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一度不敢告诉别人我来自哪里,只好回以尴尬的逃避。【悬念开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它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有多卑微。【交代了自己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哪里的原因】那里没有公园、便利店、商品房,没有书店、电影院、篮球场,有的只是寂静,只是贫穷,只是对未来的茫然和日复一日的劳作。【在“没有”和“有的”的对比中,突出了家乡的贫穷落后。】
我讨厌我的家乡。【简洁的语言独立成段,鲜明地宣示了自己对家乡的态度。】讨厌它给了我一个那样低的起点,被别人远远甩在起跑线。即使拼命地学,拼命地考,挤进这所高中后,我依然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灰头土脑,傻气得令人生厌,一如我所来自的地方。【进一步交代了家乡令自己讨厌的深层原因。】
自然而然,格格不入的我被大多数同学疏远乃至鄙夷,可有什么办法呢?想起遥远的我的家乡,这一切仿佛理所应当。【“理所应当”一词写出自己的无奈和心酸。】
老师宣布要推选一名同学参加长跑比赛,在同学们的嘲弄声里挟裹着我的名字。【“嘲弄声”进一步写出了家乡给自己带来的“屈辱”】老师用试探与同情兼具的目光望向我。我眼中含泪,双拳攥紧,却仍无所谓地点了点头。【“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正是“我”内心脆弱的表现。】
我恨我来自的地方。【由“尴尬的逃避”到“讨厌”,再到“恨”,家乡带给“我”的伤害一步步加深,“我”对它的厌烦也一步步加重。】
比赛那天,其他班的同学都在为自己班的选手呐喊助威,只有我孤零零地站着,一身旧校服在一众专业的新运动装中显得很滑稽,如小丑。【在“我”与其他班选手的对比中,突出了“我”的孤独感】但我习惯了。【“习惯”一词中有浓重的悲哀。】
发令枪响起,我跑得不够快,被别人甩在了身后。【比赛开始,“跑得不夠快”可以理解为双关,既指体育比赛,也指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有嘘声传来,我不理会,继续跑。【别人的“嘘声”与“我”的“不理会”承接上下文,前有铺垫,后有照应。】
我的鞋有些硌脚,在塑胶跑道上奔跑也像踩在家乡坑洼的土路上。【以自我的想象,引出对家乡生活的描写】我想起假期时,赤脚跟父亲一起埋头于田地。地不算肥沃,一年收成精打细算才够糊口。【朴实的语言,很接地气】但父母却是那样难以撼动地爱着这片土地,精心呵护,乐此不疲。【父母对土地的挚爱和“我”对土地的讨厌形成了对比】他们像沉默的古树,根须深深扎进贫瘠的土壤里。【把根扎进土壤,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和对土地的依赖】想起父亲龟裂土地般苍老的面庞,想起母亲干瘪的脸上荡漾开的笑容,我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不是滋味”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回过神才发现,我已从倒数跑到了中游。【由开始的落后,到现在已到中游,恰是家乡和土地带给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放任思绪泛滥,【进一步想象】我想起小时候奔跑在田埂上,和一群孩童装模作样地打仗,那时笑声爽朗,如银铃阵阵。【家乡生活的快乐从内心深处萌生】可现在的我多久没笑过了呢?困在别人的眼光中久了,自己是否也就成了别人?【困在别人的眼光中,活成了别人。这,恰是自己不快乐的根源】我想起了三婶为我缝制的那件不那么好看的衣裳,想起了我考上高中时全村人敲锣打鼓的喜悦,不觉得已泪涌面庞。【家乡人的淳朴和深情让自己的内心真正触动。】
我奋力向前跑着,前方不再是鲜红的终点线,而成了我灰扑扑的家乡。【有意识流的风格,这正是自己情感的涌动】胆怯什么?不满什么?我是土地的孩子,这是我的骄傲啊!【家乡正是自己的骄傲,出身正是自己的骄傲】我身上流淌着农人质朴的血脉,这是我该珍藏的宝藏。冲过终点线那刻,我仿佛又听到村长在我上高中前说的那句话:“孩子,别忘了你的根……”【点题,明确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被同学们的欢呼声惊醒,我竟是第三名。但那已不再重要,我爱我的家乡。【情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恨到爱。】
我终于能骄傲地说:别忘记你来自的地方。【篇末点题,照应题目和开篇。】
学生点评
点评一: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行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情节发展。写作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也极为丰富,由不愿说起到讨厌,继而到恨,最后转为了爱。情感的曲折变化既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又不断强化人物形象,推动主题思想的深化。
