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瓶中手稿》的科学性怪诞审美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坡在《瓶中手稿》中戏仿了怪诞的科学性海洋历险故事,并体验了直驱海底的漩涡等海洋哥特性场景所蕴含的恐怖心理,揭示了其伪科学的怪诞性审美心理特质。
  关键词: 《瓶中手稿》 海洋小说 科学小说 审美心理
  
  当初,爱伦·坡的《瓶中手稿》(MS. Found in a Bottle)出版颇受波折。不过,也正是这篇小说不但为他带来了经济利益,缓解了他生活上的窘迫之境,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他创作的信心。在1833年夏天巴尔的摩《周六访客》(Saturday Visitor)杂志举办的文学竞赛中,《瓶中手稿》被评为“最佳小说奖”,爱伦·坡获得了50美元的奖金。评委认为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具有深远的文学意蕴,堪称一篇杰作,但这篇小说直到1833年10月19日才得以在《周六访客》上发表;随后在朋友的帮助下,1836年该小说又被刊载于年鉴《献礼》(Gift)上。[1]
  坡在这篇小说中模仿当时流行的海洋小说,讽刺约翰·西姆斯船长的奇思怪想。这也是坡的第一篇科学小说,他提出了一个比较严肃的哲学主题。故事的叙述者是所罗门·西德里夫特(Seadrift)先生。这个人名模仿了海洋历险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的名字:一个是英国小说家简·波特的小说《爱德华·西沃德爵士海难记》(Sir Edward Seaward’s Narrative of His Shipwreck,1831)中的主人公爱德华·西沃德(Seaward)爵士;另一个就是约翰·西姆斯船长的科学小说《西姆佐尼亚:发现之旅》(Symzonia: A Voyage of Discovery,1820)中的主人公亚当·西伯恩(Seaborn)船长。西姆斯船长假借小说之名,提出了一个科学假定:地球是中空的,并且两头贯通,不适宜人居住。西姆斯不但对自己的假定十分认真,而且笃定是正确的。1826年,在与詹姆斯·麦克布赖德一起发表的“西姆斯的同心圆理论”中,他详细地对自己的假定进行了描述。他甚至想说服美国政府到南太平洋进行一项海军科学调研,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小说的叙述者在帆船上的涂抹中露出了“发现”(Discovery)一词,意味着他的旅程是“发现之旅”(A Voyage of Discovery),恰是约翰·西姆斯船长的科学小说《西姆佐尼亚:发现之旅》的副标题。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西姆斯船长与西德里夫特的旅行有异曲同工之处,并且,《瓶中手稿》也是对当时流行的西伯恩的海洋历险经历的戏仿。其实,这次经历恰是约翰·西姆斯个人的经历假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述说出而已。他的伪科学在坡的这篇科学小说中得到了检验。
  坡在自己的故事中借用了西姆斯船长的假定。《瓶中手稿》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是一篇怪异的海洋历险记,从大巽他群岛中的爪哇岛开始,向东南方向进入南太平洋,到达南极洲西海岸。那里到处充满了冰川和陆架冰,并且靠近地球的南磁极。在这里,叙述者讲述他的海上奇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之后,主人公所乘的商船沉入了大海,而“我”则神奇地得以脱身并来到一条诡谲怪异的大船上,这条船由一群难以接近的神秘之徒驾驶着一直向南航行。渐渐的,叙述者发现,神秘的巨型轮船处于一个湍急的水流中,水流中间布满了巨大的冰雹,这些冰雹在湍流中形成了一个个堤垒,急转直上,直冲云霄,好像一幕幕天壁。而轮船却像冲进了一个声音震天响的瀑布之中,急转直下,瞬间消失了。尽管恐怖异常,好奇心却占了上风,克服了恐惧心理。他确信他正通向某种令人兴奋的未知境地,将能揭示某种从未被发现的秘密。而此时,风依然吹向船尾。由于风帆高扬,船时不时地会被抛上海平面,简直险象环生,读者的心也随着那波澜壮阔的波涛忐忑难安。忽而是右边的冰块裂开了,忽而是左边的裂开了,读者也头晕目眩,好像自己在围着那个巨大的同心圆打旋,又像是绕着一个巨大的圆形剧场转个不休,而剧场的围墙墙头却隐没在黑暗中,而且高高在上,为目力所不可及。叙述者还没顾得上想一想自己的命运,同心圆就迅速缩小了,骤然坠入涡流,挣扎不得。大海和狂风以雷霆之势怒吼着、轰鸣着,船颤抖着,最终载着主人公一起“沉入”南极的一个巨大的漩涡中。故事至此嘎然而止,让人联想到19世纪科幻小说揭示的“地球中空”假想,以及凡尔纳笔下的地球内部景象,也让人体验到了海洋小说中的哥特场景——直驱海底的漩涡的恐怖效果。[2]
  除了映射西姆斯的理论之外,《瓶中手稿》还涉及了另外两个主题:鬼船上荷兰水手的传说和先验性发现及其影响的可能性理论。有关鬼船的传说,一说是荷兰水手被判在海上航行直至上帝最后审判日的到来;一说是在暴风雨中出没于好望角附近,被海员认作为不祥之兆。至于先验性发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在故事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感觉到,坡好像对这一点持更加认真的态度,更加相信先验性的存在。叙述者先是自己的船只遇难,而后又在冥冥之中被抛到了一艘鬼船上,用鬼船船长的纸笔记录自己的经历,一切好像预先安排好了似的。也正是坡的这种叙事行文方式及其故事使读者内心体验到了莫名的恐惧。
