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为了真正实现这一原则,使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富有实效,借助学生住校,发挥前置性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以布置“助学提示”的形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前设计“助学提示”布置给学生,帮助引导学生先学。“助学提示”能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并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为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打好基础。因此如何运用 “助学提示”就成了有效教学的重要问题。
一、“助学提示”设计的是否合理,是学生有效交流的关键
设计和布置“助学提示”,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便于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问题,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二、前置整个单元“助学提示”,为有效自学提供依据
三、“助学提示”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前自学有效衔接
要激发学生认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前、课内的各项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助学提示”既给学生的课前自学进行提示指导,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几个预设活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的自学为起点展开教学活动。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助学提示:
(1)找出自己准备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测量(量一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各是多少。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或接近180°)。
(3)小组探究还有哪些方法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根据“助学提示”,设计教学的环节和预设:1、初步感知找出自己准备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测量(量一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可能有误差),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都在是180°左右。2、验证:在初步感知基础上,再根据小组交流探究的方法—拼一拼、折一折加以验证,3、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使学生经过初步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达到了课前自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衔接。
“助学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合理运用 “助学提示”就会为学生有效自学起到引领的用,为学生有效自学提供保障。
一、“助学提示”设计的是否合理,是学生有效交流的关键
设计和布置“助学提示”,必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灵活采取多种形式。便于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问题,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二、前置整个单元“助学提示”,为有效自学提供依据
三、“助学提示”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前自学有效衔接
要激发学生认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前、课内的各项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助学提示”既给学生的课前自学进行提示指导,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几个预设活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的自学为起点展开教学活动。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助学提示:
(1)找出自己准备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测量(量一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各是多少。
(2)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或接近180°)。
(3)小组探究还有哪些方法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根据“助学提示”,设计教学的环节和预设:1、初步感知找出自己准备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测量(量一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可能有误差),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都在是180°左右。2、验证:在初步感知基础上,再根据小组交流探究的方法—拼一拼、折一折加以验证,3、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使学生经过初步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达到了课前自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衔接。
“助学提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合理运用 “助学提示”就会为学生有效自学起到引领的用,为学生有效自学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