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新闻语篇与传统新闻语篇的最大不同,在于非线性传播,使得依托于网络的新闻语篇,充满了互文性写作的特质。网络新闻语篇中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引发的诸多关联,使互文性理论从原先的概念,得以实际体现。
关键词:网络新闻语篇 互文性理论 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包括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在内的现实语言,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就选择性而言,广播和电视都是线性传播的媒体,通过时间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只能依照传播者的安排按序接收某种内容。报刊新闻的阅读方式,可以是非线性的,读者可以自行决定阅读的时间、环境和内容。但是,报刊上的文章由文字以固定顺序形成,受众的阅读也只能按照这个既定顺序进行。总体来看,传统媒体新闻中,文本或者节目都是以线性的结构传播的。
网络是线性与非线性结合的传播媒介,不仅通过时间传播,也通过空间传播,允许受传者跳跃和随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网络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网状的,信息之间往往存在着非线性的联系。网络特有的超链接功能,使网络新闻语篇的非线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使网络新闻文本与传统文本在传播与受传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区别。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地检索。受传者在阅读一篇新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超链接的地方跳转到相关的另一篇新闻中,也可以从一个新闻网站跳到另一个新闻网站。
一条新闻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也应该是新闻事实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新闻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材料而存在,在新闻结构中或处于前,或处于后,或处于左右,也可穿插于其中。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赋予网络新闻传播许多优势。网络新闻后面,一般都存在以关键字或主题作为链接的“相关新闻/图片”、“相关报道”,这些内容都是相关主题的历史事件。部分网络新闻内部还设有关键字。页面上的这些关键字或主题词,能直接以一种无序方式与其他页面连接。各新闻网站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将此前与所报道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相关消息的网络地址连接在一起,并在报道之后列出相关报道的题目、刊登时间和地址,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使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
非线性传播既是一种新技术,又代表了一种新理念。这种理论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关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主张与实践。Kristeva (1969)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俄国文论家M.Bakhtin的对话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互文性”概念。Kristeva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样,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作是“互文”(intertext),也就是存在于其它文本之间的文本。“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诺曼•费尔克拉夫(2003)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互文性概念将文本看作是把过去的东西——现存的习俗和已有的文本——改造成现在的东西。”他把互文性分成“明确的互文性”、“构建的互文性”。
“明确的互文性”,指特定的其他文本被公开地利用到一个文本中。“构建的互文性”也称为“互为话语性”,按照话语秩序重要性的原则方向扩展了互文性,是把话语秩序的要素(各种习俗)变成日常事务,并使之自然化。网络新闻文本涉及的“互文性”,显然属于“明确的互文性”。既然网络语篇以彼此交织成网络的形态存在,我们便可以将有待评析的特定文本视为网络的纽结,通过比较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或者对不同主题的同一处理)等做法,来把握其特征。
“互文性”其实是语篇的基本特征,强调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指涉。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以往,互文性在各种语篇中更多地存在于观念中,而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则使网络新闻语篇的“互文性”得以实际体现。分析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叙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整合诸多语篇,构建互文关系