  叙述者在感觉到船遇难之时,有点愣头愣脑。他头晕眼花地朝四下里张望着,此时才明白船只遇到了滚滚浪涛。更令他恐惧的是,船早已被卷入了一个排山倒海的漩涡——那漩涡真可怕,把整个船都吞噬掉了。除了叙述者和一位瑞典老头,甲板上所有的人都被扫落海中。船长和他的副手们,肯定在睡梦中死去了,因为船舱里都灌满了水,没有人援助。两个幸存者根本不能使船只摆脱险境。而且,由于心里总想着船已破烂不堪,随时都可能下沉,他们完全相信,继之而起的巨浪肯定会置他们于死地。果不其然,他们遇到了另一个漩涡,并被另一艘船撞沉。在瑞典老头发现恐怖的场景而惊呼之际,叙述者也早已看到,沿着他们坠入的那个巨大的深坑边缘,一个奇观赫然在望。读者读到此处,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自己的血液好像凝固了。在他们的正上方不远处,在一个下劈浪头的陡峭边缘,有艘大约有四千吨位的巨轮正在打转。它昂然屹立在一个比船身高出一百多倍的浪尖上,那艘船在超自然的巨浪和难以驾御的飓风中,照旧张开风帆,驶向下风处,真是让人惊恐万状。他们刚发现它时,只看到了船头,因为浪头正把它从阴森可怖的漩涡里慢慢举起。更可怕的是,它还在令人眩晕的浪尖停留了一会儿,仿佛沉浸在高高在上的庄严之中,然后晃荡着跌落下来并砸向他们的船只。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哥特传统的因子。虽然小说叙事中体现了细节方面的生活化,以及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但是这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的这种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握,无不流溢出怪诞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
  随之,坡又把故事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他利用自己的科学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制造了一些闻所未闻的神奇历险。在《瓶中手稿》中,叙述者被惯性抛到了他所看到的鬼船上,随后文中所展示的超自然的力量足以让读者为之恐惧和震撼。叙述者心里忽然想起一个饱经风霜的荷兰老航海家的一句古怪箴言:千真万确,船身在海里会像水手的身体一样越泡越大。在那条船上,叙述者发现,那条船和船上的一切都流露出古代的气息。水手悄悄地走来走去,像埋了千百年的幽灵似的,眼睛里透着焦灼不安的神色。每当叙述者碰到他们,总会有种从未有过的异样感觉,难以莫名。这些读者经验中从未遇见过的景象和事物给人一种神秘感,使读者产生一种本能的面临未知事物时所具有的恐惧感。
  在现实世界,恐怖是可怕的,不能让人产生愉悦感。但是在坡充满激情的故事里,一种“伪科学”所造就的恐怖与颤栗会在读者毫无准备时悠然而过心头,使读者产生一种恐惧的快感,顿时,一种由于刺激而产生的夸张了的兴奋溢满心中。正如理查德·威尔伯所说:“坡对心理状态的探索,那些心态之间的相互转变,以及那些心态可能蕴含的意义和内涵,加之他对梦幻结构的采用,还有他字斟句酌的措辞,所有这一切造就了坡的卓越成就。”[3]在阅读坡的心理恐怖小说时,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又能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审美愉悦。审美愉快是官能自己内部的愉快。心灵只有先从意志或欲望中摆脱,才有可能从外部真实世界的制约中解脱。在这两种解脱完成后,心灵便获得了自由,继而按照其自然的趋势,完成自己应展现的过程。恐怖故事从毁灭中得到快感。在其中我们体验到一些非理性的东西,投射出超我的一面。阅读过程的痛苦带来的是验证自我力量的愉悦。坡的小说最终总是能给读者的心灵注入战胜恐惧的勇气和力量,激励我们勇敢地直面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的人生。
  
  参考文献:
  [1]Hayes Kevin J.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98.
  [2]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J].上海大学学报,2007,(5):93.
  [3]Wilbur Richard.Conversations with Richard Wilbur[M].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0:151.
其他文献
高考考查动量守恒定律的试题中往往是过程多、情景复杂.这种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它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观察、书写、表述、数据处理
期刊
分析了目前设备管理的特点,提出运用"二八定律"模式管理"精大稀关"设备,详细描述了不同设备实施"二八定律"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导数的引入,给函数问题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函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拓宽了我们的解题空间.下面结合部分题目,介绍导数在函数问题中的五大应用.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人才,正需要通过教育去培养。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很好地去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人才,正需要通过教育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创
【正】糖类、油脂、蛋白质一章内容是对烃的衍生物知识的综合认识及应用,在高考中虽属冷点,但由于很多知识与生物、医药、健康等生命活动密
期刊
高考中的二项式定理题型多为选择题、填空题,偶尔也会渗透于大题之中,即以运算工具或求值工具的方式出现于大题的某一步或某儿步,常出现的有:①利用“赋值法”求部分项系数、二项式系数和;②利用二项式定理求近似值(在应用题中多次出现);③利用二项式定理证明整除问题。
一、求点的坐标例1 如图1,已知 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2,1)、(-1,3)、(3,4),求顶点D的坐标.
一、跨越酸性强弱对比的误区例1(2006高考全国卷Ⅰ)……请设计一个方案,说明苯酚、碳酸、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的酸性依次增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