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坟是有力量的
像老王这样有公职的人以及村干部,都被要求带头平坟。很长一段时间,老王出门都“不想”抬头走路。曾有老人当面责问他:“你这个不孝子!我死了埋哪儿?”
这是一片呈扇形分布的墓地:最顶端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墓,埋葬着王氏家族的先祖王文周;10多天前,这里只有王文周墓孤零零一个坟包。去年,陶母营村所在的周口市展开“平坟复耕”工作,至少200万座坟包被平掉。王家祖坟未能幸免,除王文周的墓地外,其子孙的166座坟包,全部被王家人夷为平地。
农历腊月二十九下午,王家人自发将自己平掉的166座坟包重新圆起来,以迎接当地的“请神”“送神”仪式。
“我们也知道圆坟不符合政策,可祭奠祖先总得有个地儿吧!不圆坟,我们到哪祭奠?
带头平坟,自发圆坟
农历正月十五下午5点多,太阳已西斜。为了参加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仪式,60岁的老王特意换了件黑色外套,刷掉皮鞋上的泥点,还用清水洗了把手。他将黄纸、冥币、蜡烛和鞭炮拿到手中,出门上坟。冥币是面额“一亿”元一张的大票子,有一厘米厚。鞭炮是1000响的。
王文周的墓靠近公路。
这是一个圆锥状的大坟包,表面覆有落叶、枯草。墓前立有一块青石墓碑。老王在墓碑前蹲下,就着点燃的蜡烛烧着一沓黄纸。火焰冒起后,他把黄纸放在坟前,随手捡起一根树枝扒拉着,不时将一些冥币放到火中。袅袅青烟中,老王双膝下跪,双手伏地,磕了3个头。
一旁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急不可待地拿起鞭炮燃放。他们互相打闹着,等待着下一个祭拜的人到来。
按照当地传统,农历新年前一天的下午,各家要“请神”,意指将自己先人的魂灵请回家中;等到农历正月十五再将先人魂灵送回墓地,也就是“送神”。自1644年,王文周举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此后,这个家族一直遵循这个传统。目前,王家人已经发展成100余户、400余人的大家族。
王家的墓地也很讲究。据在世的老人讲,从家谱上看,先祖在世时,为后人安排好墓地。凡是王家的男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墓地里有固定位置。
老王父母的坟包就在扇形的底部,和周围其他坟包一样,都是新的。他跪在父母墓前,点燃红蜡烛,又做了一遍刚才的仪式。
“爹、娘,孩儿对不住你们。”他嘴里念念有词。
父母的坟包,是老王亲手平的,也是他亲手圆起来的。在周口市的“平坟复耕”工作中,像老王这样有公职的人以及村干部,都被要求带头平坟。很长一段时间,老王出门都“不想”抬头走路。曾有老人当面责问他:“你这个不孝子!我死了埋哪儿?”
