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初唐诗坛,毫无疑问,宫廷诗无论从那个角度来审视,都居于主流地位,这一情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整个初唐宫廷诗的历史地位及文学价值。
关键词:宫廷诗;初唐;主流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由于初唐宫廷诗与儒家传统诗教观的不相谐调和彻底等视初唐宫廷诗与南朝宫体诗,以及初唐宫廷诗自身的局限等等以上种种原因,说到初唐诗坛,绝大部分读者马上会想到那些一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甚至是不同流俗的隐逸诗人王绩。而沈宋只和诗体的定型相关,上官仪的“绮错婉媚”往往是不足取的。总之,“整个初唐诗坛似乎成了少数几个作家单枪匹马的孤立奋斗史”,而实际情况却使人大吃一惊,数据会以其无可辩驳性作出最好的说明,兹引聂永华先生就清编《全唐诗》所作的统计如下:“《全唐诗》收录94年间存有作品的诗人共220余家,其中210多家是宫廷君臣、后妃,占初唐诗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强。”而“在这220多位诗人中,剔除重出和一些诗人入唐前的作品,共得2444首,其中可以确认为写于宫廷范围的诗约1520首,余下仅约920首”。另外,聂永华先生还提到了宫廷诗人群体的前后相继,代不乏人,有秦府十八学士、龙朔宫廷诗人群、珠英学士、文章四友、沈宋、神龙逐臣以及景龙学士,横贯了整个初唐诗史。更值得一提的是,“而一般公认不属于宫廷的所谓在野诗人仅有王绩、‘四杰’、陈子昂、刘希夷等少数几家,其中只有王绩、刘希夷二人不见宫廷生活的记载,其余均曾进入过宫廷,与宫廷诗人有过广泛的交往,存诗中均有相当数量的宫廷题材的作品,即使那些写于宫廷之外的作品也明显可见宫廷风格趣味的印记。”总之,“初唐诗坛的风潮就总体而言就是宫廷诗”,它以其无可匹敌的浩大壮观声势不容争议的占据了诗坛的主流地位,奏响了中国文学史上宫廷文学富贵华丽的最强音。
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就应该是摒弃成见,不囿旧说,重新客观公正的审视这一绵亘百年的诗史,给予它应有的评价和地位。那么,初唐宫廷诗的意义到底何在?它的文学价值又是什么呢?
目前,就笔者所见到的资料而言,对于初唐宫廷诗,作最全面系统观照的当属前面多次提到的聂永华先生的著作《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了。从题目可知,聂先生主要从纵向给予了初唐百年间宫廷诗的系统梳理,不仅分阶段阐述了在这一个世纪里,初唐宫廷诗的承传流变,而且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其文学价值的申述,个中真知灼见,令人获益良多。
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初唐诗坛这些进入不了大部头文学史著作的宫廷诗,会发现它们在声律以及对偶方面取得了突出甚至巨大的成就,从而为全面繁荣的 盛唐诗坛的到来做好了形式上的最完美的准备。
注释: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同上。
尚永亮.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参考文献:
[1]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宫廷诗;初唐;主流
宫廷诗在初唐诗坛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由于初唐宫廷诗与儒家传统诗教观的不相谐调和彻底等视初唐宫廷诗与南朝宫体诗,以及初唐宫廷诗自身的局限等等以上种种原因,说到初唐诗坛,绝大部分读者马上会想到那些一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等,甚至是不同流俗的隐逸诗人王绩。而沈宋只和诗体的定型相关,上官仪的“绮错婉媚”往往是不足取的。总之,“整个初唐诗坛似乎成了少数几个作家单枪匹马的孤立奋斗史”,而实际情况却使人大吃一惊,数据会以其无可辩驳性作出最好的说明,兹引聂永华先生就清编《全唐诗》所作的统计如下:“《全唐诗》收录94年间存有作品的诗人共220余家,其中210多家是宫廷君臣、后妃,占初唐诗人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强。”而“在这220多位诗人中,剔除重出和一些诗人入唐前的作品,共得2444首,其中可以确认为写于宫廷范围的诗约1520首,余下仅约920首”。另外,聂永华先生还提到了宫廷诗人群体的前后相继,代不乏人,有秦府十八学士、龙朔宫廷诗人群、珠英学士、文章四友、沈宋、神龙逐臣以及景龙学士,横贯了整个初唐诗史。更值得一提的是,“而一般公认不属于宫廷的所谓在野诗人仅有王绩、‘四杰’、陈子昂、刘希夷等少数几家,其中只有王绩、刘希夷二人不见宫廷生活的记载,其余均曾进入过宫廷,与宫廷诗人有过广泛的交往,存诗中均有相当数量的宫廷题材的作品,即使那些写于宫廷之外的作品也明显可见宫廷风格趣味的印记。”总之,“初唐诗坛的风潮就总体而言就是宫廷诗”,它以其无可匹敌的浩大壮观声势不容争议的占据了诗坛的主流地位,奏响了中国文学史上宫廷文学富贵华丽的最强音。
如此一来,我们所做的就应该是摒弃成见,不囿旧说,重新客观公正的审视这一绵亘百年的诗史,给予它应有的评价和地位。那么,初唐宫廷诗的意义到底何在?它的文学价值又是什么呢?
目前,就笔者所见到的资料而言,对于初唐宫廷诗,作最全面系统观照的当属前面多次提到的聂永华先生的著作《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了。从题目可知,聂先生主要从纵向给予了初唐百年间宫廷诗的系统梳理,不仅分阶段阐述了在这一个世纪里,初唐宫廷诗的承传流变,而且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兼顾了其文学价值的申述,个中真知灼见,令人获益良多。
今天,我们重新阅读初唐诗坛这些进入不了大部头文学史著作的宫廷诗,会发现它们在声律以及对偶方面取得了突出甚至巨大的成就,从而为全面繁荣的 盛唐诗坛的到来做好了形式上的最完美的准备。
注释: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同上。
尚永亮.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参考文献:
[1]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