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生活水平改善、饮食结构调整等,胆囊结石在我国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目前患病率在10%以上,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在逐渐增高,至80岁时可高达23%;另一方面,在部分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中胆囊结石也不算少见。胆囊结石可引起腹胀、消化不良、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影响日常工作、生活,严重者诱发胆绞痛,并发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甚至长期慢性刺激胆囊黏膜易导致癌变。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
1胆囊结石产生的原因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呢?胆囊结石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方式。胆囊结石特别青睐具有“4F”特征的人群,即Female(女性)、Forty(四十岁)、Fertile(多次生育)、Fat(肥胖)。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没有食物的刺激,胆汁分泌减少以及胆囊中胆汁排出减少,但胆固醇含量却没有改变,经过大约12h的贮存、浓缩,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较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胆结石。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而不是瘀积在胆囊内,不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高,不易形成结石。胆囊结石和饮食结构关系密切,除了长期不吃早餐有关以外,还与以下几种饮食习惯有关:
(1)爱吃甜食者。90%以上胆结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习惯。过量糖分会增加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积累,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诱发胆结石。
(2)长期素食者。正常人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按一定混合比例,呈微胶粒状态悬浮于胆汁中,当这一比例被破坏时,可引起胆结石。长期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新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诱发胆结石。
(3)飲食不注意卫生。因不注意饮食卫生,蛔虫感染者易将蛔虫卵吞入消化道,成虫后蛔虫逆流入胆道产卵或死亡,可形成胆石核心。据调查,70%的胆结石均以蛔虫残体和蛔虫卵为核心。
(4)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其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为肥胖者血中胆固醇升高,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也升高,而形成胆固醇结石。
2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为体检中偶然发现。当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症时,可出现急性或者慢性胆囊炎症的表现,如上腹部不适、疼痛,通常误以为胃病,往往不能及时就诊。
胆绞痛是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往往在餐后饱食、进食高脂肪食物、睡眠体位改变时结石出现移位,结石卡在胆囊颈部造成胆囊管急性梗阻,胆汁无法从胆囊排出,胆囊内压力增高,胆囊强力收缩发生胆绞痛,常常并发胰腺炎、黄疸、肝功损害等。大部分人会认为大的胆囊结石(直径>3 cm)危害较大,长期慢性刺激容易引发癌变,而对于小的胆囊结石却误以为结石小、不足为患,其实小于1 cm的胆囊结石更容易卡在胆囊管开口处,引起剧烈胆绞痛;小于0.5 cm的胆囊结石则容易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内甚至卡在胆总管下端开口处,堵塞胆总管、胰管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单纯胆囊结石体征不明显,伴有炎症时可有右上腹压痛,严重者时有反跳痛或肌紧张、Murphy征呈阳性等腹膜炎表现。
3胆囊结石的治疗
3.1 症状性胆囊结石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大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而且出现其他并发症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对于有明显症状的胆囊结石不论单发结石或多发结石均建议积极手术行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特点,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开刀胆囊切除术,通常3~5天即可出院。对于高龄患者,在急性期可先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行胆囊减压,待病情平稳后再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若胆囊形态、功能良好,也可以采取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时机选择最好在无症状期或急性发作72 h以内。
3.2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
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1)充满型胆囊结石;
(2)胆囊结石合并胆囊萎缩;
(3)单发胆囊结石但直径超过3 cm;
(4)胆囊结石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
(5)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
(6)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预计将来发作胆囊炎风险增大的;
(7)多发小结石;
(8)瓷化胆囊;
(9)影像学检查怀疑结石合并胆囊癌变可能。
4结束语
很多患者担心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其实,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胆囊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分泌仍然正常,胆总管在胆囊切除后可代偿性扩张,一定程度上可部分代偿胆囊功能。因此,胆囊切除对消化功能影响不大,基本上可以正常生活,而且饮食控制反而不需像胆囊切除前那么严格,大部分人进食鸡蛋、少量油腻食物并无不适。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一方面可口服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另一方面控制饮食也非常重要,要清淡饮食,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高脂饮食如肥肉、煎鸡蛋等油腻食物极易诱发胆绞痛。