直到临近春节,在外工作的王家人纷纷回到家乡。“国家说不让平坟了。”有人带回这样懒肖息。老王的女儿也告诉他:“报纸上说,从今年1月1日起,不能强制平坟。”
很快,老王就把证实过的消息告诉族人。这一大家子人开始议论,表示要在“请神”的时候,将先人的坟墓阪复。
农历腊月二十九下午,王家人拿起铁锹,到王家祖坟圆坟。据王家人回忆,当时不仅年轻人出动,部分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也在家人的搀扶下,到现场鼓劲儿。就连个还没铁锹高的孩子,也拿着小铲往坟头添土。他们添的土,就是当初平掉的。
两个小时后,王家祖坟中166座圆锥形的坟包重新隆起,就像新起的坟一样。
不止王家在圆坟,王家祖坟附近的坟头,周口市下辖的沈丘、商水、扶沟、西华等县,一夜之间,至少半数平掉的坟头被圆起。
祖坟的力量
农历正月十五下午,王家祖坟同样来了不少人。不到半个小时,这片占地大约两亩的墓地就聚集了100余人。其中有几个女人和小孩。按照传统,在“请神”“送神”的仪式中,男人才是主力。
男人们烧完纸后,三五扎堆,聊天说笑。老王拿出随身携带的“帝豪”香烟,有人和他打招呼,他就给对方递一根烟。
“看看我们王家多兴旺。”老王笑着说。
当地风俗中,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前一天及正月十五,都是祭拜先祖的时刻,也是王家人团聚的时刻。
尤其是清明节,“比春节都热闹”。这一天,王家的男人,几乎都要从各地赶回老家;嫁出去的女人,也大都会回到村中上坟。男人们在坟头互通有无,女人们多坐在坟头哭一阵,和亲人说些家长里短。
这场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家庭聚会。在外边成功的王家人,几乎每次祭祖走后,都能带几个族人出去“闯世界”。
“我经常对儿子说,你看看别人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回来的时候开着小汽车。你好好学习,也能走出去,光宗耀祖。”一个中年汉子说,“人都有一个攀比心理。清明节那天,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育。”
老王分析道,祖坟就像个标志,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家与家比较、孩子和孩子比较,结果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据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共出了近40名大学生。这个数字,相当于王家周边3个自然村的大学生人数的总和。而那3个自然村的总人数,是王家人数的3倍之多。
“要是没有祖坟,这个家族不会这么有力量。”老王很是骄傲。
一些王家人,还看到了祖坟一种“超验”的力量。据老人回忆,在民国时期当地发大水,整个村子被淹,王家祖坟毫发无损。从此以后,祖坟对于王家人有了“灵验”。即使在平时,王家祖坟上偶尔也会有族人前去祭拜许愿。遇到儿子考大学、老人身体不好等事,都会打发家人到先祖的墓前祭拜。
老人们则希望“落叶归根”。兵荒马乱的年代,王家有人到外地逃荒,最后客死他乡。族人四处打听。当得知某人尸骨的下落时,就委派他的直系亲属接遗骨回家。目前,这片坟墓中,只有两人下落不明。他们的墓地位置就一直空着。
老王一再说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但他也频频出入祖坟。哪座坟稍有点塌了,他就填点土;哪棵树的枝丫长得碍事,他就会剪掉;阴街上的杂草多了,他就会除掉。
“祖坟是王家的象征,每个王家人的根都在这里。我有义务看好它。”老王说。“祖先得有个安息的地方”
王家祖坟一些坟包前的红烛一直点着。虽然是墓地,可孩子们一点不在意。他们嬉戏着,偶尔捡到一两个未爆的爆竹,就趁大人不注意,点燃扔在大人脚下,吓得大人跳起来。
有人提议,共同给祖先磕头。于是,几十人就站在王文周墓前,摘掉帽子,为先祖磕了4个头。
过完这个节日,很多在外工作的王家人就要启程,奔赴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虽然王家祖坟圆起来了,但是邻近县再次“平坟”的消息,又让他们不安。
“要是祖坟保不住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会不会淡化?”王家一名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说,“长此以往,王家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局面也许就不存在了。”
“祖坟关系到家族的发展,王家人都不能袖手旁观。”一个在外地工作的王家人插话说。其实王家人早有行动。去年老王等人平祖坟的时候,他们刻意将先祖的墓碑挖出来,重新竖起。说这是文物,几经交涉,保住了王文周的墓。
那是一块立于清道光18年(1838年)的墓碑,“文革”时为避免破坏,王家人将其埋在地下。平坟后不久,老王等几个村里的“元老”就商量,每一家至少出100元钱,重写家谱,并在先祖的坟前立两块新碑。这两块墓碑,将刻上王家所有男人的名字。目前,王家人已经筹集近两万元钱。
周口的“平坟复耕”工作开始后,至少在陶母营村,目前还没有建公墓。“我们不反对平坟,得给祖先一个安息的地方吧!”老王说。
王家人就想到建祠堂,把先祖的牌位请到祠堂供奉。这样,即使坟不在了,先祖有个落脚的地方。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干部,但至今还没有答复。
像老王这样有公职的人以及村干部,都被要求带头平坟。很长一段时间,老王出门都“不想”抬头走路。曾有老人当面责问他:“你这个不孝子!我死了埋哪儿?”
