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小平群众观的应用,能够积极妥善的提高社会各项事物的解决能力,从而有效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创造优质资源。本文主要针对邓小平群众观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探讨其具体应用困境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应用困境;解决对策
引言: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刘少奇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立足实践的产物,但是在形成、发展、落实的过程中受社会大环境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是群众观点的最高体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创造优良的群众路线,是执行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强对邓小平群众观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邓小平群众观点的形成
“群众至上”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核心思想。邓小平群众观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起到积极作用。邓小平群众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在实践道路上“摸爬滚打”不断在积累经验中得到完善和更新。
首先,邓小平群众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一直以来,邓小平都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精神,强调坚定不移的遵守马克思主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为目标,立足社会发展现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意识,灌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执政宗旨。因此,邓小平群众观是立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群众观的确立对群众观路线的建立具有指导价值,对进一步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其次,邓小平群众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人民群众要想获得更好地生活质量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社会服务。邓小平群众观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群众路线的依据和根本任务,充分展现了邓小平群众观点的社会化特征。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内容
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是时代的先驱者,是发展的贡献者。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阶级基础,邓小平群众观广泛的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本课题精炼了邓小平群众观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前提基础
邓小平强调:党的工作重点和出发点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己任[2]。群众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群众观的落实与实践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符合基本国情的要求,同时还要立足实践,严格按照国家规划的发展路线进行合理应用。群众观点将人民群众作为基础力量和动力来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群众都是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所以,群众观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忽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党和政府,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服务价值。群众观的形成是汲取人民群众思想结晶的表现,在实践中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权。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一线人员,要想谋取更高更远的发展愿望,必须要拉动人民群众参与实践讨论,根据群众的心声和需求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进而最大限度解决人民所需,满足人民所想。总的来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前提基础,要求党和政府发挥一切力量引导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将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公仆”精神,进而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3]。
2、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定一切工作的标准——核心内容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人民群众的利益及国家利益。党和政府部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特别体现在贫富差距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利益的最直观体现,只有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邓小平群众观,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定一切工作的标准,旨在通过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作为工作己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带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了党的职能要求,把关心、维护、实现群众利益作为工作核心,把保障人民切身利益作为工作任务,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党的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按照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将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纳入工作计划,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高效对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办事效率。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深入细化
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一线人员,邓小平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内容,标志着发挥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是群众观的重要任务[6]。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建设者,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集体,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各式各樣的劳动人员,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邓小平强调,要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从而全面改善社会环境。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是我党的错误历史,需要充分吸取教经验和教训。人民群众的劳动力即是生产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应用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鼓励人们群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高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价值。党和政府是水,人民群众是鱼,人民群众离不开水的滋养,党和政府也需要鱼的净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为促进群众观的落实奠定基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群众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群众观点,融入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群众观点。邓小平群众观落实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以群众为中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强. 论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4)
[2]石学峰. 邓小平对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建构及启示[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05)
[3]白石,邓如辛.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实现途径[J]. 理论与改革. 2014(06)
[4]张可芬. 邓小平的群众观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J]. 理论探讨. 2005(02)
【关键词】:邓小平群众观;应用困境;解决对策
引言: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思想,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刘少奇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立足实践的产物,但是在形成、发展、落实的过程中受社会大环境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是群众观点的最高体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创造优良的群众路线,是执行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加强对邓小平群众观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邓小平群众观点的形成
“群众至上”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核心思想。邓小平群众观是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发展的需求,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起到积极作用。邓小平群众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在实践道路上“摸爬滚打”不断在积累经验中得到完善和更新。
首先,邓小平群众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一直以来,邓小平都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精神,强调坚定不移的遵守马克思主义精神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为目标,立足社会发展现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意识,灌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执政宗旨。因此,邓小平群众观是立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群众观的确立对群众观路线的建立具有指导价值,对进一步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其次,邓小平群众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人民群众要想获得更好地生活质量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社会服务。邓小平群众观高度重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群众路线的依据和根本任务,充分展现了邓小平群众观点的社会化特征。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内容
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是时代的先驱者,是发展的贡献者。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党和人民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阶级基础,邓小平群众观广泛的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本课题精炼了邓小平群众观的重点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前提基础
邓小平强调:党的工作重点和出发点以人民群众为核心,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己任[2]。群众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理解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群众观的落实与实践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符合基本国情的要求,同时还要立足实践,严格按照国家规划的发展路线进行合理应用。群众观点将人民群众作为基础力量和动力来源,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群众都是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所以,群众观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忽视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党和政府,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才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服务价值。群众观的形成是汲取人民群众思想结晶的表现,在实践中要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权。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一线人员,要想谋取更高更远的发展愿望,必须要拉动人民群众参与实践讨论,根据群众的心声和需求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进而最大限度解决人民所需,满足人民所想。总的来说,邓小平群众观的前提基础,要求党和政府发挥一切力量引导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将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公仆”精神,进而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3]。
2、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定一切工作的标准——核心内容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形象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人民群众的利益及国家利益。党和政府部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特别体现在贫富差距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利益的最直观体现,只有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邓小平群众观,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判定一切工作的标准,旨在通过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作为工作己任,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带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了党的职能要求,把关心、维护、实现群众利益作为工作核心,把保障人民切身利益作为工作任务,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党的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按照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将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纳入工作计划,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高效对接,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的办事效率。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深入细化
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一线人员,邓小平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内容,标志着发挥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社会建设与发展是群众观的重要任务[6]。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建设者,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集体,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各式各樣的劳动人员,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邓小平强调,要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从而全面改善社会环境。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是我党的错误历史,需要充分吸取教经验和教训。人民群众的劳动力即是生产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应用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鼓励人们群众参与积极性,充分展现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高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价值。党和政府是水,人民群众是鱼,人民群众离不开水的滋养,党和政府也需要鱼的净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为促进群众观的落实奠定基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群众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群众观点,融入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群众观点。邓小平群众观落实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以群众为中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强. 论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价值[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4)
[2]石学峰. 邓小平对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建构及启示[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05)
[3]白石,邓如辛.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实现途径[J]. 理论与改革. 2014(06)
[4]张可芬. 邓小平的群众观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J]. 理论探讨.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