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艺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陶艺区域活动中能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陶艺区域;师幼互动;发展美育
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实施美术教育,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表达情感,从而促进快乐成长。秉承这样的理念,我把幼儿的陶艺体验作为美育活动的切入口,在引导幼儿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师幼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陶艺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让孩子们在回归泥土朴质的气息中,无形地培养出别类的艺术美感。新《纲要》倡导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艺能为幼儿提供自主性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地享受陶艺创作的快乐。我尝试通过师幼的有效互动,将陶艺与主题活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师幼共同确定陶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1、引导幼儿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内容自然地融合。在《小小厨师》主题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参观食堂、品尝美味、观看各种美食图片,激发了他们想做一名厨师的愿望,于是师幼共同商定以“美食堂”作为区域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用团圆、压扁、压印等方法尝试做出了麻花、饺子、鱼、鸡腿、汉堡包等自己喜欢的美食。
2、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陶艺活动内容。春天来临,天气渐渐变暖,我们中班的老师开始养蚕宝宝了,老师们鼓励小朋友观察和喂养蚕宝宝,班上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养蚕热。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一致选择了“蚕宝宝”作为游戏主角,边玩泥边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可爱的“蚕宝宝”“毛毛虫”都用泥塑造出来了。
3、及时地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进入夏天后,时常有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今天穿新凉鞋了”“老师你看,我穿的也是新凉鞋,还有灯在闪呢”,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凉鞋。
二、创设适宜环境,师幼共同收集游戏材料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的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在陶艺区域环境布置时,要考虑幼儿的身高,物品尽量放低一些,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材料的摆放要归类,让幼儿看得见、取放方便;设计相对固定的位置和空间,便于幼儿开展游戏时能充分自由的摆放和收拾材料。针对班级活动室空间有限的实际,我把具有代表性的幼儿陶艺作品放在窗台上展示,有的低空悬挂在活动室窗户的护栏上,便于幼儿自由欣赏交流。
陶艺活动除了必备的陶泥、泥板、泥浆、刷子等材料外,还需要提供符合教育意图及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多种多样的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来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孩子能够自由的选择、方便的利用。如在“美食堂”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许多一次性纸盘(幼儿吃生日蛋糕剩下的),让幼儿把自己做好的美食放入其中;还提供一些颜料,让幼儿给自己的美味作品涂上喜欢的颜色。师幼共同收集了瓶盖、塑料积木、吸管、糖纸、牙签等用于压印及添画。在“蚕宝宝”活动中,大家准备了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树叶、菜叶给虫虫安家。幼儿充分自主、自由选择与材料相互作用,从而激发了参与陶艺游戏的积极性。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所有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让他们有新鲜感。
三、陶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时指导
《纲要》中明确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思维方式,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陶艺创作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在区域观察中,我发现有些孩子思维特别活跃,作品很富有创造性。如“小蜻蜓”活动中,动静姿态结合,栩栩如生 ;“向日葵”活动时,花盘和叶的造型各不相同;“凉鞋”操作中,呈现出各种新奇的造型和花纹设计,十分可爱。我不断地肯定和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进行自主操作,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在陶艺区域活动“好吃的鱼”游戏中,孩子们先往锅(纸盘)里倒上油(泥浆)再把自己做好的“鱼”放入锅中烹饪,添加生姜(泥片)葱段(泥条),玩的不亦乐乎。
幼儿的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幼儿想动手又不敢下手,我适时的给出信号“需要帮忙的请找我”,让孩子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轻松的心态。如在“大象”活动中,一些幼儿学习捏泥的操作方法有些困难,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都敢于动手尝试,开心地游戏。
四、鼓励区域活动中同伴间的互动交流
在陶艺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陶艺作品,还能以强带弱,我组织开展了“陶艺小老师”活动,让能力强的幼儿指导和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伴,这些小老师都非常自豪,因为他们不仅自己完成了陶艺作品,更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同时也增加了同伴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并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创作的乐趣,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孩子们常常会在陶艺活动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互动,如把大家创作的各种各样的“凉鞋”放在一起,玩开“鞋店”的游戏,他们在区域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陶艺区域活动中,我将继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多种有效互动,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关键词】陶艺区域;师幼互动;发展美育
