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天要发言的题目是“怎样抑制通货膨胀并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经历过通货膨胀,但那时的通货膨胀都是需求拉动性的,主要是由于投资过高,信贷膨胀造成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带动价格全面上涨,于是就采取宏观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然而,这次通货膨胀就不一样了。这次通货膨胀是综合性的,从需求拉动部分讲,这次通货膨胀之前我们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应付国内的一些失业问题采取了刺激计划,仅中央有四万亿元投资下去,此外还有地方配套的大量投资,因此信贷随之扩大了,产生了需求拉动这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方面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这对中国完全是新的。在世界上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才出来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发生滞胀,大家感到奇怪,理论上讲经济停滞就不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不应有经济停滞,经济停滞要刺激需求,通货膨胀要压缩需求。美国经济学家就研究,滞胀是成本推进型的。这里面有两个势力很大的集团,一个是工会,一个是垄断企业。工会坚持工资刚性,工资只升不降。而垄断集团有价格刚性,因为他们可以操纵价格,只能升,不能降。这两个集团较劲,西方经济学用了一个词“青蛙跳”来形容,工资与价格连续上涨,这是属于成本推进型的。这时的宏观调控政策,松也不行,紧也不行,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供给学派,要增加供给。怎么增加供给呢?减税。当下的中国就是这样,尽管中国成本推进的原因比美国复杂的多。
第三个因素是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基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有的。二战之前主要是商品经济影响,二战后除了商品渠道国际传递以外,又增加了一个渠道:资本流动渠道。资本向什么地方流动呢?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率差别,根据利差,向利率高的方向流动;另一个是利润率的差别,各国发展的远景不一样,向利润率高的地方流动。
目前,中国需求拉动、国际输入、成本推进三种通货膨胀因素都存在。此外还有石油涨价和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石油持续涨价,肯定对中国经济有影响,粮价更是如此。对中国目前而言,要破解这个难题,应主要从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入手。中国的成本推进实际上是四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个因素是原材料短缺引起的价格上涨。原材料和燃料如果供给不足,必然引起价格上涨。煤的价格为什么上涨?由供给不足引起的。而煤是一级企业生产的成本。
第二个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各种原因,气候不好,减产是一个原因。生产者跟消费者之间距离太长,存在很多中间环节,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还有人为炒作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用工成本,用工成本上升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的农民跟过去的农民不一样了,八十年代出来的农民工,只要城里工资比农村收入多,就要进城,进城以后赚了钱盖房子,讨老婆,生儿育女。现在是80后、90后的民工出来了,他们跟上一代是不一样的,他不仅在乎收入差别多少,更懂得收入跟成本对比。我花了多大成本出来,旅费、两地分居、孩子的教育。考虑到这些问题他们愿意就近就业或就近创业。什么叫就近创业?因为林地包产到户,七十年不变,林地可以抵押,林木可以抵押,可以发展林业,种蘑菇,种中药材,他们上山创业去了。这样的话,城市农民工供给不足,用工成本自然就上升了。所以中国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有的经济学家说,这就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了。有的经济学家就预言,十年之后,中国将招不到蓝领工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四个因素是房价、地价上涨,房价地价上涨跟需求拉动有关,需求拉动造成影响后,就产生成本推进因素。城市周围土地没有种菜的了,每天菜从哪儿来?少部分是从河北来,大部分是从山东来,远的从海南来。菜价怎么办?北京,我读大学时,那时刚解放,没几栋房子,那时候什么情况?全是菜地,现在你去看,还有菜地吗?四环以内没有了,五环以内很少了。所以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摆在我们面前,怎么抑制通货膨胀?怎么兼顾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紧缩政策只对需求拉动型有用,对成本推进是没用的,即便如此,还要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到稳健的货币政策。
前一段为了拉动投资刺激经济,货币流通量很大,至今影响还未完全消失。因此央行一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让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这样的话利率提高了,贷款利率相应提高也有抑制流动性作用。采取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以促使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仅有这个是不够的,还有采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对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投资结构化。货币政策是总量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基本利率一提高,全国一样,总量调控的缺点在哪?微观千变万化,统一的政策一刀切,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影响就不一样。所以应探索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利率问题,行业不同,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种利率,对于平衡的产业一种利率,对产能不足的短板行业又是一种利率,这个当前可以做到的,并且是有效的。
