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道路一侧的好多国槐树上都挂着一个大药袋,原来这些槐树遭到了虫害,正在输液呢。
这些槐树有的枝叶已经干枯,看样子真被虫蛀得不轻了。经过向现场的工作人员请教,我知道了,原来大树输液可不同于我们人类,有很多讲究呢。
首先,我们人输液时一般把针头扎在手背上,而给大树输液就没那么简单了。尽管大树输液器的针头比较粗,可它是塑料制成的,大树的皮质又硬,怎样才能将它插到大树身体里去呢?这得需要电钻来帮忙。随便钻眼可是不行的,得在靠近大树根部的地方,用4mm左右的钻头,向下与水平呈45度角钻孔,平行再隔20cm左右再钻一个。然后,塑料针头就能插进去啦。
还有,我们人输液的时候,输液瓶一般挂在高于输液位的支架上。我在现场看到,大树输液时,药袋的下端要距离钻孔垂直距离大于10m就可以了。
你知道大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液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首先,大树和我们人一样,它也是会得病的,比如营养不良啦,患了虫害啦等等,得了病的大树就会长势不良,轻则枝叶干枯,重则失去生命。这时候就需要给大树对症下药,让大树起死回生,输液就是给大树治病的一种方式。
还有的时候,新移植的大树也是需要输液的,因为大树移植前做了断根处理,移植后,断根不能很好地吸收养分,这时候给它输液,可以维持细胞的活性,促进大树的存活。
我们是《学与玩》杂志的小读者,是北京新街口社区生活馆的同学。我们在观看了今年第7期中推荐的一部反映我们同龄人学习生活的微电影后,觉得拍电影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于是自发组成了一个小摄制组,也准备拍摄一部微电影。
可是拍什么?怎么拍呢?我们向编辑姐姐求助。编辑姐姐推荐我们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去参观学习,那里有很多展品、照片、文字资料等,带着问题去那里找答案吧。
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真的让我们收获不少。我们不仅参观了丰富多彩的馆藏展品,还很幸运地参加了“光影知识乐园”活动。接下来,我们走进了电影的奇妙世界,感受到了它的不凡魅力。
电影中的人文与科技
电影从这里诞生
早在电影放映机发明之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就制造了“西洋镜”。西洋镜从外表看,是个大匣子,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和放大镜,人们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画片上的画。但西洋镜每次只能供一人观看,它可谓是电影放映机的雏形。
后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缝纫机一动一停式的运动,研制了最早的电影放映机。这种放映机将其活动影像借助投影而放大,从而满足多人同时观看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后来,人们称卢米埃尔兄弟为“现代电影之父”。
义勇军进行曲
现在几乎每部电影都有主题曲,你们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它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田汉作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正式定为国歌。馆内展出的蜡像再现了他们当年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情景。看着眼前的一切,耳边回荡着国歌,我们觉得心里非常振奋。
中国电影的数个“第一”
我们四个人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里还看到了几个关于中国电影的第一,现在给大家列举几个。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是1926年拍摄的《大闹画室》;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56年拍摄的故事片《祝福》……中国电影的“第一”实在太多了,请你们也去看一看,找一找吧。
神奇的化装技术
了解了电影背后的故事,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技术来完成拍摄任务。同学们能看出第一张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吗?对,是鲁迅先生。这个角色是由谁来扮演的呢?是濮存昕叔叔。没想到吧,这就是神奇的化装技术达到的效果。下面就向同学们揭秘。
真假难辨的雪景
咦,现在是秋天,怎么能下这么大的雪呢?噢,原来这些雪都是人造雪,不是真正的雪,它是由一种叫做硫酸镁的化学物质组成的。硫酸镁易溶于水,不能食用。用它来制造雪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太神奇啦!
