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对新课标理念的落实,实现了由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考查的转变。尤其是2007年福建省漳州市历史学科中考出现了重大变化,对备考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做好备考策略的调整与改变,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考;重组教学;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领悟理念,把握趋势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风向标,不但指导考试也指导平时的复习教学。通过研习《指导意见》以及历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发现,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进一步了贯彻2011版新课标的理念,一来减负,避免机械识记;二来突出历史学科“育人为本”的教学功能。通过考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渗透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使课改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下面以《指导意见》样卷的试题为例,分析“三维目标”是如何在试题中得到体现的。
(样卷)示例:以下名言历来为人民吟诵推崇,其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感情是( )
A.关心百姓的疾苦
B.抒发爱国的情怀
C.注重身后的名节
D.秉持清廉的作风
本题题干中的内容属于材料。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读懂材料,理解材料内涵是解题的关键。排除选项中与题干人物关系不大的选项,回归教材,对试题分析解答的过程考查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而试题中三个人物以民族大義为重,将个人安危荣辱置之度外,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这又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组教学,有效备考
1.以课标为指导,狠抓基础,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曾说过: “如果课程改革连以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考查的目标都达不到的话,那还能指望课程改革在三维目标整体实现上有所突破吗?”事实上,历史本身包含丰富的内涵,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理清教材不同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历史图表的识读、历史材料的理解以及运用启发、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形成。
2.整合考点内容,活化知识,聚焦时政热点与考点的契合点
在复习时,可做到三个结合: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历史的结合、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历史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如复习“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这样各专题之间逻辑联系更完整,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清晰的知识框架。
近几年的中考命题都不回避时政热点,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2017年有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中美关系等热点。复习时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时政背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三、推陈出新,典型指导
根据《指导意见》的样卷显示,2017年中考历史科考试在试题结构上,稳中求变,推陈出新,增加了新题型——材料论述题,把考查学生的能力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来。对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重视史料教学,培养证据意识
材料论述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力要求较高,有效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单靠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猜题押宝取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例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
适当选取典型例题,“窥一斑而知全豹”,教会学生解题。学生通过平时的练习,掌握答题方法,教师加强指导,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与规范性。
下面以一则摘选材料,进行提炼观点的释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201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笔者认为,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技巧可分为:“观点、论述、结论”三段式解答。
第一,提出观点的解题技巧。首先,找出材料的核心关键词。上述材料的关键词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次,辨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对肯定作用、否定作用、辩证作用加以概括。材料中“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呈“肯定”方向的关系。再次,寻找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概括。表现材料观点的原话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最后,初步拟定观点并检验观点是否符合材料。综上,可拟定观点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二,以材料的史实和历史的史实为依据,展开论述。首先,归纳概括材料中的史实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其次,围绕观点,列举课本相关史实,论述过程基本围绕两个要点即史实+影响。
例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进行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2:对外实行开放,设置经济特区,引进资金、技术、经验等,有力地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例3: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等。
最后,作出结论,升华观点。方式一:观点+怎么做。上述实践和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方式二:把观点具体化、深刻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之,2017年的中考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更加凸显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给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要注重方法策略,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重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实现能力的提升,以达到高效复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朱 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 棋,马晓铜.新课程历史怎么教[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关键词:中考;重组教学;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领悟理念,把握趋势
《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风向标,不但指导考试也指导平时的复习教学。通过研习《指导意见》以及历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发现,近年来的中考试题进一步了贯彻2011版新课标的理念,一来减负,避免机械识记;二来突出历史学科“育人为本”的教学功能。通过考试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渗透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使课改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下面以《指导意见》样卷的试题为例,分析“三维目标”是如何在试题中得到体现的。
(样卷)示例:以下名言历来为人民吟诵推崇,其反映出的共同思想感情是( )
A.关心百姓的疾苦
B.抒发爱国的情怀
C.注重身后的名节
D.秉持清廉的作风
本题题干中的内容属于材料。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读懂材料,理解材料内涵是解题的关键。排除选项中与题干人物关系不大的选项,回归教材,对试题分析解答的过程考查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而试题中三个人物以民族大義为重,将个人安危荣辱置之度外,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这又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组教学,有效备考
1.以课标为指导,狠抓基础,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南京师范大学刘军教授曾说过: “如果课程改革连以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考查的目标都达不到的话,那还能指望课程改革在三维目标整体实现上有所突破吗?”事实上,历史本身包含丰富的内涵,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理清教材不同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除了强化基础知识,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历史图表的识读、历史材料的理解以及运用启发、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形成。
2.整合考点内容,活化知识,聚焦时政热点与考点的契合点
在复习时,可做到三个结合: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历史的结合、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历史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如复习“西方资产阶级向世界扩张和争夺市场”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结合起来,这样各专题之间逻辑联系更完整,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更清晰的知识框架。
近几年的中考命题都不回避时政热点,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2017年有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00周年、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中美关系等热点。复习时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时政背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实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三、推陈出新,典型指导
根据《指导意见》的样卷显示,2017年中考历史科考试在试题结构上,稳中求变,推陈出新,增加了新题型——材料论述题,把考查学生的能力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来。对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重视史料教学,培养证据意识
材料论述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力要求较高,有效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单靠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猜题押宝取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史料教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2.重视例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
适当选取典型例题,“窥一斑而知全豹”,教会学生解题。学生通过平时的练习,掌握答题方法,教师加强指导,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与规范性。
下面以一则摘选材料,进行提炼观点的释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201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笔者认为,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技巧可分为:“观点、论述、结论”三段式解答。
第一,提出观点的解题技巧。首先,找出材料的核心关键词。上述材料的关键词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次,辨明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对肯定作用、否定作用、辩证作用加以概括。材料中“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呈“肯定”方向的关系。再次,寻找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概括。表现材料观点的原话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最后,初步拟定观点并检验观点是否符合材料。综上,可拟定观点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第二,以材料的史实和历史的史实为依据,展开论述。首先,归纳概括材料中的史实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其次,围绕观点,列举课本相关史实,论述过程基本围绕两个要点即史实+影响。
例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进行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2:对外实行开放,设置经济特区,引进资金、技术、经验等,有力地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例3: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等。
最后,作出结论,升华观点。方式一:观点+怎么做。上述实践和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应坚持改革开放。方式二:把观点具体化、深刻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总之,2017年的中考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更加凸显学科的核心素养,这给广大师生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迎难而上,要注重方法策略,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重组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实现能力的提升,以达到高效复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朱 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 棋,马晓铜.新课程历史怎么教[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