农产品价格一定要重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地价上涨,农产品价格不上涨是不可能的。但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合理因素,也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国家只能够控制几种大的农产品,其他农产品是难以控制的。这个要学国外,西方发达国家有两种储备,一个是国家储备,一个是商业储备。法国大型超市都规定商业储备,每种产品,超市得准备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供应量。中国只有政府储备,什么都要政府储备。但政府储备品种有限,不像大超市,这样就难以稳定通货膨胀。自然科学跟经济学是不一样的,刮风下雨由不得人,农业产业很难规避自然灾害的影响。此外,社会舆论很重要。传言大米要涨价了,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每家都买一袋大米,大米价格马上就上去。商业储备再加上舆论方面配合,让通货膨胀预期逐渐稳定下来。
对于用工成本要正确看待。用工成本上升有合理的部分,合理部分是在哪里呢?多年来物价上涨,到广东打工的工资没调。我在广东调查时,农民工反映,十年前我来最低工资990块钱,现在还990块钱。物价涨这么多后,提到1200元、1500元,后来提到2000元。中国在劳动力方面一定要采取另外的政策,即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的熟练工人是不足的,甚至严重短缺。广东职业技术高等学校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实现就业,而且工资比较高。机械化是个趋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越来越少,所以让更多的民工拥有技术很重要,职业技术教育是重要的。
去年我到日本,大使馆参赞陪我在日本考察,他说二十年来,东京的城市建设规模没有变化,北京则完全不一样,北京这二十年到处都是工地。但是日本的家庭内部都变了,厨房设备、卫生设备全是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所以说我们也应该注意这方面。每个家庭智能化后,未来家庭服务员的紧张可能缓解。
房地产价格需要长远考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又要抑制通货膨胀。要大力增加土地的供应,什么土地?廉租房的土地供应。廉租房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住房要求就缓解了一大部分,能租的租,能买的买。
我们的未来经济增长靠什么保证?靠两个。第一个保证是自主创新。经济增长主要靠企业的竞争力,低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低成本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那靠什么竞争?靠的就是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这方面国家一定要出台政策,来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发展,让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更好的在自主创新方面合作,让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入民营企业。
第二个保证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主要是两个办法。第一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即社会保障问题。1929年大萧条时期,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大量增加。当时的经济学家主流派是新古典学派。当时两个经济学家,一个叫罗宾斯,一个叫坎南。他们提出这样的对策,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失业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以瑞典尼尔达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应该建廉租房,建立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制度,这样的话既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事业就业,更重要的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到了1936年,凯恩斯经济学提出,解决就业问题,应增加财政支出,举办公共工程。于是凯恩斯经济学取代了新古典派,当了主流派,之后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经济学家开会讨论,当年瑞典学派跟新古典学派争究竟哪个是对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新古典派是错的,它误把一个企业内部解决失业的问题应用到全社会了。一个企业内部为了保证我的工人不失业,企业不裁员,一个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是可行的。但这不解决社会问题,因为购买力没增加。因此瑞典学派是对的。二战后,西欧国家一方面采取了凯恩斯宏观政策,另一方面吸收瑞典学家观点。中国同样要解决这个问题,老百姓有钱不敢花,担心将来老了怎么办?失业了怎么办?我孩子要读大学怎么办?还要考虑到我没房子住,我得买房子,这钱都不敢花。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进而扩大内需。扩大内需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给农民发产权证,住房得有产权证,可是他们没有。我们到农村去调查,农民意见挺大,说城市里土地国有制,房子有房产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房子没房产证,自己盖的房子没房产证,没有产权证就不能抵押,不能转让,连出租都难。我们问为什么出租不行?农民说,租房人不给房租你怎么办?将来他不搬走怎么办?要有房产证保障合法权益。