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习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反思。
1.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理不出头绪。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验证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
2.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3.创设情境,积极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Word软件软件插入图片功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充分发挥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尽量做到多元、客观、个性。首先,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而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放在单纯的学会知识上,而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体系价中不仅要有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对于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考核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为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价考核,如平时的操作中有创新,可以进行加分。在平时的小竞赛中,如画图比赛、打字比赛等项目中获奖的可以加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其二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网上信息的查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E-mail的使用,以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测验等。其三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协作能力、课内任务完成情况、使用信息设备的道德水准的评价考核。
5.上好课外实践课。
信息技术学习中涌现出了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要求。大体上可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5.1程序设计小组
课余可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如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2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
由于计算机学科是跨学科的公共课: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通过Internet进软件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因此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课外时间必须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运用,熟悉各种常用工具,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水平。
6.采用互帮互助的小老师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一些听课认真、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课堂知识,能自由操作很快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无所事事或偷偷地玩游戏,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不过来而得不到好的练习,甚至干脆放弃,这就扰乱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那些任务完成快的学生,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老师们很乐意地帮助老师辅导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快点完成任务做老师的好助手,整节课的纪律得到了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7.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改善课堂纪律。
8.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很多老师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其自主学习。
1.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理不出头绪。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验证所学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了解各个部件的功能。
2.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3.创设情境,积极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事物的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Word软件软件插入图片功能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充分发挥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尽量做到多元、客观、个性。首先,不以一张试卷评定成绩,而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是放在单纯的学会知识上,而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体系价中不仅要有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
对于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考核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其一为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价考核,如平时的操作中有创新,可以进行加分。在平时的小竞赛中,如画图比赛、打字比赛等项目中获奖的可以加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其二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如网上信息的查找、常用工具软件的使E-mail的使用,以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小测验等。其三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协作能力、课内任务完成情况、使用信息设备的道德水准的评价考核。
5.上好课外实践课。
信息技术学习中涌现出了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可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要求。大体上可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5.1程序设计小组
课余可组织程序设计兴趣小组。如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2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做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
由于计算机学科是跨学科的公共课:如用Frontpage自制网页;用Word设计公益广告、贺卡;用“画笔”创作美术作品、电子相册;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通过Internet进软件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因此对辅导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有比较高的业务水平,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课外时间必须掌握多种应用软件的运用,熟悉各种常用工具,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水平。
6.采用互帮互助的小老师制度。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一些听课认真、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课堂知识,能自由操作很快完成任务,而有些学生接受起来却很困难。完成任务的学生无所事事或偷偷地玩游戏,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因为老师辅导不过来而得不到好的练习,甚至干脆放弃,这就扰乱了课堂纪律,也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那些任务完成快的学生,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老师们很乐意地帮助老师辅导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认为自己可以做老师的好助手,在帮助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而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很愿意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快点完成任务做老师的好助手,整节课的纪律得到了改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7.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改善课堂纪律。
8.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很多老师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其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