点评二:
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由眼前到从前,再到眼前。在现实和回忆、想象之间穿梭,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把控材料的能力。同时,在人物塑造上也很有特点,在“我”之外,还有父母、小伙伴、村长、三婶等人物形象,虽然好多人物只是一笔带过,但其形象依旧极为鲜明。
点评三:
对比手法是本文极为重要的特点,全文多处对比,文章甚至可以说是在一步步对比中展开的。先后有“我”的家乡和城市生活的对比、其他班级选手的受捧和“我”的孤零零的对比、“我”对家乡的厌倦和父母对土地的挚爱的对比、同学对“我”的冷淡和乡人对“我”的热情的对比,以及同学开始对“我”的冷淡和最后对“我”的欢呼的对比。
点评四:
文章的结构极为严谨,首尾呼应,并切题,开篇和结尾极为精练,言简意赅。主体部分不厌其烦,精雕细刻,充分体现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特点。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难得的记叙文佳作,在记叙文的写作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1.写作的视角选取恰当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从“我”的视角观照生活、观照身边的世界,并且可以细致展现自我的内心,极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富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2.主题突出
这幅漫画是在讽刺那些羽翼未丰便忘本的人和事。推而广之,可以评说很多事情,如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家乡风物、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关系。
在写作中,本文紧紧围绕题目展开行文,文章结构比较紧凑,开篇点题,结尾再次紧扣题目总结全文,主题较为突出。
3.人物形象塑造生动
在文章中,“我”的犹豫、摇摆,继而坚定,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展现极为真切,于是,“我”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同时,文章中着笔不多的几个人物,也由于作者一两句极为传神的话语,或者极具典型性的场景描写,人物形象得以彰显。
那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村庄,它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有多卑微。【交代了自己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哪里的原因】那里没有公园、便利店、商品房,没有书店、电影院、篮球场,有的只是寂静,只是贫穷,只是对未来的茫然和日复一日的劳作。【在“没有”和“有的”的对比中,突出了家乡的贫穷落后。】
我讨厌我的家乡。【简洁的语言独立成段,鲜明地宣示了自己对家乡的态度。】讨厌它给了我一个那样低的起点,被别人远远甩在起跑线。即使拼命地学,拼命地考,挤进这所高中后,我依然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灰头土脑,傻气得令人生厌,一如我所来自的地方。【进一步交代了家乡令自己讨厌的深层原因。】
自然而然,格格不入的我被大多数同学疏远乃至鄙夷,可有什么办法呢?想起遥远的我的家乡,这一切仿佛理所应当。【“理所应当”一词写出自己的无奈和心酸。】
老师宣布要推选一名同学参加长跑比赛,在同学们的嘲弄声里挟裹着我的名字。【“嘲弄声”进一步写出了家乡给自己带来的“屈辱”】老师用试探与同情兼具的目光望向我。我眼中含泪,双拳攥紧,却仍无所谓地点了点头。【“我”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正是“我”内心脆弱的表现。】
我恨我来自的地方。【由“尴尬的逃避”到“讨厌”,再到“恨”,家乡带给“我”的伤害一步步加深,“我”对它的厌烦也一步步加重。】
比赛那天,其他班的同学都在为自己班的选手呐喊助威,只有我孤零零地站着,一身旧校服在一众专业的新运动装中显得很滑稽,如小丑。【在“我”与其他班选手的对比中,突出了“我”的孤独感】但我习惯了。【“习惯”一词中有浓重的悲哀。】
发令枪响起,我跑得不够快,被别人甩在了身后。【比赛开始,“跑得不夠快”可以理解为双关,既指体育比赛,也指自己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有嘘声传来,我不理会,继续跑。【别人的“嘘声”与“我”的“不理会”承接上下文,前有铺垫,后有照应。】