网络信息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状,信息之间存在着多样的关联。网络新闻语篇内部与外部、语篇与语篇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利用超链接技术,网络新闻可以解释与扩展关键字/词,可以延伸新闻报道,可以改写新闻稿件,可以整合多篇网络新闻稿件。网络新闻语篇中充满着由新闻链接所关联的其他网络新闻的片断,现存的、由以往网络新闻文本构成的网络新闻语篇,又成为即将生成的网络新闻语篇所关联的目标,原先仅仅是观念形式的互文性特征,在网络新闻语篇中体现得非常清楚。例如:
[1] 《公安部发B级通缉令追捕万里大造林案4名在逃嫌犯》(新华网2007-11-06)
这则网络新闻标题设置了语篇内部的关键词,利用超链接技术对“公安部”的职责与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公安部”一词对于受传者来说,虽然并不是新知识,但是在这篇网络新闻的特殊语境下,常识的解释说明,也可以成为帮助受传者理解新闻的一个手段。这篇网络新闻利用链接技术对主题涉及的“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案”进行了知识介绍,这有助于受传者更好地了解公安部发布通缉令的必要性。
例[1]通过新闻链接对新闻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扩展,首先对“中国通缉令悬赏机制”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知识介绍,让受传者对通缉令悬赏机制的情况有所把握;篇后又以“公安部”与“通缉令”为关键词,通过链接提供一组与当前对象相关的报道,丰富与发展报道内容,延伸受传者的阅读。
有时,网络新闻篇幅太长,因此主体部分采取一种合理的结构方式,新闻稿件由主体与超链接两部分组成:将原有文稿中的主要材料或者信息压缩后串联在一起,对事件的主要线索作清晰的交待,而把材料或者信息的具体内容,都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指引到其他网页,对主体内容进行展开。例如:
[2] 《虎骨贸易开禁严重威胁野生虎的生存及种群恢复》(新华网2006-8-25)
这则网络新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整合后的新闻提要,涉及四则网络新闻稿件。通过“点击详细”4个新闻链接,可以进入相应的文稿,分别是:
[3] 《虎骨贸易开禁将严重威胁野外虎生存》
[4] 《国家禁令挡不住虎骨酒热销》
[5] 《动物专家称:野生虎种群恢复不需要大规模繁殖场》
[6] 《我国有关禁止虎骨贸易的相关规定》
这些语篇内链接的新闻与语篇外链接的新闻,共同对新闻内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再加上图片符号的应用,使受传者对虎骨贸易与老虎的生存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延伸了受传者的阅读。事实上,对于一些长篇的新闻稿件,许多受传者并没有耐心从头到尾阅读完所有信息,对这些受传者来说,有一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而就传播方来说,仍然需要使用相应的篇幅或者资源,来提供这些信息。这就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传者的负担。而网络新闻这种非线性阅读的应用,在相互关联的表达中,构成对语篇内涵的互文性阐述,显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 加强传受双方互动,体现互文关系
互文性理论倡导,创作与批评一体化,使评论有资格参与文本的创作。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即时性,使网络新闻语篇可以随时接受评论,评论之间还可以互评。例如:
[7] 《南京九旬老人瘫倒路边20分钟内路人不敢去搀扶》(搜狐2008年2月16日)
这则网络新闻就引发了大量网友评论:
物欲横流!社风日下!上次的案子好像就发生在南京吧!莫管闲事!!(搜狐北京市网友)
老人摔倒了要避开,千万不要本能好心去扶,尤其她又是南京老太。(搜狐济宁市网友)
千万别放跑了那个姓魏的女人,按推断老人就是她撞倒的,先把她抓起来,让她过过测谎器再说。(搜狐石家庄市网友)
超链接不仅提供了不同的语篇信息,而且使受传者能够适时地参与进一步的新闻创作。网络新闻为体现交互性,通常在新闻后面开设“发表评论”、“我来说两句”等栏目,让受传者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超链接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阶层的意见和想法,使网络新闻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评论,对原新闻语篇具有延伸、扩展功能,一方面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他们所知道的相关事实、细节,或者提供相关的链接,是对原新闻语篇本体的补充,同时使新闻事件的报道向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受传者个体对新闻事实个性的阐释。
三 利用流行语,形成互文关系
网络新闻传播受到非在场语境的限制,新闻标题与正文分列在不同的页面上,受传者是否点击阅读,取决于网络新闻标题的吸引程度。新闻网站首页上的新闻标题纷繁复杂,网民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接收,大多表现为“快餐化”,网络新闻也因此而呈现为“读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标题能否简洁醒目地抓住读者的视线,在实现网络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点击率,网络新闻作者纷纷借助社会流行语,扩大自身的传播效应。例如“躲猫猫”一词成为社会流行语后,立即出现了诸多夹杂此词的网络新闻标题:
[8] 《德清工商严查品牌准入杜绝经营户“躲猫猫”》(人民网 2009-12-3)
[9] 《地方政府躲猫猫 国土部:仍有大规模土地批而未用》(新浪2009-12-2)
[10] 《“走路上班”环保实验 半数选手临阵躲猫猫》(新华网2009-12-1)
