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耶和华啊,你曾将你的训词吩咐我们,为要我们殷勤遵守。但愿我行事坚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我看重你的一切命令,就不至于羞愧。我学了你公义的判语,就要以正直的心称谢你。我必守你的律例,求你总不要丢弃我。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圣经》诗篇119篇4-9节)
英雄出少年
数年前,去中国,从上海机场到市区的巴士上,有位先生给很多人打电话谈生意,最后一个电话是给太太的,称呼都还没有,直截了当就是“孩子这次考试成绩怎样啊?”还有一位深圳妈妈跪地五分钟,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望子成龙,是每个中国人对孩子的期盼,当然,西方人也一样,没有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未来不抱希望的,据我到美国这十多年的观察,美国主流似乎对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比他的学习成绩高不高更为重视。
2008年,我曾经电话采访过加拿大一位社会工作者Craig Kielburger,12岁就开始了他惊动世界的事业,他走向世界贫困的国家,创立了慈善机构,大学毕业后,他的机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领导的、致力于通过教育改善贫困的慈善机构,已经在35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建立了450所学校,其中在中国的辽宁、甘肃、河北已经建立了15所农村小学。他所创立的事业,自己完全是义工,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但是,他获得的岂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紧迫的少儿教育
中国开放后,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引进到了中国,可是,孩子的道德似乎薄弱了。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故事:
故事一,当武汉大学的一位女学生因不会点火柴,而和同学起了纷争,甚至手脚并用时,而和同学起了纷争,甚至手脚并用时,校方领导沉默了……
故事二,当因祝贺北大百年校庆而导致交通堵塞,听到坐在中巴上的学生洋洋得意说“这只有我们北大才有这样的影响”时,人们沉思了……
故事三,当报纸登出9岁儿童杀母,原因竟是母爱太沉重时,人们惊呆了……
故事四,当大学生马加爵亲手杀死朝夕相处的同学,人们流泪,麻木了……
有人忧叹,有人消沉,有人逃避,也有人泪水涟涟地痛惜,埋怨自己对现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中国的教育已经失望到绝望。显而易见,中国的青少年需要迫切的心理和道德教育。
道德不建设,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带来的将是什么?高明的骗子、杀人不流血的凶手?到底社会出的差错在哪里呢?难道是法律的不健全?难道是教育的不达标?不!这象征人类社会“心中无神,目中无人”的心态。
少儿教育的危机与困境
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都是相当重视少儿的道德教育的。但近代以来情况如何呢?学校本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所谓德育,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思想等个人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智育,是对个人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是对个人身体素质的教育。但从现状来看,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苦苦追求,对它的着魔,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似乎并不重视,实际上有知识也并不同于有教养和修养。因此,有位教育界人士痛心疾首地说:“中国的教育是不把人弄成废物就绝不收场。”
道德的教育,心灵的健康,需要有最高和最准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如何改变教育的弊端,真正让孩子们有一个身心灵健全的教育目标呢?我想在这里介绍影响基督教文化中重要的组织部分——主日学教育。
主日学教育的探讨
什么是主日学?主日学,即所谓的教会礼拜的学校,是学习神话语的地方。区别于一般的学校,主日的学校里,以圣经来教导和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心灵健康的人。
1780年,有一位基督徒杂志记者Robert Raikes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贫穷的家庭无法供应子女良好的教育及照顾,为了三餐,父母甚至让未成年的孩子沦为廉价童工,而没有工作的孩子,更在街头成群结党闹事,造成社会隐忧。
看见英国孩童的光景与灵魂上的需要,忧心英国社会的前途发展,便决心提供这些孩童教育机会。他开始利用礼拜日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免费招收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授课内容以认识神、认识圣经为主。三年后,他在杂志上发表三年来的主日学经验,引起了热烈回响,在他的呼吁之下,开始有许多教会纷纷响应主日学教育事工,逐渐引发英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因此这被公认为主日学运动之始。
主日学事工的目的和目标:第一,主日学事工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叫人认识神,从而敬畏神,与神建立美好的关系。一个人如果连神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坏事不敢做?一个人如果罪性不改变,他的行为怎么能改变?孩童在主日学中,透过圣经的教导,认识独一的真神,从而得到重生的生命。圣经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个生命改变的人,他的行为也就改变了。主日学以圣经为基础,以爱为宗旨的教导性事工,这是与其他教育本质上的区别。
从人堕落之后,就陷入全然败坏的境况中,否认神也就成了不正确中似乎正确的自然定律。然而,主日学事工从起初就是让人回归,宣告神的真实性,给已经迷失了人指明一条道德和心灵健康的路,这条路只有藉着神的话才能前行。
正如潘德逊博士在《主日学的透视》里说:“当我们正视主日学的时候,我们要思想要牢记的,第一就是圣经。因此,主日学的价值乃是基于圣经的命令与原则,历史的模式与实施和时代的需要与挑战。”藉着这项教育事业,不仅让人回归到生命的源头,也让人在神的主权和恩典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主日学的教育并不是仅仅以知识的输送为主体的,造就人更为关键,神的话语是带出能力的,是带出教导的,再多的知识,没有一次生命的改变,有什么益处呢?我们社会的需要乃是敬畏真神!