我的鞋有些硌脚,在塑胶跑道上奔跑也像踩在家乡坑洼的土路上。【以自我的想象,引出对家乡生活的描写】我想起假期时,赤脚跟父亲一起埋头于田地。地不算肥沃,一年收成精打细算才够糊口。【朴实的语言,很接地气】但父母却是那样难以撼动地爱着这片土地,精心呵护,乐此不疲。【父母对土地的挚爱和“我”对土地的讨厌形成了对比】他们像沉默的古树,根须深深扎进贫瘠的土壤里。【把根扎进土壤,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和对土地的依赖】想起父亲龟裂土地般苍老的面庞,想起母亲干瘪的脸上荡漾开的笑容,我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不是滋味”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回过神才发现,我已从倒数跑到了中游。【由开始的落后,到现在已到中游,恰是家乡和土地带给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放任思绪泛滥,【进一步想象】我想起小时候奔跑在田埂上,和一群孩童装模作样地打仗,那时笑声爽朗,如银铃阵阵。【家乡生活的快乐从内心深处萌生】可现在的我多久没笑过了呢?困在别人的眼光中久了,自己是否也就成了别人?【困在别人的眼光中,活成了别人。这,恰是自己不快乐的根源】我想起了三婶为我缝制的那件不那么好看的衣裳,想起了我考上高中时全村人敲锣打鼓的喜悦,不觉得已泪涌面庞。【家乡人的淳朴和深情让自己的内心真正触动。】
我奋力向前跑着,前方不再是鲜红的终点线,而成了我灰扑扑的家乡。【有意识流的风格,这正是自己情感的涌动】胆怯什么?不满什么?我是土地的孩子,这是我的骄傲啊!【家乡正是自己的骄傲,出身正是自己的骄傲】我身上流淌着农人质朴的血脉,这是我该珍藏的宝藏。冲过终点线那刻,我仿佛又听到村长在我上高中前说的那句话:“孩子,别忘了你的根……”【点题,明确了文章的中心主旨。】
被同学们的欢呼声惊醒,我竟是第三名。但那已不再重要,我爱我的家乡。【情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恨到爱。】
我终于能骄傲地说:别忘记你来自的地方。【篇末点题,照应题目和开篇。】
学生点评
点评一: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行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情节发展。写作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也极为丰富,由不愿说起到讨厌,继而到恨,最后转为了爱。情感的曲折变化既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又不断强化人物形象,推动主题思想的深化。
点评二:
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清晰,由眼前到从前,再到眼前。在现实和回忆、想象之间穿梭,体现了作者较强的把控材料的能力。同时,在人物塑造上也很有特点,在“我”之外,还有父母、小伙伴、村长、三婶等人物形象,虽然好多人物只是一笔带过,但其形象依旧极为鲜明。
点评三:
对比手法是本文极为重要的特点,全文多处对比,文章甚至可以说是在一步步对比中展开的。先后有“我”的家乡和城市生活的对比、其他班级选手的受捧和“我”的孤零零的对比、“我”对家乡的厌倦和父母对土地的挚爱的对比、同学对“我”的冷淡和乡人对“我”的热情的对比,以及同学开始对“我”的冷淡和最后对“我”的欢呼的对比。
点评四:
文章的结构极为严谨,首尾呼应,并切题,开篇和结尾极为精练,言简意赅。主体部分不厌其烦,精雕细刻,充分体现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特点。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难得的记叙文佳作,在记叙文的写作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1.写作的视角选取恰当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从“我”的视角观照生活、观照身边的世界,并且可以细致展现自我的内心,极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富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2.主题突出
这幅漫画是在讽刺那些羽翼未丰便忘本的人和事。推而广之,可以评说很多事情,如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家乡风物、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关系。
在写作中,本文紧紧围绕题目展开行文,文章结构比较紧凑,开篇点题,结尾再次紧扣题目总结全文,主题较为突出。
3.人物形象塑造生动
在文章中,“我”的犹豫、摇摆,继而坚定,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展现极为真切,于是,“我”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同时,文章中着笔不多的几个人物,也由于作者一两句极为传神的话语,或者极具典型性的场景描写,人物形象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