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等值线图的研究,总结了缙云县骨洞坑及外围萤石矿的成矿基础,通过具体的成图分析,从就矿找矿的思路出发。表明等直线法就矿找矿应用可以为寻找中深部萤石矿赋矿提供突破。
[关键词]等值线图;萤石矿;骨洞坑
中图分类号:TH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6-0261-01
1.前言
位于江山—绍兴、余姚—丽水区域性深断裂之间,大地构造位置归属华南褶皱系。在浙江省萤石矿成矿区域上属于龙泉八都—缙云新建多金属、萤石成矿带的北东部。区域的南西部前村—岭脚一带广泛发育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
缙云县骨洞坑萤石矿是一多年开采老矿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采至今已经40余年,前人在本区开展过大量的地质勘查、研究工作。矿区规模也因地质勘查工作的加强得到扩大,由小型演变成中型。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资源已面临枯竭,为了拯救危机矿山,整合并壮大资源储量规模,亟需开展骨洞坑及其外围找矿工作,以期提升整合区资源储量规模。
2.地质背景
2.1.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碎屑岩和白垩系陆相火山—沉积岩。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上侏罗统(J3)、上侏罗统大爽组(J3d)、上侏罗统高坞组(J3g)、上侏罗统西山头组(J3x)、上侏罗统九里坪组(J3j)、下白垩统馆头组(K1g)、下白垩统朝川组(K1c)、下白垩统方岩组(K1f)、下白垩统塘上组(K1t)、下白垩统赖家组(K1l)、下白垩统金华组(K1j)。
2.2.构造
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为主,其次为近东西向。三组断裂均赋存有萤石矿体。
2.3.岩浆岩
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有燕山晚期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及早白垩世潜火山活动,其中潜流纹岩规模较大。
3.矿体特征
骨硐坑采矿权内萤石矿化带内发现有2条萤石矿体,分别为Ⅰ、Ⅱ号萤石矿体。
1、Ⅰ号萤石矿体
分布于矿化带中部衣龙坑村南西,是矿山开采的主要对象。总体走向延长约1000m,倾向延深约460m,分布标高642~200m。矿体真厚度0.54~5.69m,平均1.65m,矿体品位30~97.85%,产状:15~44°∠65~79°。
2、Ⅱ号矿体
Ⅱ号矿体呈陡倾斜脉状,总体走向延长约450米,倾向延深290m,赋存标高420~710m。真厚度0.51~2.16m,平均厚度为1.23m,矿体品位25~63.43%,矿体产状:8~44°∠78~80°。
4.矿体关联及分割
从各矿体的分别特征及其矿石质量情况而言,可以将骨洞坑萤石矿(采矿权)与之空间关联性较大的黄连坑矿区(Ⅰ-1~Ⅰ-4)、猪栏岙矿区(Ⅰ-5)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余块段内出露的萤石矿体因空间关系单独考虑。
5.深部及其外围找矿的依据
1、骨洞坑萤石矿区Ⅰ号矿体,矿体埋深最大深度约300m,且深部无太多工程投入,最低埋深见矿厚度2.35m,品位43.38%,未见尖灭迹象。
2、黃連坑萤石矿区矿体最大埋深已经控制350m,最低埋深见矿厚度1.47m,品位31.42%,未见尖灭迹象。
作为同一条萤石矿化带,北西端地势较高的黄连坑矿区已探明的最大埋深大于地势相对低洼的老矿区,且两矿区均未见深部尖灭迹象,因此,对与成矿条件及规模相对较好的骨洞坑矿区,深部找矿具有极大的成功率。
6.就矿找矿的方式、方法
针对本区地质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已经完成的各项工程及其见矿特征,绘制出等厚度图、等品位图,并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探矿工程。
1、绘制等值线图的基本步骤
垂直纵投影图-平面坐标取点-三角剖分网TNT文件-绘制等值线图。
利用mapgis获取三角剖分网TNT格式文件,从而绘制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如图1。
2、利用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布置探矿工程
根据厚度等值线图分析,黄连坑矿段至少出现2个厚度密集区(透镜体),且透镜体厚度浓集中心基本处于+400m位置,因此可在+400m标高位置17-19线位置施工钻孔,验证其厚度变化情况(图2)。
7.结论
利用等值线法,勾画找矿空挡位置,通过工程验证,最终在17-19线+400m标高附近找到了厚度达4.8m的萤石矿矿体,从而将两个透镜体进行扩展为一块整体,大大提高了规模,为找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2.