1胆囊结石产生的原因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结石呢?胆囊结石成因非常复杂,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人生活方式。胆囊结石特别青睐具有“4F”特征的人群,即Female(女性)、Forty(四十岁)、Fertile(多次生育)、Fat(肥胖)。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没有食物的刺激,胆汁分泌减少以及胆囊中胆汁排出减少,但胆固醇含量却没有改变,经过大约12h的贮存、浓缩,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较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晶,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胆结石。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使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同时食物刺激胆汁分泌,而不是瘀积在胆囊内,不容易造成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高,不易形成结石。胆囊结石和饮食结构关系密切,除了长期不吃早餐有关以外,还与以下几种饮食习惯有关:
(1)爱吃甜食者。90%以上胆结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习惯。过量糖分会增加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积累,还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促使人体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诱发胆结石。
(2)长期素食者。正常人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按一定混合比例,呈微胶粒状态悬浮于胆汁中,当这一比例被破坏时,可引起胆结石。长期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重新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诱发胆结石。
(3)飲食不注意卫生。因不注意饮食卫生,蛔虫感染者易将蛔虫卵吞入消化道,成虫后蛔虫逆流入胆道产卵或死亡,可形成胆石核心。据调查,70%的胆结石均以蛔虫残体和蛔虫卵为核心。
(4)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其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因为肥胖者血中胆固醇升高,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浓度也升高,而形成胆固醇结石。
2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为体检中偶然发现。当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症时,可出现急性或者慢性胆囊炎症的表现,如上腹部不适、疼痛,通常误以为胃病,往往不能及时就诊。
胆绞痛是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往往在餐后饱食、进食高脂肪食物、睡眠体位改变时结石出现移位,结石卡在胆囊颈部造成胆囊管急性梗阻,胆汁无法从胆囊排出,胆囊内压力增高,胆囊强力收缩发生胆绞痛,常常并发胰腺炎、黄疸、肝功损害等。大部分人会认为大的胆囊结石(直径>3 cm)危害较大,长期慢性刺激容易引发癌变,而对于小的胆囊结石却误以为结石小、不足为患,其实小于1 cm的胆囊结石更容易卡在胆囊管开口处,引起剧烈胆绞痛;小于0.5 cm的胆囊结石则容易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内甚至卡在胆总管下端开口处,堵塞胆总管、胰管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单纯胆囊结石体征不明显,伴有炎症时可有右上腹压痛,严重者时有反跳痛或肌紧张、Murphy征呈阳性等腹膜炎表现。
3胆囊结石的治疗
3.1 症状性胆囊结石
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大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而且出现其他并发症概率也会增加,所以对于有明显症状的胆囊结石不论单发结石或多发结石均建议积极手术行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特点,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开刀胆囊切除术,通常3~5天即可出院。对于高龄患者,在急性期可先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行胆囊减压,待病情平稳后再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若胆囊形态、功能良好,也可以采取微创保胆取石术。手术时机选择最好在无症状期或急性发作72 h以内。
3.2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
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1)充满型胆囊结石;
(2)胆囊结石合并胆囊萎缩;
(3)单发胆囊结石但直径超过3 cm;
(4)胆囊结石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
(5)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
(6)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病,预计将来发作胆囊炎风险增大的;
(7)多发小结石;
(8)瓷化胆囊;
(9)影像学检查怀疑结石合并胆囊癌变可能。
4结束语
很多患者担心切除胆囊后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其实,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胆囊主要功能是储存、浓缩和排出胆汁,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分泌仍然正常,胆总管在胆囊切除后可代偿性扩张,一定程度上可部分代偿胆囊功能。因此,胆囊切除对消化功能影响不大,基本上可以正常生活,而且饮食控制反而不需像胆囊切除前那么严格,大部分人进食鸡蛋、少量油腻食物并无不适。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一方面可口服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另一方面控制饮食也非常重要,要清淡饮食,严格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高脂饮食如肥肉、煎鸡蛋等油腻食物极易诱发胆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