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各地农民起义一触即发,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二世胡亥招来亲信赵高,二人合谋决定干两件大事给那些大臣看看。
第一件事是诛杀自己的亲兄弟,这对于血雨腥风的封建王朝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二是出兵统一天下。这件事则让人产生疑问。根据我们熟悉的历史,秦二世的爸爸秦始皇在前221年就已经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到的“六王毕,四海一”,更是深入人心。那么,胡亥又何来“统一天下”呢?
最后一个国家
事实上,秦始皇生前确实留下一个国家没有扫灭,它就是卫国。
卫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由于周公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他的哥哥管叔(文王第三子)、弟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这两个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所至,连成王、姜太公、召公奭等人都将信将疑。见时机似已成熟,管、蔡拉拢被分封于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联络淮夷,一举起兵反叛。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组织力量,出师东征,讨平叛乱。在平定叛乱的战役中,康叔始终坚定地支持四哥周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以后,论功行赏,周公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商遗民七族分封给康叔,成为当时的大国,为十二诸侯之一,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到了战国时期,卫国式微,沦为附庸,不在战国七雄之列。
说起来,卫国的命运真是曲折,在历史上两次被灭又两次被救了回来。第一次被灭发生在前660年,当时的国君是卫懿公。此公性喜养鹤,爱鹤胜过爱人,把最受宠爱的鹤全都封成“将军”,而不顾人民的生死,结果被狄(又作“翟”)族所灭。有趣的是,当狄族军队一拥而至时,卫懿公让手下的人出力杀贼,没想到,这些平时被他看得连鹤都不如的人来了个以牙还牙,让他去找那些鹤将军出力。结果,懿公被杀,卫国被灭。
可能是天不灭卫,“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时候拉了卫国一把。他亲率大军,在谋臣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挥师北上,帮助卫国复了国。齐桓公回国时,新立的卫文公为表感激,送他一程,不知不觉走出了卫国国境,深入齐国国境三十里。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送他国国君有足不出境的规矩,齐桓公就立即把脚下的那块国土割给了卫国。卫国重新在楚丘(今河南渭县)建都。此是第一次复国。
后来卫国内乱不断,外忧不绝,渐渐衰败。四百多年后,即前25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了在马陵之败后重振雄风,攻打秦国陶郡,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卫国第二次被灭。如果没有意外,卫国该就此寿终正寝了,孰料,一向只肯弱肉强食的秦昭王竟然“仗义”帮助卫国复了国。事实上,秦昭王之所以帮助卫国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意借此打击魏国。卫国就这样第二次复国,自此卫国也成为秦王国的附庸国。
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争霸,卫国日渐式微,最后只剩下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前241年,秦国取了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已是名存实亡了,但毕竟不算灭国。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灭亡。
卧榻之侧何以安睡十三年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但卫国却偏偏在“少恩而虎狼心”、信奉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眼皮底下“安歇”了十几年,这其中有什么微妙的原因吗?
通常的看法是,嬴政之所以没有灭卫,是因为卫国太小了,而且已经称臣,根本不值得去灭。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卫国虽小,终究还是个国,虽然是附庸之国,仍非郡县可比。因此,它被忽略的可能性较小,有意不灭更可信一些。
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有意不灭卫呢?可能是因为卫国当年是乃祖帮助复国的,而且已成为秦王国的附庸,于是就放他一马。再说,留下一个附庸国或许也是有颜面的事吧?
民间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是商人吕不韦的儿子,而吕不韦的老家是卫国,所以,卫国是秦始皇的“祖国”。再说,让秦国崛起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因此,不灭卫国,是秦始皇对“祖国”的尊重。
以上说法仅是猜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有漏洞。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在前221年扫平了六国,却没有统一天下。而当四海归“一”时,秦王朝也走向了末路。(据《今日玉环》)
第一件事是诛杀自己的亲兄弟,这对于血雨腥风的封建王朝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二是出兵统一天下。这件事则让人产生疑问。根据我们熟悉的历史,秦二世的爸爸秦始皇在前221年就已经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晚唐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到的“六王毕,四海一”,更是深入人心。那么,胡亥又何来“统一天下”呢?