这是一片呈扇形分布的墓地:最顶端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墓,埋葬着王氏家族的先祖王文周;10多天前,这里只有王文周墓孤零零一个坟包。去年,陶母营村所在的周口市展开“平坟复耕”工作,至少200万座坟包被平掉。王家祖坟未能幸免,除王文周的墓地外,其子孙的166座坟包,全部被王家人夷为平地。
农历腊月二十九下午,王家人自发将自己平掉的166座坟包重新圆起来,以迎接当地的“请神”“送神”仪式。
“我们也知道圆坟不符合政策,可祭奠祖先总得有个地儿吧!不圆坟,我们到哪祭奠?
带头平坟,自发圆坟
农历正月十五下午5点多,太阳已西斜。为了参加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仪式,60岁的老王特意换了件黑色外套,刷掉皮鞋上的泥点,还用清水洗了把手。他将黄纸、冥币、蜡烛和鞭炮拿到手中,出门上坟。冥币是面额“一亿”元一张的大票子,有一厘米厚。鞭炮是1000响的。
王文周的墓靠近公路。
这是一个圆锥状的大坟包,表面覆有落叶、枯草。墓前立有一块青石墓碑。老王在墓碑前蹲下,就着点燃的蜡烛烧着一沓黄纸。火焰冒起后,他把黄纸放在坟前,随手捡起一根树枝扒拉着,不时将一些冥币放到火中。袅袅青烟中,老王双膝下跪,双手伏地,磕了3个头。
一旁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急不可待地拿起鞭炮燃放。他们互相打闹着,等待着下一个祭拜的人到来。
按照当地传统,农历新年前一天的下午,各家要“请神”,意指将自己先人的魂灵请回家中;等到农历正月十五再将先人魂灵送回墓地,也就是“送神”。自1644年,王文周举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至此后,这个家族一直遵循这个传统。目前,王家人已经发展成100余户、400余人的大家族。
王家的墓地也很讲究。据在世的老人讲,从家谱上看,先祖在世时,为后人安排好墓地。凡是王家的男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墓地里有固定位置。
老王父母的坟包就在扇形的底部,和周围其他坟包一样,都是新的。他跪在父母墓前,点燃红蜡烛,又做了一遍刚才的仪式。
“爹、娘,孩儿对不住你们。”他嘴里念念有词。
父母的坟包,是老王亲手平的,也是他亲手圆起来的。在周口市的“平坟复耕”工作中,像老王这样有公职的人以及村干部,都被要求带头平坟。很长一段时间,老王出门都“不想”抬头走路。曾有老人当面责问他:“你这个不孝子!我死了埋哪儿?”
