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家时,在书橱的角落发现我上初中二年级时的语文书。伸手翻开它,我想看看十来岁时用过的课本。
因为长期被挤压的缘故,书页间已没了空气。书变得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狼》,看到了《背影》……每一篇都被我打上了少年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字迹有的清晰,但大多已模糊。仔细读那些字,多是记录老师讲的内容。但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每隔几页,在较大的空白处,都会出现父亲的名字,还有“已看过,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严加督促”的文字。那潦草又明显稚嫩的字显然是我的笔迹,我反复写这些干什么?记忆在刹那间闪亮起来。我想肯定是因为某次调皮或考试没考好被老师要求家长签名的。我不愿也不敢让父母知道,就偷偷模仿父亲的字迹来应付老师。“一定是这样的,瞧我那时多顽皮、多机灵,不知当时老师有没有发现。”我咧开嘴笑了。
手继续翻动着书页。我在语文书里又找到了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那肯定是上课开小差的杰作:书本插图中的人物,要么被我戴上了眼镜,插上了烟斗,要么被我配上了刀枪,或牵起了小猫小狗。我会心地向后翻去,几乎每篇插图都被这样“糟蹋”过。但仔细看,不少是根据文章内容而作,让人物更鲜活了。
我的心绪忽然波动起来,会心的笑容暗淡了下去。今天上午在语文课上,我因为一名学生开小差狠狠地批评了他,甚至还把他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展示,惹来大家一片笑声。这个“该批评”的学生在《繁星》那篇满是星星的插图中加了个大月亮,还涂上了色彩。“班主任的课还敢不认真?”我当时很是生气。然而,这个学生的作为和我当年不是一样的吗?我再次注目自己手中的涂鸦之作,想到了上午被我批评的学生那张涕泪涟涟的脸。他和当年的我一样,都还是孩子呀。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孩童心中最简单却又最有趣的涂鸦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或许当年我的“小动作”早就被我的语文老师发现了,只是他宽容了我。可是我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学生的这种少年情趣呢?
我又翻回了模仿我父亲字迹的那一页。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我也要求过我的学生把考差的成绩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字,我也因“捉”住过那些耍小聪明的孩子而洋洋自得。“小小的年纪就敢欺骗老师,长大了还了得?”我一直是这样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可是,当年的我不也欺骗了老师吗?我的眼前浮现起那些成绩考差了的孩子被要求家长签名时无奈的眼神。他们当时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徘徊后才带着一份侥幸的心理决定那样做的。也许真的有“幸运”的孩子逃过了我的眼睛,他们会高兴,会庆幸。可是这样的高兴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呀!
一行字轻轻唤醒我的童年往事,一页图也惊起我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在我写下这段故事之前,我已经向那个“画月亮”的学生道了歉,还决定再也不会叫任何一个学生把考差了的成绩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名。
宋人章良能《小重山》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童年那么短暂与珍贵,学习那么复杂与艰苦,为人师的,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一个稍稍宽松的空间呢?为什么不能理解、体谅、善待一下孩子们那颗顽皮却也纯真的少年心呢?毕竟,我们,也曾是孩子呀!
因为长期被挤压的缘故,书页间已没了空气。书变得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狼》,看到了《背影》……每一篇都被我打上了少年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字迹有的清晰,但大多已模糊。仔细读那些字,多是记录老师讲的内容。但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每隔几页,在较大的空白处,都会出现父亲的名字,还有“已看过,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严加督促”的文字。那潦草又明显稚嫩的字显然是我的笔迹,我反复写这些干什么?记忆在刹那间闪亮起来。我想肯定是因为某次调皮或考试没考好被老师要求家长签名的。我不愿也不敢让父母知道,就偷偷模仿父亲的字迹来应付老师。“一定是这样的,瞧我那时多顽皮、多机灵,不知当时老师有没有发现。”我咧开嘴笑了。
手继续翻动着书页。我在语文书里又找到了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那肯定是上课开小差的杰作:书本插图中的人物,要么被我戴上了眼镜,插上了烟斗,要么被我配上了刀枪,或牵起了小猫小狗。我会心地向后翻去,几乎每篇插图都被这样“糟蹋”过。但仔细看,不少是根据文章内容而作,让人物更鲜活了。
我的心绪忽然波动起来,会心的笑容暗淡了下去。今天上午在语文课上,我因为一名学生开小差狠狠地批评了他,甚至还把他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展示,惹来大家一片笑声。这个“该批评”的学生在《繁星》那篇满是星星的插图中加了个大月亮,还涂上了色彩。“班主任的课还敢不认真?”我当时很是生气。然而,这个学生的作为和我当年不是一样的吗?我再次注目自己手中的涂鸦之作,想到了上午被我批评的学生那张涕泪涟涟的脸。他和当年的我一样,都还是孩子呀。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孩童心中最简单却又最有趣的涂鸦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或许当年我的“小动作”早就被我的语文老师发现了,只是他宽容了我。可是我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学生的这种少年情趣呢?
我又翻回了模仿我父亲字迹的那一页。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我也要求过我的学生把考差的成绩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字,我也因“捉”住过那些耍小聪明的孩子而洋洋自得。“小小的年纪就敢欺骗老师,长大了还了得?”我一直是这样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可是,当年的我不也欺骗了老师吗?我的眼前浮现起那些成绩考差了的孩子被要求家长签名时无奈的眼神。他们当时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徘徊后才带着一份侥幸的心理决定那样做的。也许真的有“幸运”的孩子逃过了我的眼睛,他们会高兴,会庆幸。可是这样的高兴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呀!
一行字轻轻唤醒我的童年往事,一页图也惊起我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在我写下这段故事之前,我已经向那个“画月亮”的学生道了歉,还决定再也不会叫任何一个学生把考差了的成绩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名。
宋人章良能《小重山》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童年那么短暂与珍贵,学习那么复杂与艰苦,为人师的,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一个稍稍宽松的空间呢?为什么不能理解、体谅、善待一下孩子们那颗顽皮却也纯真的少年心呢?毕竟,我们,也曾是孩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