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给学生一定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自己学习,能自己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亮点。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基础知识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也正是学生积极探究,追求知识的过程,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生疑到释疑,从感知到领悟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去探究的学习过程,去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环顾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这样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我愿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自己预习的能力。一方面是常规预习能力: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生字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各种读书方法读书,会利用、收集资料。另一方面是特殊预习能力:抓出课文的“眼”和“线”。如预习《凡卡》一文,我给出:课文这么长,是以什么为“线”写的呢?(多数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是以凡卡写信为“线”来写的)。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自己提问的能力。(提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问题呈现出来,并且自己解决不了时,往往迫切需要合作伙伴。)一是对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不了解的各种知识质疑,如:词句意思及用法,表达的感情及写法等;二是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
(3)学会正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参与讨论必须具有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会总结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正确选择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怎样记生字、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之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学习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
(5)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指导的。
(1)指导学生学会组织。对小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我总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都是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指导学生学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指导学生学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应是指导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兴趣。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穷人》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会得到极大激发。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是有创新,也有继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然,这些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自主合作学习方法的点滴做法,还不够成熟,有待于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摸索探讨。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环顾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这样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我愿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自己预习的能力。一方面是常规预习能力: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生字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各种读书方法读书,会利用、收集资料。另一方面是特殊预习能力:抓出课文的“眼”和“线”。如预习《凡卡》一文,我给出:课文这么长,是以什么为“线”写的呢?(多数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是以凡卡写信为“线”来写的)。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自己提问的能力。(提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只有问题呈现出来,并且自己解决不了时,往往迫切需要合作伙伴。)一是对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不了解的各种知识质疑,如:词句意思及用法,表达的感情及写法等;二是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
(3)学会正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参与讨论必须具有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4)会总结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正确选择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怎样记生字、怎样背书,怎样概括文章大意,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之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因为学习方法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点。
(5)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指导的。
(1)指导学生学会组织。对小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我总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我都是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
(2)指导学生学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
(3)指导学生学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
(4)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应是指导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兴趣。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穷人》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会得到极大激发。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是有创新,也有继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当然,这些只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自主合作学习方法的点滴做法,还不够成熟,有待于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摸索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