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院校的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四川省巴中市全域旅游规划(2018-2035年)等政策的出台,平昌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平昌旅游发展的现状,深度剖析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为旅游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能培养更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旅游人才;旅游业
一、平昌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平昌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县级市。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平昌县把乡村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路径,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 ,平昌以民俗文化为内核、以“巴山新居”为亮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 “一乡两园三线”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通过学校专业团队调研,得出了平昌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自身的特点。
(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人才需求量大
平昌的乡村旅游产业正成为蓬勃发展,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先导产业,据统计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634.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51亿元。目前,平昌拥有4A级景区7家,上规模的酒店有60余家,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和新区等区域,从业人员1500余人,酒店出租率不低于60%,平均房价在200元左右。旅游类人才缺口较大。
(二)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年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属于没有接受专业培训。整体从业人员素质偏差,服务水平偏低,无法体现旅游业在平昌发展的特色。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平昌地处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主要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红色旅游为主,大规模的旅游企业较少,乡村类的农家乐、茶馆、民俗等业态占主导地位。因此,适合平昌本地的旅游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心城市和城乡地区的会经营、懂管理且有娴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特色型队伍的建设
平昌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要体现出旅游业的特色,需要立足于本土资源,打造一支本土的特色型队伍。如,红色讲解员、茶艺师、民俗经营管理者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用职校是平昌的唯一一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班的职业学校。从建校至今,大部分毕业生流向成都等中心城市,且从事的工作大多于本专业的关联度不高,服务于本地的人才较少。无法达到地方职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悉酒店、乡村等基本知识,能掌握餐厅、导游、茶艺等岗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出现的问题,第一,培养人才面向不够明确。通用职校面向的是平昌这样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体现。第二,专门化方向太杂。在培养目标中可以根据平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定位三个方向:酒店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茶艺表演与服务。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专业建设缺乏调研,课程建设大部分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开设,借鉴同类兄弟院校的体系模式。核心课程不符合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专业课程实践、理论教学比例不符合要求;选修课程开设较多;课程的动态调整模式体现不够明显。
(三)培养模式运行效果不明显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1]目前,旅游专业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凝练出“2轨3双4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岗递进的环节中。目前,平昌地区景区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同时容纳学生的数量也较少;在酒店方面,平昌的星级酒店较少,校外合作的企业单位也较少,在看岗、识岗阶段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融合产业、行业发展背景,立足于平昌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培养对象主要面向中心城市和农村地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的娴熟技能,能从事酒店服务、茶艺表演、民宿经营、农家乐管理以及乡村旅游景区服务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
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经过专业调研,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合本土红色基因、重视综合素质、巩固文化基础、强化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具体措施:(1)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联合行业企业与高校,成立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通过对本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的调研和学生、家长职业愿景调查、毕业生回访,确定职业岗位,即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乡村旅游接待及茶艺表演。(3)认真分析职业岗位工作,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所需职业技能。(4)专业委员会、教研组、行业企、企业专家进行共同探讨,根据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四个板块,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
继续加强“2轨3双4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按照岗位工作任务明确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就业+升学”“双轨互通”的发展目标;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的“三双融合”育人机制,推行“看岗-知岗-跟岗-顶岗”“四阶递进”学习模式。
具体实施措施:(1)基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设计“双轨互通”发展目标。目前学校学生面来临“就业+升学双方向,入学时可根据学生意愿和文化测试分类分班,主要夯实文化和专业基础;高二再测评,部分双向调班,主要扎实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高三就业班个性化选择专门化方向,升学班分职教本科班和对口单招班,促进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学习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高品质就业、高质量升学。(2)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三双融合”育人机制。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平昌县旅游政务部门,加强与当地旅游景区、酒店、农家乐、民宿的合作,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和规格,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与企业共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服务、合作发展。[2]形成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员工”双身份,“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校企共同育人的模式。(3)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四岗递进”学习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与平昌周边知名旅游景区、酒店等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职责,有效的推进四岗递进的模式。学生入学即入岗,毕业就能达到准员工或师傅的级别。发挥中职学校在区域人才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示,由于目前在中小城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内涵建设应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社会服务及辐射、引领等方面必须紧密跟进,同时在实践的检验中也要不断调整,及时跟踪市场的变化,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高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强,王旭峰.地方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及路径探析—以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14).
[2] 杨育箐,欧 丹.旅游管理专业“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探究《教育教学论坛》[J].2013(32).
