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haoba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性、融合性、关系性的文化特质,开展合作教育殊为必要。合作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项目合作、工学交替、科研攻关,合作教育机制包括:深化培养模式、完善运营机制、设立协调机构、创造激励要素等。
  关键词 艺术 设计 合作教育
  
  早在19世纪末的齐美尔以“社会的审美现代性”,当今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和鲍德里亚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文学批评家杰姆逊以“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等概念,深刻地揭示出美学的世纪泛化并对社会内核的深入渗透,而这,正是设计教育得以蓬勃兴起的时代语境。
  
  一、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设计,作为~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作为专业教育还是行业需求,都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行业的发展性、融合性、关系性三方面特质,使得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将与企业的产学合作,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进行考量,并切实地推进教学实践。
  
  (1)发展性
  设计必须直面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因此,设计必须迎接挑战。应和发展,并前瞻性的提出方案。这一方面揭示出设计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设计教育面向未来的特性。只有将把握学术前沿的高校和引领市场潮流的企业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设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二者自身的发展。
  
  (2)融合性
  设计涉及理念、流程、方法、技术、材料、品牌、预算等等,因此,需要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高度融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度融合的高级人才。这种人才,不能仅在象牙塔中修炼而成,也不能仅靠企业中摸爬滚打而成,他需要在原则与方法的指导下,在实战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成长。
  
  (3)关系性
  设计行业毫无疑问的特别注重服务过程中组织、员工、顾客以及与相关方的交互与沟通,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状态,而非交易状态,突出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策略,从而推动关系价值(包括企业目标的达成、设计师个体价值的实现、顾客利益的满足以及社会价值的生成)的提升。正是设计行业的关系性特征,使得设计教育必须把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培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合作教育能很好的帮助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开展合作教育的模式与策略
  
  1、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国产学合作教育先驱辛辛那提大学,形成了强调技能学习和有利于学习毕业后充分就业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一是主张应当在工程、建筑、设计等应用学科中开展合作教育:二是主张学生稳定于一个相关的公司中进行社会实践。而以安提亚克大学为代表的建立在全人教育基础上的合作教育制度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定期转换,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实践经验和操作经验的手段,更主要的是被视为促进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程。
  很显然,基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广博的素养,由此而来,两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合作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除了设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外,设计专业方向模块的差异也甚大,由此,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
  (1)项目合作
  通过企业投放实际项目,教师引入课堂教学或设立专题设计竞赛奖等形式完成。
  将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的好处在于,时间较短,见效较快。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刚刚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常无法满足企业的项目需求。除非企业将主要的点放在过程创意点的收集,同时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精力和约束性条款来保障项目后期整理与深化。
  而设立专题竞赛奖如果是在课余完成,除了可能与课内学习任务有冲突外,还在于在课余缺乏教师专门指导和专门时间保障,其质量也未能得到有效保证。
  
  (2)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通常包括以周为单位的工学交替、以月为单位的工学交替和以学期为单位的工学交替三种形式。
  以周为单位的工学交替。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企业与学校的距离不远,同时还需要解决的是公共课程需要集中安排。而以月为单位的工学交替对于二者的要求相对容易满足,而通过将传统的一年两学期转换为三学期,将最后一个小学期(通常为1个月左右)结合起暑期进行工学交替,其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以学期为单位的工学交替,能较好地突破校企距离与课务安排的制约,但这种模式,通常适合安排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的高年级,这也就是传统教育中的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
  
  (3)科研攻关
  通过委托学校或教师科研项目等形式,解决学术与现实问题。通过教师将攻关的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受益,还可以通过教师吸纳学生参与调研、设计、制作、传播等形式,直接推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合作教育领域,需要进一步梳理的是关于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利益分享等问题,学生才可能由此得益。
  当然,这是就大的而言,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如下一些途径深化合作教育
  ·教师工学交替,阶段派驻企业,参与企业实务。通过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深刻变革。
  ·教师承担企业项目。吸纳学生参加。
  ·教师自己或学校自办企业,吸纳学生参加等。
  ·通过网络项目或业务分包等形式。帮助师生获取企业项目。
  ·提供场所或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成立工作室或成立公司,推进产学合作的内生化。
  
  三、合作教育的机制
  
  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合作教育的模式与策略已经提出,但在实践中要得以有效的推行,除了呼吁国家大的环境改善外,最重要还在与设计教育的主体学校建立完善的合作教育机制,这包括:
  
  1、深化培养模式通常而言,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实行两类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平台 模块”的专业教学模式,二是完全学分制模式。前者的优势在于课程逻辑性强,便于安排集中性的工学交替,后者的优势在于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经验背景和个性化需求,并且于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散性有一定契合,二者为开展合作教育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基础,需要设计不同的约束机制来推进合作教育的实施。
  2、完善运营机制: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将合作教育经历纳入学生必修学分范畴。校方指派教师担任合作教育实训实践课程的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知识环节上的指导,并在法律上应寻求制约机制。规定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设立协调机构由于合作教育特别是完全学分制下的合作教育,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与工作人员,沟通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并落实工作安排。
  4、创造激励要素为企业与学生创造激励性要素。比如设立合作教育层级,高层次的项目需要通过遴选的优生才能进入,从而使优生得以发展平台,企业获得优秀人力资源。
  培养模式、运营机制、协调机构、激励要素这四者相生相制,每一方面都对合作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健全的机制必然促进设计专业合作教育的有效发展,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也必将由此得益。我想,这不应当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景,而且,应当通过我们切实的行动让它变成现实。
其他文献
一、特殊的职业指导自2014年与浙江省乔司监狱建立就业创业指导站以来,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一直将对临释人员的职业指导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定期带领职业指导师团队前往乔司监狱
服装艺术风格是服装设计和服饰配套最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通过对服装艺术风格的本质及成因的了解,从而有利于服装设计师针对不同审美人群设计出高品位的服装造型款式。
声乐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作品的情感表现,情感体验的充分激发是声乐演唱最终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情感体验激发的基础;提高文化素养是情感体验激发的保障;深入理解歌词
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许多师范院系采取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在现
黄河维修养护专业队伍组建时间较短,缺乏专用的器械,传统的工具比较耗时费力,效率低下。鉴于这种情况,莘县局在工作实践中研制开发出养护螺杆养护机的专用工具(涵闸螺杆养护机),并在
SMA路面是一种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在长大纵坡、小弯半径多、桥涵结构物密集、夏季高温多雨地区及山岭重丘区等,通过有效监控SMA施工工艺过程,能提高路面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