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与指导环境对于学习者外语学习的影响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我国,学生们最先接触的第一门外语就是英语,然而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本文通过比较学生们在指导环境与自然环境下接受外语程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建议性的提出对策。
  【关键词】英语学习 环境 比较
  一、引言
  英语学习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不断努力的过程,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同一个班会出现英语学得好的,也有英语不好的学生,对于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去深入地挖掘分析,总结到底是什么制约着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通过不断地探究,我们发现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语言的学习。因为自然环境下习得二语和在课堂环境下学习二语的效果是不同的,而且在课堂外接触目的语比在课堂内学习目的语的效果更佳,这种说法也是基于多数学习者以往的经验而言的。
  二、自然环境下的教学
  所谓自然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者处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工作或者生活。在自然学习环境下学习目的语:1.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很少会得到纠正。因为目的语国家的人在能听懂对方意思的情况下,不会去刻意的纠正对方所犯的错误,他们认为那样做是不礼貌的。2.学习者不会通过固定的习得顺序学习目的语。因为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会同时接触到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周围的环境提醒他们,他们只能是碰到什么就学什么,没有固定的学习顺序。3.学习者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目的语。这种长时间的接触能够增加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能力以及能够培养他们具有像说本族语的人相同的思维方式。4.学习者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能讲流利的目的语的人。如果每天都在与本族语的人交流,这有利于加深学习者对一些词汇或者语法规则使用的映像。5.学习者能够观察或者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交活动,比如简短的问候,商业交易,信息互换等等。这种情况下,自然环境下的学习者在拿捏语言的时候比较到位,他们能够在正式或者非正式环境下灵活且恰当的使用语言。6.学习者有时不得不使用自己有限的二语知识回答问题或提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本族语者只是为了得到信息或者明白学习者所表达的意义,忽略其在形式上所犯的错误。7.在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之间的的对话中,调整性输入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学习者在与本族语的人交流时词汇,句法等是有限的,所以彼此在交流的时候会有意简化交流的难度,使得双方都能听懂对方。
  三、传统环境下的教学
  然而传统的指导性教学主要包括语法翻译和听说教学,这种教学主要针对语言本身的形式而非其所拥有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1.学习者所犯的错误会被频繁纠正。因为在有意义的互动过程中,语言的精确使用是必须的。2.输入是按照顺序进行的。学习者的学习是根据课本安排和教师指导进行的。即使学习者有不同的母语背景,他们的二语学习的顺序是相似的,而决定他们能否在二语学习中取得成功的是他们的认知发展。3.目的语的学习仅限于每周几个小时。时间与精力的限制使得学习者很难较快较准的掌握一门语言。4.在外语的教学中,老师是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类似于本族语者的人。然而,这种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大弊端,因为他是站在自己本族语的环境下用本族语的思维教学的,不能完全代表目的语文化。5.学生所经历的语言课程练习的范围是有限的(经常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做评
  价)。6.学生在说或者写二语的时候感覺有很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练习听说写作的时间而且力求准确,所以在讲二语的时候没自信,写作的时候不知所措。7.老师通常使用母语来给学生教授目的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有弊,益处是学生能够明白老师在说什么?不好处是学生们很难在课堂上练习听力与发音。
  四、两种教学环境的对比分析
  针对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自然的目的语学习环境下,学习者更注重意义的表达,而非形式(这样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属于融入型动机:是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所在的环境感兴趣,而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其中一员)。但是自然环境下的学习者的二语口头能力较传统环境下的学习者强。因为他们一直处在目的语环境下,听说能力发展的较快,而且身边所处的环境一直要求他们进行各种交流。而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实际运用能力较好,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老师会进行频繁纠错,所以他们的书面能力较强。
  五、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把自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二语的教学就是一种最为理想化的教学方法。其中在自然环境下学习,学生与老师是不具有相同母语背景的,目的语老师是站在自己文化背景下,运用自身所处的目的语文化思维进行教学,在给学生教目的语的时候他们完全能够代表目的语文化。而在传统环境下学习,学生与老师具有相同的母语背景,而老师是站在自身文化背景下,运用本族文化的思维进行教学,在给学生教目的语的时候他们不能完全代表目的语文化。所以最理想的教学就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分别由两位老师进行,其中一位老师是与学生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另外一位老师是与学生有不同文化背景的。
  参考文献:
  [1]Cook,Vivian,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Ellis,R.1997.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邓红.外教授课的利与弊[J].陕西教育.2010.01.
  作者简介:王倩雯(1991.10.7-),女,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专业:英语,院系: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世界工业工程中的运用取得了成功。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理论是由企业界 的业务管理流程再造理论衍生而来的,深入研究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阐述了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源流和科学内涵,指出了影响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流程优化;教务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是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积极实践,教育管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