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要策略,也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式学习”。 那么,如何使探究式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1.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示“七星公园”门票价目表:成人票:10元,儿童票:半价,爸爸妈妈一同去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再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2通过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讨论套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问题情境,趋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现实情境中,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投圈目标的距离相等就行,自然抽象出圆的形状,初步形成圆的概念。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从而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我从甩动小球的动态演示中生成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自然而然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获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充分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有效互动。“圆纸片上找不到圆心怎么办?”这个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又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很快找到圆心。“说说你是怎么画出这条半径的?”学生在正确或错误的表述、辨析中,对半径的概念由模糊变清晰,概括定义水到渠成。对于“直径概念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运用联想、类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
2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2.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为例,学生对于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的知识很模糊,通过小组的交流探讨,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2.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学中发现,学习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次次都会获成功。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在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我们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
总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主要策略,也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探究式学习”。 那么,如何使探究式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1.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示“七星公园”门票价目表:成人票:10元,儿童票:半价,爸爸妈妈一同去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再如教学“统计”知识时,可让学生绘制奥运会中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的统计表等。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2通过数学游戏,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讨论套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问题情境,趋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迅速投入现实情境中,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角度,发现只要每人到投圈目标的距离相等就行,自然抽象出圆的形状,初步形成圆的概念。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从而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我从甩动小球的动态演示中生成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自然而然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获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充分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有效互动。“圆纸片上找不到圆心怎么办?”这个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又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可以用对折的方法很快找到圆心。“说说你是怎么画出这条半径的?”学生在正确或错误的表述、辨析中,对半径的概念由模糊变清晰,概括定义水到渠成。对于“直径概念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更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运用联想、类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
2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2.1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
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2.2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为例,学生对于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的知识很模糊,通过小组的交流探讨,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逐渐养成具合作意识、又具有竞争意识的团队精神。
2.3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
发挥评价作用,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的评价,更要注重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学中发现,学习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次次都会获成功。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在学生解题的错误中往往有正确的成份,我们应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都应认真对待,积极引导。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
总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