记录精彩瞬间的电影科技
还有更神奇的呢!同学们,你们能看清楚用锤子砸鸡蛋的过程吗?我相信你们肯定在摇头。现在电影的高科技拍摄技术就能帮我们看清这个过程。这个瞬间动作是怎么拍摄下来的呢?原来是采用高速摄影技术,使拍摄频率达到每秒2000幅,将物体运动速度减慢约80倍。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技术,才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记录下来。
阵容强大的摄制组
导演
导演是一部电影创作和拍摄的总负责人,我要选取外景地,指导演员拿捏表演的动作、腔调、表情,带领全体摄制组成员进行现场拍摄等等。大家亲切地称呼我为“月导”,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摄影师
摄影可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儿”,要把握影片视觉效果的基调和画面的色彩,确定摄影机的位置、角度、运动和构图方式,熟练操作相关机器设备。我平时就对各类电子数码设备非常感兴趣,这项工作非我莫属。
场记
我是导演的重要助手之一,负责在拍摄现场填写场记单,为演员提示台词,记录演员的台词变化,为各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拍摄记录资料。
化妆师
看到我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你就该知道我在摄制组里做什么工作了吧。对啦,我就是能让演员“变脸”的神奇的化妆师。
剧本诞生啦
演什么呢?我们冥思苦想,提出了好几个方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后来,编辑姐姐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帮我们将《学与玩》杂志今年第7期刊登的有趣的故事《“尾巴”窘事》改编成了幽默、诙谐的剧本。
筹备工作紧张进行中
选角
熟悉了剧本之后,我们分头去找适合其中人物形象的演员。没多久,就发动了好几个小伙伴友情出演。我们的化妆师还客串了其中一个角色呢。
考察场地
由于故事情节涉及到多个场地,一一寻找太耗费时间,我们决定只选定一个地点,将其布置成不同的分镜头场景。
准备物料
大人们拍电影用的是专业的摄影机,我们向编辑姐姐借来一台微型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也棒棒的。
拍完电影以后,自制的打板器是要珍藏起来作纪念的。
化妆品嘛,当然是偷拿妈妈的,哦,不,不能偷拿,还是先征求妈妈的同意。想不到,妈妈非常支持,还教给我几招快速化妆的小技巧。
迎难而上,各个击破
来到拍摄外景地,这里的入口却被锁上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翻越栏杆跳进去,有的说换个地方。后来我们找到物业公司,说明来意,他们给我们开了门。
拍到最后一个片段时,摄像机的电用完了。怎么办?我们灵机一动,来到外景地附近的一家店铺,请店员阿姨帮忙,在那里充了一会儿电,继续拍摄。
由于演员们是初次上镜,难免出现动作不到位、忘词、笑场等问题,中断了很多次,但我们不灰心,不气馁,坚持到了最后。
这些槐树有的枝叶已经干枯,看样子真被虫蛀得不轻了。经过向现场的工作人员请教,我知道了,原来大树输液可不同于我们人类,有很多讲究呢。
首先,我们人输液时一般把针头扎在手背上,而给大树输液就没那么简单了。尽管大树输液器的针头比较粗,可它是塑料制成的,大树的皮质又硬,怎样才能将它插到大树身体里去呢?这得需要电钻来帮忙。随便钻眼可是不行的,得在靠近大树根部的地方,用4mm左右的钻头,向下与水平呈45度角钻孔,平行再隔20cm左右再钻一个。然后,塑料针头就能插进去啦。
还有,我们人输液的时候,输液瓶一般挂在高于输液位的支架上。我在现场看到,大树输液时,药袋的下端要距离钻孔垂直距离大于10m就可以了。
你知道大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液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首先,大树和我们人一样,它也是会得病的,比如营养不良啦,患了虫害啦等等,得了病的大树就会长势不良,轻则枝叶干枯,重则失去生命。这时候就需要给大树对症下药,让大树起死回生,输液就是给大树治病的一种方式。
还有的时候,新移植的大树也是需要输液的,因为大树移植前做了断根处理,移植后,断根不能很好地吸收养分,这时候给它输液,可以维持细胞的活性,促进大树的存活。
我们是《学与玩》杂志的小读者,是北京新街口社区生活馆的同学。我们在观看了今年第7期中推荐的一部反映我们同龄人学习生活的微电影后,觉得拍电影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于是自发组成了一个小摄制组,也准备拍摄一部微电影。
可是拍什么?怎么拍呢?我们向编辑姐姐求助。编辑姐姐推荐我们到中国电影博物馆去参观学习,那里有很多展品、照片、文字资料等,带着问题去那里找答案吧。
来到中国电影博物馆,真的让我们收获不少。我们不仅参观了丰富多彩的馆藏展品,还很幸运地参加了“光影知识乐园”活动。接下来,我们走进了电影的奇妙世界,感受到了它的不凡魅力。
电影中的人文与科技
电影从这里诞生
早在电影放映机发明之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就制造了“西洋镜”。西洋镜从外表看,是个大匣子,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和放大镜,人们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画片上的画。但西洋镜每次只能供一人观看,它可谓是电影放映机的雏形。