[2] 《浙江省缙云县大源镇岭后萤石矿详查实施方案(变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2016.4.
[关键词]等值线图;萤石矿;骨洞坑
中图分类号:TH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6-0261-01
1.前言
位于江山—绍兴、余姚—丽水区域性深断裂之间,大地构造位置归属华南褶皱系。在浙江省萤石矿成矿区域上属于龙泉八都—缙云新建多金属、萤石成矿带的北东部。区域的南西部前村—岭脚一带广泛发育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
缙云县骨洞坑萤石矿是一多年开采老矿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采至今已经40余年,前人在本区开展过大量的地质勘查、研究工作。矿区规模也因地质勘查工作的加强得到扩大,由小型演变成中型。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资源已面临枯竭,为了拯救危机矿山,整合并壮大资源储量规模,亟需开展骨洞坑及其外围找矿工作,以期提升整合区资源储量规模。
2.地质背景
2.1.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碎屑岩和白垩系陆相火山—沉积岩。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上侏罗统(J3)、上侏罗统大爽组(J3d)、上侏罗统高坞组(J3g)、上侏罗统西山头组(J3x)、上侏罗统九里坪组(J3j)、下白垩统馆头组(K1g)、下白垩统朝川组(K1c)、下白垩统方岩组(K1f)、下白垩统塘上组(K1t)、下白垩统赖家组(K1l)、下白垩统金华组(K1j)。
2.2.构造
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北西向两组为主,其次为近东西向。三组断裂均赋存有萤石矿体。
2.3.岩浆岩
岩浆活动较强烈,主要有燕山晚期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及早白垩世潜火山活动,其中潜流纹岩规模较大。
3.矿体特征
骨硐坑采矿权内萤石矿化带内发现有2条萤石矿体,分别为Ⅰ、Ⅱ号萤石矿体。
1、Ⅰ号萤石矿体
分布于矿化带中部衣龙坑村南西,是矿山开采的主要对象。总体走向延长约1000m,倾向延深约460m,分布标高642~200m。矿体真厚度0.54~5.69m,平均1.65m,矿体品位30~97.85%,产状:15~44°∠65~79°。
2、Ⅱ号矿体
Ⅱ号矿体呈陡倾斜脉状,总体走向延长约450米,倾向延深290m,赋存标高420~710m。真厚度0.51~2.16m,平均厚度为1.23m,矿体品位25~63.43%,矿体产状:8~44°∠78~80°。
4.矿体关联及分割
从各矿体的分别特征及其矿石质量情况而言,可以将骨洞坑萤石矿(采矿权)与之空间关联性较大的黄连坑矿区(Ⅰ-1~Ⅰ-4)、猪栏岙矿区(Ⅰ-5)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余块段内出露的萤石矿体因空间关系单独考虑。
5.深部及其外围找矿的依据
1、骨洞坑萤石矿区Ⅰ号矿体,矿体埋深最大深度约300m,且深部无太多工程投入,最低埋深见矿厚度2.35m,品位43.38%,未见尖灭迹象。
2、黃連坑萤石矿区矿体最大埋深已经控制350m,最低埋深见矿厚度1.47m,品位31.42%,未见尖灭迹象。
作为同一条萤石矿化带,北西端地势较高的黄连坑矿区已探明的最大埋深大于地势相对低洼的老矿区,且两矿区均未见深部尖灭迹象,因此,对与成矿条件及规模相对较好的骨洞坑矿区,深部找矿具有极大的成功率。
6.就矿找矿的方式、方法
针对本区地质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已经完成的各项工程及其见矿特征,绘制出等厚度图、等品位图,并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探矿工程。
1、绘制等值线图的基本步骤
垂直纵投影图-平面坐标取点-三角剖分网TNT文件-绘制等值线图。
利用mapgis获取三角剖分网TNT格式文件,从而绘制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如图1。
2、利用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布置探矿工程
根据厚度等值线图分析,黄连坑矿段至少出现2个厚度密集区(透镜体),且透镜体厚度浓集中心基本处于+400m位置,因此可在+400m标高位置17-19线位置施工钻孔,验证其厚度变化情况(图2)。
7.结论
利用等值线法,勾画找矿空挡位置,通过工程验证,最终在17-19线+400m标高附近找到了厚度达4.8m的萤石矿矿体,从而将两个透镜体进行扩展为一块整体,大大提高了规模,为找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2.
[2] 《浙江省缙云县大源镇岭后萤石矿详查实施方案(变更)》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