主日学的另一目标是教导孩童明白圣经,懂得如何讨神喜悦,教他们明白,神爱他们,乐意给他们力量去持守高尚的品德。
第二,主日学的教育制度。主日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的有规则的学习,没有政治的偏见,没有作风的腐败。主日学的教育目的明确,主日学的教育方式多样,主日学的教育人士高尚。基督教的教育是本着一颗完全的爱心出发,不是用换型框框去打造,乃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影响。整个基督教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人的品格、人格;主日学事工是以爱为宗旨。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教育忽略了爱的存在。相反的,在各样的伦理教育,社会渲染中,“爱”这个字眼是占 了十分重要地位的,只是令人惊奇的是“爱的呼唤”并未将爱呼唤出来,慈善机构也并未扩张爱的领土,反而凝聚了自爱的力度。种种事与愿违的现象让人开始怀疑:到底真、善、美、爱存不存在?
圣保罗曾讲过一句足以让每一个人思索一生的话:“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为什么对真、善、美、爱的追求会失败?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出自于人自己,而人已经堕落了。试问:从已经堕落的群体中能产生纯洁的爱,完善的美吗?真爱是什么呢?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能产生真爱吗?真爱只有来自于爱的本体,在这个本体中才能涌流出爱的泉源,离了这个本体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主日学事工中爱的传递就是以爱的本体——神为根据。人的一切终究是有限的,是要过去的,惟有在神的爱中传递爱,才能形成一条不枯竭的永活之泉。因此,每一个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不论他是校长还是教员,不论他是督导还是主任,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意念:这是我建立人格的一个场所,这些学生就是我服务的对象。这里没有升学率的追求,只有人格的塑造,是真正的灵魂工程。所以,每个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所有最好的一切都被用在了教育当中。
正是由于主日学教育的制度、目的和人员的完美结合,才使中国教育要求的“动之以情,施之以爱,晓之以理,付之以实”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在中国,教会兴办主日学是百利而无一弊,它不仅不会影响学校教育,更可填补社会教育的诸多缺陷,是愈来愈显示出其力量来的。
第三,主日学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在中国大陆,通常信神是让人轻看的。让孩子们走进教堂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事实如何呢?孩子们进教堂是有利于道德还是有害于他们呢?
主日学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形态中,左右人类的生活。道德也就使人区别于动物,但人的道德本质是对神圣洁的一种内在反应,即德性的反应。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就应有理性的认知与法性的尺度及德性的准则(《圣经》以弗所书4章24节)。
可惜,人类偏离他应有的位置和职份,堕落于罪恶之中的时候,人类也就失去了正确的德性准则或他的德性不再依照真理的标准,使制约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道德虽然依旧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 却随着环境习俗、生活习惯、国家条令及家族家庭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尺度,有人谓之其善,有人则谓之大恶。
因此,道德教育就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方方面面,而且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标准又将依照什么为标准也成了道德教育中最值得商榷的论题。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及社会的群体又以不同的甚至相抵触的道德标准,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下一代”,使这本来为未来希望之星的“下一代”成为那些所谓“前辈”的牺牲品。这实在令人惋惜。