后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缝纫机一动一停式的运动,研制了最早的电影放映机。这种放映机将其活动影像借助投影而放大,从而满足多人同时观看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后来,人们称卢米埃尔兄弟为“现代电影之父”。
义勇军进行曲
现在几乎每部电影都有主题曲,你们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它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田汉作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正式定为国歌。馆内展出的蜡像再现了他们当年在创作这首歌曲时的情景。看着眼前的一切,耳边回荡着国歌,我们觉得心里非常振奋。
中国电影的数个“第一”
我们四个人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里还看到了几个关于中国电影的第一,现在给大家列举几个。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第一部动画电影是1926年拍摄的《大闹画室》;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56年拍摄的故事片《祝福》……中国电影的“第一”实在太多了,请你们也去看一看,找一找吧。
神奇的化装技术
了解了电影背后的故事,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技术来完成拍摄任务。同学们能看出第一张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吗?对,是鲁迅先生。这个角色是由谁来扮演的呢?是濮存昕叔叔。没想到吧,这就是神奇的化装技术达到的效果。下面就向同学们揭秘。
真假难辨的雪景
咦,现在是秋天,怎么能下这么大的雪呢?噢,原来这些雪都是人造雪,不是真正的雪,它是由一种叫做硫酸镁的化学物质组成的。硫酸镁易溶于水,不能食用。用它来制造雪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太神奇啦!
记录精彩瞬间的电影科技
还有更神奇的呢!同学们,你们能看清楚用锤子砸鸡蛋的过程吗?我相信你们肯定在摇头。现在电影的高科技拍摄技术就能帮我们看清这个过程。这个瞬间动作是怎么拍摄下来的呢?原来是采用高速摄影技术,使拍摄频率达到每秒2000幅,将物体运动速度减慢约80倍。正是运用了这样的技术,才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记录下来。
阵容强大的摄制组
导演
导演是一部电影创作和拍摄的总负责人,我要选取外景地,指导演员拿捏表演的动作、腔调、表情,带领全体摄制组成员进行现场拍摄等等。大家亲切地称呼我为“月导”,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摄影师
摄影可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儿”,要把握影片视觉效果的基调和画面的色彩,确定摄影机的位置、角度、运动和构图方式,熟练操作相关机器设备。我平时就对各类电子数码设备非常感兴趣,这项工作非我莫属。
场记
我是导演的重要助手之一,负责在拍摄现场填写场记单,为演员提示台词,记录演员的台词变化,为各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拍摄记录资料。
化妆师
看到我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你就该知道我在摄制组里做什么工作了吧。对啦,我就是能让演员“变脸”的神奇的化妆师。
剧本诞生啦
演什么呢?我们冥思苦想,提出了好几个方案,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后来,编辑姐姐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帮我们将《学与玩》杂志今年第7期刊登的有趣的故事《“尾巴”窘事》改编成了幽默、诙谐的剧本。
筹备工作紧张进行中
选角
熟悉了剧本之后,我们分头去找适合其中人物形象的演员。没多久,就发动了好几个小伙伴友情出演。我们的化妆师还客串了其中一个角色呢。
考察场地
由于故事情节涉及到多个场地,一一寻找太耗费时间,我们决定只选定一个地点,将其布置成不同的分镜头场景。
准备物料
大人们拍电影用的是专业的摄影机,我们向编辑姐姐借来一台微型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也棒棒的。
拍完电影以后,自制的打板器是要珍藏起来作纪念的。
化妆品嘛,当然是偷拿妈妈的,哦,不,不能偷拿,还是先征求妈妈的同意。想不到,妈妈非常支持,还教给我几招快速化妆的小技巧。
迎难而上,各个击破
来到拍摄外景地,这里的入口却被锁上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有的说翻越栏杆跳进去,有的说换个地方。后来我们找到物业公司,说明来意,他们给我们开了门。
拍到最后一个片段时,摄像机的电用完了。怎么办?我们灵机一动,来到外景地附近的一家店铺,请店员阿姨帮忙,在那里充了一会儿电,继续拍摄。
由于演员们是初次上镜,难免出现动作不到位、忘词、笑场等问题,中断了很多次,但我们不灰心,不气馁,坚持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