关键词: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旅游人才;旅游业
一、平昌旅游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平昌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县级市。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平昌县把乡村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路径,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 ,平昌以民俗文化为内核、以“巴山新居”为亮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 “一乡两园三线”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通过学校专业团队调研,得出了平昌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自身的特点。
(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人才需求量大
平昌的乡村旅游产业正成为蓬勃发展,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先导产业,据统计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634.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51亿元。目前,平昌拥有4A级景区7家,上规模的酒店有60余家,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和新区等区域,从业人员1500余人,酒店出租率不低于60%,平均房价在200元左右。旅游类人才缺口较大。
(二)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年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属于没有接受专业培训。整体从业人员素质偏差,服务水平偏低,无法体现旅游业在平昌发展的特色。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平昌地处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主要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红色旅游为主,大规模的旅游企业较少,乡村类的农家乐、茶馆、民俗等业态占主导地位。因此,适合平昌本地的旅游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向中心城市和城乡地区的会经营、懂管理且有娴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特色型队伍的建设
平昌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要体现出旅游业的特色,需要立足于本土资源,打造一支本土的特色型队伍。如,红色讲解员、茶艺师、民俗经营管理者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用职校是平昌的唯一一所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班的职业学校。从建校至今,大部分毕业生流向成都等中心城市,且从事的工作大多于本专业的关联度不高,服务于本地的人才较少。无法达到地方职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悉酒店、乡村等基本知识,能掌握餐厅、导游、茶艺等岗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出现的问题,第一,培养人才面向不够明确。通用职校面向的是平昌这样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体现。第二,专门化方向太杂。在培养目标中可以根据平昌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定位三个方向:酒店服务与管理、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茶艺表演与服务。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专业建设缺乏调研,课程建设大部分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开设,借鉴同类兄弟院校的体系模式。核心课程不符合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专业课程实践、理论教学比例不符合要求;选修课程开设较多;课程的动态调整模式体现不够明显。
(三)培养模式运行效果不明显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1]目前,旅游专业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凝练出“2轨3双4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岗递进的环节中。目前,平昌地区景区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同时容纳学生的数量也较少;在酒店方面,平昌的星级酒店较少,校外合作的企业单位也较少,在看岗、识岗阶段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融合产业、行业发展背景,立足于平昌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培养对象主要面向中心城市和农村地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的娴熟技能,能从事酒店服务、茶艺表演、民宿经营、农家乐管理以及乡村旅游景区服务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
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经过专业调研,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合本土红色基因、重视综合素质、巩固文化基础、强化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具体措施:(1)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联合行业企业与高校,成立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通过对本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的调研和学生、家长职业愿景调查、毕业生回访,确定职业岗位,即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乡村旅游接待及茶艺表演。(3)认真分析职业岗位工作,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所需职业技能。(4)专业委员会、教研组、行业企、企业专家进行共同探讨,根据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四个板块,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
继续加强“2轨3双4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按照岗位工作任务明确学生素质、知识、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确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就业+升学”“双轨互通”的发展目标;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的“三双融合”育人机制,推行“看岗-知岗-跟岗-顶岗”“四阶递进”学习模式。
具体实施措施:(1)基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设计“双轨互通”发展目标。目前学校学生面来临“就业+升学双方向,入学时可根据学生意愿和文化测试分类分班,主要夯实文化和专业基础;高二再测评,部分双向调班,主要扎实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高三就业班个性化选择专门化方向,升学班分职教本科班和对口单招班,促进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学习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高品质就业、高质量升学。(2)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三双融合”育人机制。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平昌县旅游政务部门,加强与当地旅游景区、酒店、农家乐、民宿的合作,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和规格,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与企业共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与措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服务、合作发展。[2]形成学校+企业”双主体,“学生+员工”双身份,“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导师,校企共同育人的模式。(3)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四岗递进”学习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契机,与平昌周边知名旅游景区、酒店等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职责,有效的推进四岗递进的模式。学生入学即入岗,毕业就能达到准员工或师傅的级别。发挥中职学校在区域人才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示,由于目前在中小城市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内涵建设应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社会服务及辐射、引领等方面必须紧密跟进,同时在实践的检验中也要不断调整,及时跟踪市场的变化,为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高等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强,王旭峰.地方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及路径探析—以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14).
[2] 杨育箐,欧 丹.旅游管理专业“两堂交替\层次递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探究《教育教学论坛》[J].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