幼儿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实施美术教育,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想象、拓展思维、表达情感,从而促进快乐成长。秉承这样的理念,我把幼儿的陶艺体验作为美育活动的切入口,在引导幼儿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师幼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陶艺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让孩子们在回归泥土朴质的气息中,无形地培养出别类的艺术美感。新《纲要》倡导的是:“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艺能为幼儿提供自主性创作的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地享受陶艺创作的快乐。我尝试通过师幼的有效互动,将陶艺与主题活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师幼共同确定陶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1、引导幼儿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内容自然地融合。在《小小厨师》主题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对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参观食堂、品尝美味、观看各种美食图片,激发了他们想做一名厨师的愿望,于是师幼共同商定以“美食堂”作为区域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用团圆、压扁、压印等方法尝试做出了麻花、饺子、鱼、鸡腿、汉堡包等自己喜欢的美食。
2、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陶艺活动内容。春天来临,天气渐渐变暖,我们中班的老师开始养蚕宝宝了,老师们鼓励小朋友观察和喂养蚕宝宝,班上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养蚕热。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一致选择了“蚕宝宝”作为游戏主角,边玩泥边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可爱的“蚕宝宝”“毛毛虫”都用泥塑造出来了。
3、及时地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进入夏天后,时常有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今天穿新凉鞋了”“老师你看,我穿的也是新凉鞋,还有灯在闪呢”,在我的提议下,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凉鞋。
二、创设适宜环境,师幼共同收集游戏材料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的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在陶艺区域环境布置时,要考虑幼儿的身高,物品尽量放低一些,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材料的摆放要归类,让幼儿看得见、取放方便;设计相对固定的位置和空间,便于幼儿开展游戏时能充分自由的摆放和收拾材料。针对班级活动室空间有限的实际,我把具有代表性的幼儿陶艺作品放在窗台上展示,有的低空悬挂在活动室窗户的护栏上,便于幼儿自由欣赏交流。
陶艺活动除了必备的陶泥、泥板、泥浆、刷子等材料外,还需要提供符合教育意图及幼儿发展需求的材料,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多用性、安全性和开发性。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多种多样的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材料媒介来大胆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孩子能够自由的选择、方便的利用。如在“美食堂”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许多一次性纸盘(幼儿吃生日蛋糕剩下的),让幼儿把自己做好的美食放入其中;还提供一些颜料,让幼儿给自己的美味作品涂上喜欢的颜色。师幼共同收集了瓶盖、塑料积木、吸管、糖纸、牙签等用于压印及添画。在“蚕宝宝”活动中,大家准备了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树叶、菜叶给虫虫安家。幼儿充分自主、自由选择与材料相互作用,从而激发了参与陶艺游戏的积极性。对材料的投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不是把所有材料一下子投入进去,而是分期分批的不断更新,不断吸引孩子主动参与活动,让他们有新鲜感。
三、陶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时指导
《纲要》中明确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思维方式,因势力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陶艺创作构想,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在区域观察中,我发现有些孩子思维特别活跃,作品很富有创造性。如“小蜻蜓”活动中,动静姿态结合,栩栩如生 ;“向日葵”活动时,花盘和叶的造型各不相同;“凉鞋”操作中,呈现出各种新奇的造型和花纹设计,十分可爱。我不断地肯定和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进行自主操作,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在陶艺区域活动“好吃的鱼”游戏中,孩子们先往锅(纸盘)里倒上油(泥浆)再把自己做好的“鱼”放入锅中烹饪,添加生姜(泥片)葱段(泥条),玩的不亦乐乎。
幼儿的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幼儿想动手又不敢下手,我适时的给出信号“需要帮忙的请找我”,让孩子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在活动中始终保持轻松的心态。如在“大象”活动中,一些幼儿学习捏泥的操作方法有些困难,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都敢于动手尝试,开心地游戏。
四、鼓励区域活动中同伴间的互动交流
在陶艺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陶艺作品,还能以强带弱,我组织开展了“陶艺小老师”活动,让能力强的幼儿指导和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伴,这些小老师都非常自豪,因为他们不仅自己完成了陶艺作品,更体验了助人的快乐,同时也增加了同伴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友谊,并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创作的乐趣,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孩子们常常会在陶艺活动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互动,如把大家创作的各种各样的“凉鞋”放在一起,玩开“鞋店”的游戏,他们在区域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陶艺区域活动中,我将继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多种有效互动,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