互文性理论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一个文本的产生离不开其他的文本,为文本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想。每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都与其它文本有关联,都是对旧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拼接等。网络新闻链接,就使生成的新闻文本成为一个更大的语言符号系统。互文性理论涉及的源文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一个语篇所援引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包括文本、图像与多媒体符号。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非线性的符号系统,显然要比传统媒体新闻更加符合互文性理论的特征。网络新闻链接的语篇与新闻正文,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共同作用,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语篇。
在网络新闻中,时间和空间统一在一起,各种新闻与评论的不断加入,使新闻基本沿着事件的发展,而成为变化着的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显示了网络新闻文本观的改变。传统的新闻结构往往关注于单篇新闻报道或单纯的新闻报道,新闻专题不多,更遑论相关社会实践与问题的展开,使之成为相对封闭的文本。这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平面线性和容量局限有关。超文本环境下的网络新闻,借助立体的网络结构和海量存储,具有了更宏观开放、更层次化的结构图式。一篇网络新闻报道周围,集聚了大量相关新闻信息,丰富和延伸了所报道的内容,也为互文性理论提供了实际的表现。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网络新闻语言的理论与应用研究”(08YYB003)、徐州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网络新闻语篇研究”(09XWY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特娃:《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Seuil出版社,1969年版。
[2]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国外文学》,2001年第4期。
[3] 诺曼•费尔克拉夫,殷晓蓉译:《话语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 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Toril.Moi(ed.).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作者简介:
林纲,男,1972—,福建福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工作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邱雪玫,女,1974—,江苏徐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网络新闻语篇 互文性理论 非线性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包括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在内的现实语言,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性。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就选择性而言,广播和电视都是线性传播的媒体,通过时间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只能依照传播者的安排按序接收某种内容。报刊新闻的阅读方式,可以是非线性的,读者可以自行决定阅读的时间、环境和内容。但是,报刊上的文章由文字以固定顺序形成,受众的阅读也只能按照这个既定顺序进行。总体来看,传统媒体新闻中,文本或者节目都是以线性的结构传播的。
网络是线性与非线性结合的传播媒介,不仅通过时间传播,也通过空间传播,允许受传者跳跃和随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网络中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网状的,信息之间往往存在着非线性的联系。网络特有的超链接功能,使网络新闻语篇的非线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使网络新闻文本与传统文本在传播与受传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区别。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地检索。受传者在阅读一篇新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超链接的地方跳转到相关的另一篇新闻中,也可以从一个新闻网站跳到另一个新闻网站。
一条新闻的产生,必然会有一定的背景条件、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也应该是新闻事实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新闻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材料而存在,在新闻结构中或处于前,或处于后,或处于左右,也可穿插于其中。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赋予网络新闻传播许多优势。网络新闻后面,一般都存在以关键字或主题作为链接的“相关新闻/图片”、“相关报道”,这些内容都是相关主题的历史事件。部分网络新闻内部还设有关键字。页面上的这些关键字或主题词,能直接以一种无序方式与其他页面连接。各新闻网站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将此前与所报道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相关消息的网络地址连接在一起,并在报道之后列出相关报道的题目、刊登时间和地址,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使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