2010年6月5号的《上海文汇报》登了一件事情,农民搬进新村以后,每户人家三套住房,一套110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一套60平方米,规定了每家住两套,出租一套,而且规定三年以后,房子可以自由买卖。我们带了经济调查组到山东威海考察,威海有几个行政村合并后建社区,叫小城故事社区。农民住了社区后,每家两套住房,每套90到100平之间,住一套、租一套,农民高兴得不得了。我去山西,告诉他山东的做法他们就笑了,说我们这里也有,只是我们没有登报。河南说我们也有,各地都有。扩大内需有什么好处呢?扩大内需以后,我们就不再走以投资依赖为主的路线,也不再那么依赖出口。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促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以上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另一个因素方面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这对中国完全是新的。在世界上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才出来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发生滞胀,大家感到奇怪,理论上讲经济停滞就不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不应有经济停滞,经济停滞要刺激需求,通货膨胀要压缩需求。美国经济学家就研究,滞胀是成本推进型的。这里面有两个势力很大的集团,一个是工会,一个是垄断企业。工会坚持工资刚性,工资只升不降。而垄断集团有价格刚性,因为他们可以操纵价格,只能升,不能降。这两个集团较劲,西方经济学用了一个词“青蛙跳”来形容,工资与价格连续上涨,这是属于成本推进型的。这时的宏观调控政策,松也不行,紧也不行,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供给学派,要增加供给。怎么增加供给呢?减税。当下的中国就是这样,尽管中国成本推进的原因比美国复杂的多。
第三个因素是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基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有的。二战之前主要是商品经济影响,二战后除了商品渠道国际传递以外,又增加了一个渠道:资本流动渠道。资本向什么地方流动呢?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率差别,根据利差,向利率高的方向流动;另一个是利润率的差别,各国发展的远景不一样,向利润率高的地方流动。
目前,中国需求拉动、国际输入、成本推进三种通货膨胀因素都存在。此外还有石油涨价和国际粮价上涨的影响,石油持续涨价,肯定对中国经济有影响,粮价更是如此。对中国目前而言,要破解这个难题,应主要从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入手。中国的成本推进实际上是四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个因素是原材料短缺引起的价格上涨。原材料和燃料如果供给不足,必然引起价格上涨。煤的价格为什么上涨?由供给不足引起的。而煤是一级企业生产的成本。
第二个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各种原因,气候不好,减产是一个原因。生产者跟消费者之间距离太长,存在很多中间环节,成本自然就上去了。还有人为炒作因素。
第三个因素是用工成本,用工成本上升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现在的农民跟过去的农民不一样了,八十年代出来的农民工,只要城里工资比农村收入多,就要进城,进城以后赚了钱盖房子,讨老婆,生儿育女。现在是80后、90后的民工出来了,他们跟上一代是不一样的,他不仅在乎收入差别多少,更懂得收入跟成本对比。我花了多大成本出来,旅费、两地分居、孩子的教育。考虑到这些问题他们愿意就近就业或就近创业。什么叫就近创业?因为林地包产到户,七十年不变,林地可以抵押,林木可以抵押,可以发展林业,种蘑菇,种中药材,他们上山创业去了。这样的话,城市农民工供给不足,用工成本自然就上升了。所以中国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阶段,有的经济学家说,这就意味着人口红利时代结束了。有的经济学家就预言,十年之后,中国将招不到蓝领工人。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第四个因素是房价、地价上涨,房价地价上涨跟需求拉动有关,需求拉动造成影响后,就产生成本推进因素。城市周围土地没有种菜的了,每天菜从哪儿来?少部分是从河北来,大部分是从山东来,远的从海南来。菜价怎么办?北京,我读大学时,那时刚解放,没几栋房子,那时候什么情况?全是菜地,现在你去看,还有菜地吗?四环以内没有了,五环以内很少了。所以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摆在我们面前,怎么抑制通货膨胀?怎么兼顾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紧缩政策只对需求拉动型有用,对成本推进是没用的,即便如此,还要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到稳健的货币政策。
前一段为了拉动投资刺激经济,货币流通量很大,至今影响还未完全消失。因此央行一再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让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这样的话利率提高了,贷款利率相应提高也有抑制流动性作用。采取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以促使货币流通量回归到正常水平,仅有这个是不够的,还有采取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对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投资结构化。货币政策是总量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基本利率一提高,全国一样,总量调控的缺点在哪?微观千变万化,统一的政策一刀切,对东部、中部、西部的影响就不一样。所以应探索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利率问题,行业不同,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一种利率,对于平衡的产业一种利率,对产能不足的短板行业又是一种利率,这个当前可以做到的,并且是有效的。