可喜的是主日学提供了正确的道德教育,因为主日学教育是以圣经的道德观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有正解的真理认识及以神的公义圣洁去行事为人的道德标准,这样对社会是一种稳定的因素,对家庭是一种和睦的动力,也省去了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难的苦恼;而且主日学的道德教育是以神观为基础,即人内心的宗教观反应为基础,使道德的约束力远远比以社会为基础的道德约束力强。
社会性的道德是以人们在社会舆论为准则的行为规范,即以社会舆论作为准则来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会被认为是高尚的、是有道德的,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赞扬,自己也会心安理得;反之,则被认为卑劣的、不道德的,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与批评,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但如果一个人回避或抗拒了社会的舆论,那他就行出一些为社会舆论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而心安理得,这就成了社会性道德的致命弱点。但宗教性的道德使他无法去回避或抗拒那位神,那深植于他内心深处的宗教观,这是宗教性的道德教育远胜于社会性道德教育之处。
主日学的道德教育是属于宗教性的道德教育,在接受主日学的道德教育后,他必会从内心里遵从内在良知里的道德观,流露出内在的道德情操。所以主日学的道德教育能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及儿童与青少年建立纯正的道德品质,净化人类的社会。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有着深远而又特殊的意义。
主日学的重要意义
历史也证明,从伊甸园中神对亚当的教导到新约中关于年轻人的培养,无不包含着一份真挚的“神爱”在里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实在离不开圣经的教育,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成千上万的家庭礼拜日送孩子去教会主日学,不管这些孩子是不是成为基督徒,至少他们受到了主日学的教导和约束,孩子们在主日学不但学习彼此相爱,也学习到了一些创造的技能。
Craig Kielburger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来自圣经,奉献,付出,爱,关怀,追求高尚的人生。主日学教育里面,教的和学的都是为了荣耀神,为神国培养人才,也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但愿中国能早日看见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和国家的前途方向,重视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建设。
张文文
出生于苦难的六十年代,成长的岁月血泪斑斑,饱尝艰辛。蒙神呼召成为牧师,2000年与一位美国宣教士成婚。34岁初入大学,最终获得大学学历,圣经文学硕士和教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展望大学院长助理,北美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张文文是中美两国历史以来唯一进入美国好莱坞基督教电影节的华人记者,也是第一个走访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家乡的华人,也是极少数被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报道的华人基督徒。出版书籍《祝福母亲》,审订外文书籍《THE LOVE DEAR》(中文名《炼爱》),心灵辅导书籍《从剩女到蜜女》正在出版中。
张文文荣获美国时代专集文学网站时代优秀随笔奖,世界华人周刊全球华人故事征文荣誉成就奖,中国恩典在线网站宣教征文优秀作品奖。
英雄出少年
数年前,去中国,从上海机场到市区的巴士上,有位先生给很多人打电话谈生意,最后一个电话是给太太的,称呼都还没有,直截了当就是“孩子这次考试成绩怎样啊?”还有一位深圳妈妈跪地五分钟,只为求女儿用功读书。望子成龙,是每个中国人对孩子的期盼,当然,西方人也一样,没有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未来不抱希望的,据我到美国这十多年的观察,美国主流似乎对孩子成为怎样一个人比他的学习成绩高不高更为重视。
2008年,我曾经电话采访过加拿大一位社会工作者Craig Kielburger,12岁就开始了他惊动世界的事业,他走向世界贫困的国家,创立了慈善机构,大学毕业后,他的机构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由青少年管理和领导的、致力于通过教育改善贫困的慈善机构,已经在35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建立了450所学校,其中在中国的辽宁、甘肃、河北已经建立了15所农村小学。他所创立的事业,自己完全是义工,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但是,他获得的岂是金钱所能买到的?