直到临近春节,在外工作的王家人纷纷回到家乡。“国家说不让平坟了。”有人带回这样懒肖息。老王的女儿也告诉他:“报纸上说,从今年1月1日起,不能强制平坟。”
很快,老王就把证实过的消息告诉族人。这一大家子人开始议论,表示要在“请神”的时候,将先人的坟墓阪复。
农历腊月二十九下午,王家人拿起铁锹,到王家祖坟圆坟。据王家人回忆,当时不仅年轻人出动,部分腿脚不灵便的老人,也在家人的搀扶下,到现场鼓劲儿。就连个还没铁锹高的孩子,也拿着小铲往坟头添土。他们添的土,就是当初平掉的。
两个小时后,王家祖坟中166座圆锥形的坟包重新隆起,就像新起的坟一样。
不止王家在圆坟,王家祖坟附近的坟头,周口市下辖的沈丘、商水、扶沟、西华等县,一夜之间,至少半数平掉的坟头被圆起。
祖坟的力量
农历正月十五下午,王家祖坟同样来了不少人。不到半个小时,这片占地大约两亩的墓地就聚集了100余人。其中有几个女人和小孩。按照传统,在“请神”“送神”的仪式中,男人才是主力。
男人们烧完纸后,三五扎堆,聊天说笑。老王拿出随身携带的“帝豪”香烟,有人和他打招呼,他就给对方递一根烟。
“看看我们王家多兴旺。”老王笑着说。
当地风俗中,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前一天及正月十五,都是祭拜先祖的时刻,也是王家人团聚的时刻。
尤其是清明节,“比春节都热闹”。这一天,王家的男人,几乎都要从各地赶回老家;嫁出去的女人,也大都会回到村中上坟。男人们在坟头互通有无,女人们多坐在坟头哭一阵,和亲人说些家长里短。
这场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家庭聚会。在外边成功的王家人,几乎每次祭祖走后,都能带几个族人出去“闯世界”。
“我经常对儿子说,你看看别人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回来的时候开着小汽车。你好好学习,也能走出去,光宗耀祖。”一个中年汉子说,“人都有一个攀比心理。清明节那天,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育。”
老王分析道,祖坟就像个标志,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家与家比较、孩子和孩子比较,结果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据统计,自恢复高考以来,村里共出了近40名大学生。这个数字,相当于王家周边3个自然村的大学生人数的总和。而那3个自然村的总人数,是王家人数的3倍之多。
“要是没有祖坟,这个家族不会这么有力量。”老王很是骄傲。
一些王家人,还看到了祖坟一种“超验”的力量。据老人回忆,在民国时期当地发大水,整个村子被淹,王家祖坟毫发无损。从此以后,祖坟对于王家人有了“灵验”。即使在平时,王家祖坟上偶尔也会有族人前去祭拜许愿。遇到儿子考大学、老人身体不好等事,都会打发家人到先祖的墓前祭拜。
老人们则希望“落叶归根”。兵荒马乱的年代,王家有人到外地逃荒,最后客死他乡。族人四处打听。当得知某人尸骨的下落时,就委派他的直系亲属接遗骨回家。目前,这片坟墓中,只有两人下落不明。他们的墓地位置就一直空着。
老王一再说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但他也频频出入祖坟。哪座坟稍有点塌了,他就填点土;哪棵树的枝丫长得碍事,他就会剪掉;阴街上的杂草多了,他就会除掉。
“祖坟是王家的象征,每个王家人的根都在这里。我有义务看好它。”老王说。“祖先得有个安息的地方”
王家祖坟一些坟包前的红烛一直点着。虽然是墓地,可孩子们一点不在意。他们嬉戏着,偶尔捡到一两个未爆的爆竹,就趁大人不注意,点燃扔在大人脚下,吓得大人跳起来。
有人提议,共同给祖先磕头。于是,几十人就站在王文周墓前,摘掉帽子,为先祖磕了4个头。
过完这个节日,很多在外工作的王家人就要启程,奔赴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虽然王家祖坟圆起来了,但是邻近县再次“平坟”的消息,又让他们不安。
“要是祖坟保不住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会不会淡化?”王家一名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说,“长此以往,王家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局面也许就不存在了。”
“祖坟关系到家族的发展,王家人都不能袖手旁观。”一个在外地工作的王家人插话说。其实王家人早有行动。去年老王等人平祖坟的时候,他们刻意将先祖的墓碑挖出来,重新竖起。说这是文物,几经交涉,保住了王文周的墓。
那是一块立于清道光18年(1838年)的墓碑,“文革”时为避免破坏,王家人将其埋在地下。平坟后不久,老王等几个村里的“元老”就商量,每一家至少出100元钱,重写家谱,并在先祖的坟前立两块新碑。这两块墓碑,将刻上王家所有男人的名字。目前,王家人已经筹集近两万元钱。
周口的“平坟复耕”工作开始后,至少在陶母营村,目前还没有建公墓。“我们不反对平坟,得给祖先一个安息的地方吧!”老王说。
王家人就想到建祠堂,把先祖的牌位请到祠堂供奉。这样,即使坟不在了,先祖有个落脚的地方。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干部,但至今还没有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