非线性传播既是一种新技术,又代表了一种新理念。这种理论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关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主张与实践。Kristeva (1969)首次向西方介绍了俄国文论家M.Bakhtin的对话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互文性”概念。Kristeva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样,每一个文本都可以看作是“互文”(intertext),也就是存在于其它文本之间的文本。“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着眼于特定文本(或意义)与其它文本(或意义)的联系。诺曼•费尔克拉夫(2003)认为,“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互文性概念将文本看作是把过去的东西——现存的习俗和已有的文本——改造成现在的东西。”他把互文性分成“明确的互文性”、“构建的互文性”。
“明确的互文性”,指特定的其他文本被公开地利用到一个文本中。“构建的互文性”也称为“互为话语性”,按照话语秩序重要性的原则方向扩展了互文性,是把话语秩序的要素(各种习俗)变成日常事务,并使之自然化。网络新闻文本涉及的“互文性”,显然属于“明确的互文性”。既然网络语篇以彼此交织成网络的形态存在,我们便可以将有待评析的特定文本视为网络的纽结,通过比较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或者对不同主题的同一处理)等做法,来把握其特征。
“互文性”其实是语篇的基本特征,强调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指涉。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其它语篇的吸收和改造。以往,互文性在各种语篇中更多地存在于观念中,而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则使网络新闻语篇的“互文性”得以实际体现。分析网络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叙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整合诸多语篇,构建互文关系
网络信息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状,信息之间存在着多样的关联。网络新闻语篇内部与外部、语篇与语篇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利用超链接技术,网络新闻可以解释与扩展关键字/词,可以延伸新闻报道,可以改写新闻稿件,可以整合多篇网络新闻稿件。网络新闻语篇中充满着由新闻链接所关联的其他网络新闻的片断,现存的、由以往网络新闻文本构成的网络新闻语篇,又成为即将生成的网络新闻语篇所关联的目标,原先仅仅是观念形式的互文性特征,在网络新闻语篇中体现得非常清楚。例如:
[1] 《公安部发B级通缉令追捕万里大造林案4名在逃嫌犯》(新华网2007-11-06)
这则网络新闻标题设置了语篇内部的关键词,利用超链接技术对“公安部”的职责与构成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公安部”一词对于受传者来说,虽然并不是新知识,但是在这篇网络新闻的特殊语境下,常识的解释说明,也可以成为帮助受传者理解新闻的一个手段。这篇网络新闻利用链接技术对主题涉及的“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案”进行了知识介绍,这有助于受传者更好地了解公安部发布通缉令的必要性。
例[1]通过新闻链接对新闻中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扩展,首先对“中国通缉令悬赏机制”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知识介绍,让受传者对通缉令悬赏机制的情况有所把握;篇后又以“公安部”与“通缉令”为关键词,通过链接提供一组与当前对象相关的报道,丰富与发展报道内容,延伸受传者的阅读。
有时,网络新闻篇幅太长,因此主体部分采取一种合理的结构方式,新闻稿件由主体与超链接两部分组成:将原有文稿中的主要材料或者信息压缩后串联在一起,对事件的主要线索作清晰的交待,而把材料或者信息的具体内容,都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指引到其他网页,对主体内容进行展开。例如:
[2] 《虎骨贸易开禁严重威胁野生虎的生存及种群恢复》(新华网2006-8-25)
这则网络新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整合后的新闻提要,涉及四则网络新闻稿件。通过“点击详细”4个新闻链接,可以进入相应的文稿,分别是:
[3] 《虎骨贸易开禁将严重威胁野外虎生存》
[4] 《国家禁令挡不住虎骨酒热销》
[5] 《动物专家称:野生虎种群恢复不需要大规模繁殖场》
[6] 《我国有关禁止虎骨贸易的相关规定》
这些语篇内链接的新闻与语篇外链接的新闻,共同对新闻内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再加上图片符号的应用,使受传者对虎骨贸易与老虎的生存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延伸了受传者的阅读。事实上,对于一些长篇的新闻稿件,许多受传者并没有耐心从头到尾阅读完所有信息,对这些受传者来说,有一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而就传播方来说,仍然需要使用相应的篇幅或者资源,来提供这些信息。这就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传者的负担。而网络新闻这种非线性阅读的应用,在相互关联的表达中,构成对语篇内涵的互文性阐述,显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 加强传受双方互动,体现互文关系