紧迫的少儿教育
中国开放后,许多西方的先进科技引进到了中国,可是,孩子的道德似乎薄弱了。我们来看以下几个故事:
故事一,当武汉大学的一位女学生因不会点火柴,而和同学起了纷争,甚至手脚并用时,而和同学起了纷争,甚至手脚并用时,校方领导沉默了……
故事二,当因祝贺北大百年校庆而导致交通堵塞,听到坐在中巴上的学生洋洋得意说“这只有我们北大才有这样的影响”时,人们沉思了……
故事三,当报纸登出9岁儿童杀母,原因竟是母爱太沉重时,人们惊呆了……
故事四,当大学生马加爵亲手杀死朝夕相处的同学,人们流泪,麻木了……
有人忧叹,有人消沉,有人逃避,也有人泪水涟涟地痛惜,埋怨自己对现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中国的教育已经失望到绝望。显而易见,中国的青少年需要迫切的心理和道德教育。
道德不建设,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带来的将是什么?高明的骗子、杀人不流血的凶手?到底社会出的差错在哪里呢?难道是法律的不健全?难道是教育的不达标?不!这象征人类社会“心中无神,目中无人”的心态。
少儿教育的危机与困境
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都是相当重视少儿的道德教育的。但近代以来情况如何呢?学校本应该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所谓德育,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思想等个人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智育,是对个人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体育是对个人身体素质的教育。但从现状来看,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苦苦追求,对它的着魔,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似乎并不重视,实际上有知识也并不同于有教养和修养。因此,有位教育界人士痛心疾首地说:“中国的教育是不把人弄成废物就绝不收场。”
道德的教育,心灵的健康,需要有最高和最准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如何改变教育的弊端,真正让孩子们有一个身心灵健全的教育目标呢?我想在这里介绍影响基督教文化中重要的组织部分——主日学教育。
主日学教育的探讨
什么是主日学?主日学,即所谓的教会礼拜的学校,是学习神话语的地方。区别于一般的学校,主日的学校里,以圣经来教导和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心灵健康的人。
1780年,有一位基督徒杂志记者Robert Raikes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贫穷的家庭无法供应子女良好的教育及照顾,为了三餐,父母甚至让未成年的孩子沦为廉价童工,而没有工作的孩子,更在街头成群结党闹事,造成社会隐忧。
看见英国孩童的光景与灵魂上的需要,忧心英国社会的前途发展,便决心提供这些孩童教育机会。他开始利用礼拜日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免费招收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授课内容以认识神、认识圣经为主。三年后,他在杂志上发表三年来的主日学经验,引起了热烈回响,在他的呼吁之下,开始有许多教会纷纷响应主日学教育事工,逐渐引发英国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因此这被公认为主日学运动之始。
主日学事工的目的和目标:第一,主日学事工是建立在神的话语上。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叫人认识神,从而敬畏神,与神建立美好的关系。一个人如果连神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坏事不敢做?一个人如果罪性不改变,他的行为怎么能改变?孩童在主日学中,透过圣经的教导,认识独一的真神,从而得到重生的生命。圣经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个生命改变的人,他的行为也就改变了。主日学以圣经为基础,以爱为宗旨的教导性事工,这是与其他教育本质上的区别。
从人堕落之后,就陷入全然败坏的境况中,否认神也就成了不正确中似乎正确的自然定律。然而,主日学事工从起初就是让人回归,宣告神的真实性,给已经迷失了人指明一条道德和心灵健康的路,这条路只有藉着神的话才能前行。
正如潘德逊博士在《主日学的透视》里说:“当我们正视主日学的时候,我们要思想要牢记的,第一就是圣经。因此,主日学的价值乃是基于圣经的命令与原则,历史的模式与实施和时代的需要与挑战。”藉着这项教育事业,不仅让人回归到生命的源头,也让人在神的主权和恩典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主日学的教育并不是仅仅以知识的输送为主体的,造就人更为关键,神的话语是带出能力的,是带出教导的,再多的知识,没有一次生命的改变,有什么益处呢?我们社会的需要乃是敬畏真神!
主日学的另一目标是教导孩童明白圣经,懂得如何讨神喜悦,教他们明白,神爱他们,乐意给他们力量去持守高尚的品德。
第二,主日学的教育制度。主日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式进行的有规则的学习,没有政治的偏见,没有作风的腐败。主日学的教育目的明确,主日学的教育方式多样,主日学的教育人士高尚。基督教的教育是本着一颗完全的爱心出发,不是用换型框框去打造,乃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影响。整个基督教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人的品格、人格;主日学事工是以爱为宗旨。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教育忽略了爱的存在。相反的,在各样的伦理教育,社会渲染中,“爱”这个字眼是占 了十分重要地位的,只是令人惊奇的是“爱的呼唤”并未将爱呼唤出来,慈善机构也并未扩张爱的领土,反而凝聚了自爱的力度。种种事与愿违的现象让人开始怀疑:到底真、善、美、爱存不存在?