最后一个国家
事实上,秦始皇生前确实留下一个国家没有扫灭,它就是卫国。
卫国的开国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摄政。由于周公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他的哥哥管叔(文王第三子)、弟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这两个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所至,连成王、姜太公、召公奭等人都将信将疑。见时机似已成熟,管、蔡拉拢被分封于殷的商纣王之子武庚,联络淮夷,一举起兵反叛。在这种情况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释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组织力量,出师东征,讨平叛乱。在平定叛乱的战役中,康叔始终坚定地支持四哥周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以后,论功行赏,周公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商遗民七族分封给康叔,成为当时的大国,为十二诸侯之一,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到了战国时期,卫国式微,沦为附庸,不在战国七雄之列。
说起来,卫国的命运真是曲折,在历史上两次被灭又两次被救了回来。第一次被灭发生在前660年,当时的国君是卫懿公。此公性喜养鹤,爱鹤胜过爱人,把最受宠爱的鹤全都封成“将军”,而不顾人民的生死,结果被狄(又作“翟”)族所灭。有趣的是,当狄族军队一拥而至时,卫懿公让手下的人出力杀贼,没想到,这些平时被他看得连鹤都不如的人来了个以牙还牙,让他去找那些鹤将军出力。结果,懿公被杀,卫国被灭。
可能是天不灭卫,“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时候拉了卫国一把。他亲率大军,在谋臣管仲等人的辅佐之下,挥师北上,帮助卫国复了国。齐桓公回国时,新立的卫文公为表感激,送他一程,不知不觉走出了卫国国境,深入齐国国境三十里。春秋时代,诸侯国君送他国国君有足不出境的规矩,齐桓公就立即把脚下的那块国土割给了卫国。卫国重新在楚丘(今河南渭县)建都。此是第一次复国。
后来卫国内乱不断,外忧不绝,渐渐衰败。四百多年后,即前25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了在马陵之败后重振雄风,攻打秦国陶郡,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卫国第二次被灭。如果没有意外,卫国该就此寿终正寝了,孰料,一向只肯弱肉强食的秦昭王竟然“仗义”帮助卫国复了国。事实上,秦昭王之所以帮助卫国也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意借此打击魏国。卫国就这样第二次复国,自此卫国也成为秦王国的附庸国。
战国后期各大诸侯国争霸,卫国日渐式微,最后只剩下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前241年,秦国取了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已是名存实亡了,但毕竟不算灭国。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才算彻底灭亡。
卧榻之侧何以安睡十三年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但卫国却偏偏在“少恩而虎狼心”、信奉唯我独尊的秦始皇眼皮底下“安歇”了十几年,这其中有什么微妙的原因吗?
通常的看法是,嬴政之所以没有灭卫,是因为卫国太小了,而且已经称臣,根本不值得去灭。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卫国虽小,终究还是个国,虽然是附庸之国,仍非郡县可比。因此,它被忽略的可能性较小,有意不灭更可信一些。
那么,秦王嬴政为什么有意不灭卫呢?可能是因为卫国当年是乃祖帮助复国的,而且已成为秦王国的附庸,于是就放他一马。再说,留下一个附庸国或许也是有颜面的事吧?
民间还有一些有趣的说法。有人说,秦始皇是商人吕不韦的儿子,而吕不韦的老家是卫国,所以,卫国是秦始皇的“祖国”。再说,让秦国崛起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因此,不灭卫国,是秦始皇对“祖国”的尊重。
以上说法仅是猜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有漏洞。但是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在前221年扫平了六国,却没有统一天下。而当四海归“一”时,秦王朝也走向了末路。(据《今日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