互文性理论倡导,创作与批评一体化,使评论有资格参与文本的创作。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即时性,使网络新闻语篇可以随时接受评论,评论之间还可以互评。例如:
[7] 《南京九旬老人瘫倒路边20分钟内路人不敢去搀扶》(搜狐2008年2月16日)
这则网络新闻就引发了大量网友评论:
物欲横流!社风日下!上次的案子好像就发生在南京吧!莫管闲事!!(搜狐北京市网友)
老人摔倒了要避开,千万不要本能好心去扶,尤其她又是南京老太。(搜狐济宁市网友)
千万别放跑了那个姓魏的女人,按推断老人就是她撞倒的,先把她抓起来,让她过过测谎器再说。(搜狐石家庄市网友)
超链接不仅提供了不同的语篇信息,而且使受传者能够适时地参与进一步的新闻创作。网络新闻为体现交互性,通常在新闻后面开设“发表评论”、“我来说两句”等栏目,让受传者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超链接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社会阶层的意见和想法,使网络新闻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网民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评论,对原新闻语篇具有延伸、扩展功能,一方面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他们所知道的相关事实、细节,或者提供相关的链接,是对原新闻语篇本体的补充,同时使新闻事件的报道向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受传者个体对新闻事实个性的阐释。
三 利用流行语,形成互文关系
网络新闻传播受到非在场语境的限制,新闻标题与正文分列在不同的页面上,受传者是否点击阅读,取决于网络新闻标题的吸引程度。新闻网站首页上的新闻标题纷繁复杂,网民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接收,大多表现为“快餐化”,网络新闻也因此而呈现为“读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新闻标题能否简洁醒目地抓住读者的视线,在实现网络新闻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点击率,网络新闻作者纷纷借助社会流行语,扩大自身的传播效应。例如“躲猫猫”一词成为社会流行语后,立即出现了诸多夹杂此词的网络新闻标题:
[8] 《德清工商严查品牌准入杜绝经营户“躲猫猫”》(人民网 2009-12-3)
[9] 《地方政府躲猫猫 国土部:仍有大规模土地批而未用》(新浪2009-12-2)
[10] 《“走路上班”环保实验 半数选手临阵躲猫猫》(新华网2009-12-1)
互文性理论揭示了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一个文本的产生离不开其他的文本,为文本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想。每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都与其它文本有关联,都是对旧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拼接等。网络新闻链接,就使生成的新闻文本成为一个更大的语言符号系统。互文性理论涉及的源文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指一个语篇所援引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包括文本、图像与多媒体符号。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非线性的符号系统,显然要比传统媒体新闻更加符合互文性理论的特征。网络新闻链接的语篇与新闻正文,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共同作用,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语篇。
在网络新闻中,时间和空间统一在一起,各种新闻与评论的不断加入,使新闻基本沿着事件的发展,而成为变化着的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显示了网络新闻文本观的改变。传统的新闻结构往往关注于单篇新闻报道或单纯的新闻报道,新闻专题不多,更遑论相关社会实践与问题的展开,使之成为相对封闭的文本。这与传统新闻媒体的平面线性和容量局限有关。超文本环境下的网络新闻,借助立体的网络结构和海量存储,具有了更宏观开放、更层次化的结构图式。一篇网络新闻报道周围,集聚了大量相关新闻信息,丰富和延伸了所报道的内容,也为互文性理论提供了实际的表现。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网络新闻语言的理论与应用研究”(08YYB003)、徐州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基于标注语料库的网络新闻语篇研究”(09XWY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特娃:《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Seuil出版社,1969年版。
[2]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国外文学》,2001年第4期。
[3] 诺曼•费尔克拉夫,殷晓蓉译:《话语与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 Kristeva,J.The Kristeva Reader[M].Toril.Moi(ed.).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作者简介:
林纲,男,1972—,福建福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工作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邱雪玫,女,1974—,江苏徐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