圣保罗曾讲过一句足以让每一个人思索一生的话:“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为什么对真、善、美、爱的追求会失败?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出自于人自己,而人已经堕落了。试问:从已经堕落的群体中能产生纯洁的爱,完善的美吗?真爱是什么呢?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中能产生真爱吗?真爱只有来自于爱的本体,在这个本体中才能涌流出爱的泉源,离了这个本体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主日学事工中爱的传递就是以爱的本体——神为根据。人的一切终究是有限的,是要过去的,惟有在神的爱中传递爱,才能形成一条不枯竭的永活之泉。因此,每一个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不论他是校长还是教员,不论他是督导还是主任,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意念:这是我建立人格的一个场所,这些学生就是我服务的对象。这里没有升学率的追求,只有人格的塑造,是真正的灵魂工程。所以,每个人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所有最好的一切都被用在了教育当中。
正是由于主日学教育的制度、目的和人员的完美结合,才使中国教育要求的“动之以情,施之以爱,晓之以理,付之以实”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在中国,教会兴办主日学是百利而无一弊,它不仅不会影响学校教育,更可填补社会教育的诸多缺陷,是愈来愈显示出其力量来的。
第三,主日学与社会道德的影响,在中国大陆,通常信神是让人轻看的。让孩子们走进教堂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事实如何呢?孩子们进教堂是有利于道德还是有害于他们呢?
主日学与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形态中,左右人类的生活。道德也就使人区别于动物,但人的道德本质是对神圣洁的一种内在反应,即德性的反应。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就应有理性的认知与法性的尺度及德性的准则(《圣经》以弗所书4章24节)。
可惜,人类偏离他应有的位置和职份,堕落于罪恶之中的时候,人类也就失去了正确的德性准则或他的德性不再依照真理的标准,使制约个人与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道德虽然依旧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 却随着环境习俗、生活习惯、国家条令及家族家庭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尺度,有人谓之其善,有人则谓之大恶。
因此,道德教育就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方方面面,而且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标准又将依照什么为标准也成了道德教育中最值得商榷的论题。家庭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及社会的群体又以不同的甚至相抵触的道德标准,教育着一批又一批的“下一代”,使这本来为未来希望之星的“下一代”成为那些所谓“前辈”的牺牲品。这实在令人惋惜。
可喜的是主日学提供了正确的道德教育,因为主日学教育是以圣经的道德观来教导学生,使学生有正解的真理认识及以神的公义圣洁去行事为人的道德标准,这样对社会是一种稳定的因素,对家庭是一种和睦的动力,也省去了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难的苦恼;而且主日学的道德教育是以神观为基础,即人内心的宗教观反应为基础,使道德的约束力远远比以社会为基础的道德约束力强。
社会性的道德是以人们在社会舆论为准则的行为规范,即以社会舆论作为准则来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会被认为是高尚的、是有道德的,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赞扬,自己也会心安理得;反之,则被认为卑劣的、不道德的,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与批评,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但如果一个人回避或抗拒了社会的舆论,那他就行出一些为社会舆论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而心安理得,这就成了社会性道德的致命弱点。但宗教性的道德使他无法去回避或抗拒那位神,那深植于他内心深处的宗教观,这是宗教性的道德教育远胜于社会性道德教育之处。
主日学的道德教育是属于宗教性的道德教育,在接受主日学的道德教育后,他必会从内心里遵从内在良知里的道德观,流露出内在的道德情操。所以主日学的道德教育能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及儿童与青少年建立纯正的道德品质,净化人类的社会。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有着深远而又特殊的意义。
主日学的重要意义
历史也证明,从伊甸园中神对亚当的教导到新约中关于年轻人的培养,无不包含着一份真挚的“神爱”在里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实在离不开圣经的教育,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成千上万的家庭礼拜日送孩子去教会主日学,不管这些孩子是不是成为基督徒,至少他们受到了主日学的教导和约束,孩子们在主日学不但学习彼此相爱,也学习到了一些创造的技能。
Craig Kielburger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来自圣经,奉献,付出,爱,关怀,追求高尚的人生。主日学教育里面,教的和学的都是为了荣耀神,为神国培养人才,也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但愿中国能早日看见孩子们真正的需要和国家的前途方向,重视教会主日学教育的建设。
张文文
出生于苦难的六十年代,成长的岁月血泪斑斑,饱尝艰辛。蒙神呼召成为牧师,2000年与一位美国宣教士成婚。34岁初入大学,最终获得大学学历,圣经文学硕士和教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展望大学院长助理,北美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张文文是中美两国历史以来唯一进入美国好莱坞基督教电影节的华人记者,也是第一个走访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家乡的华人,也是极少数被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报道的华人基督徒。出版书籍《祝福母亲》,审订外文书籍《THE LOVE DEAR》(中文名《炼爱》),心灵辅导书籍《从剩女到蜜女》正在出版中。
张文文荣获美国时代专集文学网站时代优秀随笔奖,世界华人周刊全球华人故事征文荣誉成就奖,中国恩典在线网站宣教征文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