农产品价格一定要重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地价上涨,农产品价格不上涨是不可能的。但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合理因素,也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国家只能够控制几种大的农产品,其他农产品是难以控制的。这个要学国外,西方发达国家有两种储备,一个是国家储备,一个是商业储备。法国大型超市都规定商业储备,每种产品,超市得准备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的供应量。中国只有政府储备,什么都要政府储备。但政府储备品种有限,不像大超市,这样就难以稳定通货膨胀。自然科学跟经济学是不一样的,刮风下雨由不得人,农业产业很难规避自然灾害的影响。此外,社会舆论很重要。传言大米要涨价了,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每家都买一袋大米,大米价格马上就上去。商业储备再加上舆论方面配合,让通货膨胀预期逐渐稳定下来。
对于用工成本要正确看待。用工成本上升有合理的部分,合理部分是在哪里呢?多年来物价上涨,到广东打工的工资没调。我在广东调查时,农民工反映,十年前我来最低工资990块钱,现在还990块钱。物价涨这么多后,提到1200元、1500元,后来提到2000元。中国在劳动力方面一定要采取另外的政策,即职业技术教育。中国的熟练工人是不足的,甚至严重短缺。广东职业技术高等学校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实现就业,而且工资比较高。机械化是个趋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越来越少,所以让更多的民工拥有技术很重要,职业技术教育是重要的。
去年我到日本,大使馆参赞陪我在日本考察,他说二十年来,东京的城市建设规模没有变化,北京则完全不一样,北京这二十年到处都是工地。但是日本的家庭内部都变了,厨房设备、卫生设备全是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所以说我们也应该注意这方面。每个家庭智能化后,未来家庭服务员的紧张可能缓解。
房地产价格需要长远考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又要抑制通货膨胀。要大力增加土地的供应,什么土地?廉租房的土地供应。廉租房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住房要求就缓解了一大部分,能租的租,能买的买。
我们的未来经济增长靠什么保证?靠两个。第一个保证是自主创新。经济增长主要靠企业的竞争力,低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复返,低成本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那靠什么竞争?靠的就是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这方面国家一定要出台政策,来鼓励民营经济大力发展,让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更好的在自主创新方面合作,让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入民营企业。
第二个保证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主要是两个办法。第一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即社会保障问题。1929年大萧条时期,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大量增加。当时的经济学家主流派是新古典学派。当时两个经济学家,一个叫罗宾斯,一个叫坎南。他们提出这样的对策,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失业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以瑞典尼尔达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应该建廉租房,建立医疗保险和失业救济制度,这样的话既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事业就业,更重要的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到了1936年,凯恩斯经济学提出,解决就业问题,应增加财政支出,举办公共工程。于是凯恩斯经济学取代了新古典派,当了主流派,之后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经济学家开会讨论,当年瑞典学派跟新古典学派争究竟哪个是对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新古典派是错的,它误把一个企业内部解决失业的问题应用到全社会了。一个企业内部为了保证我的工人不失业,企业不裁员,一个工作两个人做,一个人的工资两个人分,是可行的。但这不解决社会问题,因为购买力没增加。因此瑞典学派是对的。二战后,西欧国家一方面采取了凯恩斯宏观政策,另一方面吸收瑞典学家观点。中国同样要解决这个问题,老百姓有钱不敢花,担心将来老了怎么办?失业了怎么办?我孩子要读大学怎么办?还要考虑到我没房子住,我得买房子,这钱都不敢花。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进而扩大内需。扩大内需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给农民发产权证,住房得有产权证,可是他们没有。我们到农村去调查,农民意见挺大,说城市里土地国有制,房子有房产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房子没房产证,自己盖的房子没房产证,没有产权证就不能抵押,不能转让,连出租都难。我们问为什么出租不行?农民说,租房人不给房租你怎么办?将来他不搬走怎么办?要有房产证保障合法权益。2010年6月5号的《上海文汇报》登了一件事情,农民搬进新村以后,每户人家三套住房,一套110平方米、一套80平方米、一套60平方米,规定了每家住两套,出租一套,而且规定三年以后,房子可以自由买卖。我们带了经济调查组到山东威海考察,威海有几个行政村合并后建社区,叫小城故事社区。农民住了社区后,每家两套住房,每套90到100平之间,住一套、租一套,农民高兴得不得了。我去山西,告诉他山东的做法他们就笑了,说我们这里也有,只是我们没有登报。河南说我们也有,各地都有。扩大内需有什么好处呢?扩大内需以后,我们就不再走以投资依赖为主的路线,也不再那么依赖出口。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促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以上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