教学结果教学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重点不突出,信息的过多过泛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主动思维的过程,有失学生主体性原则。[1]
3.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实验课效果不理想
在教学活动中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独立,通常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模式中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效果不好。由于现在高校普遍是大班集体上课,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常常无法及时解答每一个同学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上课感觉能听懂,课后上机不会做的情况,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4.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的所在专业联系不够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学校的众多学生和众多专业,然而教学内容、大纲、进度都是一样的,学生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编程。因此,笔者认为把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所在专业孤立开来是不可取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应该是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的,和学生的专业课程应该有着联系的。否则就会出现程序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什么也记不住的情况,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可能什么印象都没有了。
二、解决“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参考方法与策略
1.利用网络教学,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2]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对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件或者是学习网站,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适合自己学习层度的课件或是网站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以弥补教学课时不足带来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站中建立练习题库和测试模块,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由选择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和练习的结果将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现在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多种媒体的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这些都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多媒体能够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通道地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使课堂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让学习者很容易理解抽象的问题,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VB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界面设计;或者是在VC教学中,利用动画形式给学生演示递归程序的设计,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较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教材要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切勿直接照搬教材内容;适度增加动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结合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或论述;合理安排课件内容,避免过大的信息量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其实计算机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来讲解,例如在分析排序或是查找等程序段时,通过黑板的板书进行一步一步地比较,反复利用算法的计算步骤,使学生既能巩固记忆算法的要点,又能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每一步板书进行思考,从而理解算法的来龙去脉。而单独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时,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无法紧跟教师的思路。
因此,现代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丰富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教师应该加深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更致力于实验教学的研究,丰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1)建立“任务驱动式”的实验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实验课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最终目标,并给出难点提示及必要说明。学生接受了实验任务以后,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并通过实验操作完成任务,最后教师按照任务的要求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将课堂搬进机房,建立寓教于练的实验模式。在实验机房,采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由教师所用的机器进行集中控制,可将教师机屏幕内容同步传输到学生机上,避免中后排同学看不清投影屏幕的问题;可锁定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与学生机进行同步和控制,解决教师与学生间同步难、学生开小差的问题,方便了教学计划及进度的实现与控制;使用学生机演示功能,可将某一学生机的屏幕传输到所有计算机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学生通常会表现得“专心致志”,与此同时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同时是一种快速的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反馈途径,并可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4]这样的模式,可以很好地组织实验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学生个人顾个人的松散情况,对学生编程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演示和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利用教师机再次演示,学生可以边学边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程序设计课程应尽可能与学生所在专业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要注意使课程资源丰富多样。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在课程最后,建议增加综合练习环节。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编程能力,对软件开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在专业,设计若干个和专业有关的综合课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发代码,撰写报告,合作完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编程方法和算法,开发具有一定功能、代码量稍大的程序,给学生一定的挑战,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和学生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对于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和动力增强,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也为学生以后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上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以达到高校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本专业人才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总结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编写程序代码,而且要使学生能利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养成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品质。程序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的解决更具创新性和有效性,并增强他们对当代信息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整合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使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门编程语言,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乐于接受挑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诚。
参考文献:
[1]石玉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缺憾与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毕秀英.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4):220-221.
[3]谢欣.浅析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革[J].电大理工,2011,(2):55-56.
[4]付兴龙.计算机教学效果改善与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高校;程序设计;基础教学
作者简介:孙冰(197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徐新艳(1980-),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近几年,计算机学科已经成为一门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国内高校普遍要求各个专业必修或选修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这些专业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是不同的。但目前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基础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影响了高校计算机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中,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有VC、VB、VFP等。根据专业不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兴趣不同来选择学习的语种。在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学生和专业比较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进度较快,学时过少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不断削减课程学时,有的学校一次性就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学时。在学时减少的同时,教学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讲授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较高的程序设计能力,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众多高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采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但是有的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不足,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是现代化教学,使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课件的播音员和解说员。教学结果教学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重点不突出,信息的过多过泛还会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主动思维的过程,有失学生主体性原则。[1]
3.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实验课效果不理想
在教学活动中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独立,通常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模式中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效果不好。由于现在高校普遍是大班集体上课,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常常无法及时解答每一个同学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上课感觉能听懂,课后上机不会做的情况,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无法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4.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的所在专业联系不够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学校的众多学生和众多专业,然而教学内容、大纲、进度都是一样的,学生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习编程。因此,笔者认为把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所在专业孤立开来是不可取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应该是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的,和学生的专业课程应该有着联系的。否则就会出现程序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什么也记不住的情况,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可能什么印象都没有了。
二、解决“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参考方法与策略
1.利用网络教学,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2]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对学生提供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件或者是学习网站,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适合自己学习层度的课件或是网站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以弥补教学课时不足带来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站中建立练习题库和测试模块,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由选择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和练习的结果将保存在数据库中,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左右。现在广泛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多种媒体的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这些都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多媒体能够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通道地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使课堂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让学习者很容易理解抽象的问题,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VB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界面设计;或者是在VC教学中,利用动画形式给学生演示递归程序的设计,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较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教材要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切勿直接照搬教材内容;适度增加动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结合教学课件进行讲解或论述;合理安排课件内容,避免过大的信息量给学生带来的压力。
其实计算机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来讲解,例如在分析排序或是查找等程序段时,通过黑板的板书进行一步一步地比较,反复利用算法的计算步骤,使学生既能巩固记忆算法的要点,又能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每一步板书进行思考,从而理解算法的来龙去脉。而单独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时,学生长时间注视投影,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无法紧跟教师的思路。
因此,现代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丰富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教师应该加深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更致力于实验教学的研究,丰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1)建立“任务驱动式”的实验模式。“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具有一定实用意义的实验课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最终目标,并给出难点提示及必要说明。学生接受了实验任务以后,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并通过实验操作完成任务,最后教师按照任务的要求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在实验教学中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将课堂搬进机房,建立寓教于练的实验模式。在实验机房,采用网络多媒体软件由教师所用的机器进行集中控制,可将教师机屏幕内容同步传输到学生机上,避免中后排同学看不清投影屏幕的问题;可锁定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与学生机进行同步和控制,解决教师与学生间同步难、学生开小差的问题,方便了教学计划及进度的实现与控制;使用学生机演示功能,可将某一学生机的屏幕传输到所有计算机上,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学生通常会表现得“专心致志”,与此同时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同时是一种快速的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反馈途径,并可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4]这样的模式,可以很好地组织实验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学生个人顾个人的松散情况,对学生编程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演示和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在实验课利用教师机再次演示,学生可以边学边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程序设计课程应尽可能与学生所在专业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要注意使课程资源丰富多样。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在课程最后,建议增加综合练习环节。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编程能力,对软件开发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在专业,设计若干个和专业有关的综合课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发代码,撰写报告,合作完成。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编程方法和算法,开发具有一定功能、代码量稍大的程序,给学生一定的挑战,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和学生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对于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和动力增强,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也为学生以后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上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以达到高校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本专业人才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总结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编写程序代码,而且要使学生能利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养成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品质。程序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的解决更具创新性和有效性,并增强他们对当代信息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整合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使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门编程语言,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乐于接受挑战、并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诚。
参考文献:
[1]石玉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缺憾与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毕秀英.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4):220-221.
[3]谢欣.浅析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与改革[J].电大理工,2011,(2):55-56.
[4]付兴龙.计算机教学效果改善与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