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敦煌遺書中的表、狀、書、啟、傳、記、論等類文章,是研究唐五代時期社會文化歷史狀況的重要資料.雖經幾代學者蒐集、分類、整理,然而敦煌文中還有不少字詞迄今仍未得到正確的辨識和注解.本文即擇取其中部分疑難字詞加以校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遺書中的表、狀、書、啟、傳、記、論等類文章,是研究唐五代時期社會文化歷史狀況的重要資料.雖經幾代學者蒐集、分類、整理,然而敦煌文中還有不少字詞迄今仍未得到正確的辨識和注解.本文即擇取其中部分疑難字詞加以校釋.
其他文献
漢語方言的訓讀是基於同義關係的規約性借字現象或借音現象.訓讀包括訓讀字不與本字連用、訓讀字與本字連用、訓讀字與訓讀字連用以及連鎖訓讀等四種類型,其運作受到語義、詞項、語體與語音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訓讀在特定條件下會導致方言對譯通語時出現異詞同音或無義轉换.訓讀的產生前提條件是通語與方言存在某種程度的詞彙差異,内在動力是構建讀書音與説話音的對立關係.語言接觸破壞文白異讀系統,以及文教不發達也會加劇訓讀的擴散.個别訓讀字例隨着文教普及與傳媒影響會逐漸消退.
本文從分析王念孫《讀書雜志·讀淮南子雜志》“山峽”條入手.系統梳理“峽”“岬”和“(山)脅”這組狀山類詞,發現三者兼有山旁義與兩山之問義,既具有相同的義位,也有不同的演化路徑,均源於各自的核心義.
客套語“偏”是明清白話文獻中常用的寒暄客套用語.文章梳理了與客套語“偏”相關的詞條,綜合各辭典釋義及文獻語料,深入考察了客套語“偏”的語義,認爲客套語“偏”的理性義爲“較别人先完成某事或多得到某物”,該理性義由“偏”的核心義“因量的不均衡而致使結果的傾斜”觸發產生,而其客套情感色彩由“因個人占先或占多而略表歉意”的禮貌寒暄情境賦予.
“斿、游、遊、汙、泅”的字詞關係比較複雜.在旗旒、游水、遊歷等義上,傳統文字學經典著作、傳世古書、出土文獻的用字習慣多有錯綜.而古漢語詞彙研究首先要釐清字詞間的複雜關係,窮盡一個詞的書寫形式,如此方能全面考察該詞用例,作出準確科學的研究.本文從研究游水義“游”的角度切入,結合出土文字資料與傳世古書用例,全面考察有關字詞關係,廓清了各字與旗旒、游水、遊歷等義的對應關係;又根據故訓、異文等材料,從音理、詞義等角度來論證“泅”最初是“游”的語音變體,音變產生的時間大約在東漢中晚期,且主要集中於南方地區.
本文窮盡性地考察了清中期吴語文獻《三笑》中“局”的兩種特殊用法:一是“局”和動詞、形容詞以及副詞構成類詞綴“X局”的情況;二是“局”的謂詞功能.其中,“X局”可以構成動名兼類詞,但不同的詞有不同的傾向:“困局”主要爲動詞用法,而“吃局”爲名詞用法.“局”的謂詞功能包括三種:一是充當動作動詞表示“睡覺”義,但一般是指有對象的睡覺;二是狀態動詞用法表示“允讓”義;三是形容詞用法,相當於“好”或“行”.《三笑》中“局”的特殊用法在現代吴語中仍有殘留,常熟方言中保留了名詞性的“吃局”,但詞義範圍縮小;老派金山方言
文章考釋了《齊民要術》中出現的三條注解,得出如下結論:“無若”是“無苦”的形訛,“無苦”猶言“無妨”;“人室”是“人室”的形訛;“無在”是指“不須”之義.並分析了相關詞義的理據,以期對《齊民要術》的注解有所補益.
“碧落”源於東晋《度人經》“碧落空歌大浮黎國土”,道經故訓材料表明,“碧落”本爲“大浮黎國土”的修飾成分,其理據可解,隋唐之際,“碧落”轉指“天界,仙境”,並進一步泛化指“太空”.“碧落”的語義變化及其向世俗用語的傳播滲透,不僅與《度人經》的重要影響有關,更是在類推作用下,對其構詞理據重新分析的結果.
“狼戾”與“很戾”兩詞,形義接近,前人以爲“狼戾”即“很戾”之訛.然驗諸古代文獻用例與現代方言調查資料,“狼戾”一詞可謂源遠流長,且有因語音變化之異形詞,至今南方方言仍行用不息.狼戾與很戾構詞理據也不相同.文獻中“狼戾”不盡爲“很戾”之訛誤.
“薛”與“散”相通,“薛越”兩字俱釋爲“散”.“谿”與“蹇”相通,“綦谿”兩字俱釋爲“蹇”,“綦谿”由“蹣跚”一系叠韻聯綿詞訛寫、重構而來.“胥靡”之“胥”通馬絆之“顏”,“靡”通牛靷之“縻”.“皋牢”之“皋”通作《説文》“牛馬牢”之“牿”,又因漢隸形近而轉寫爲“宰牢”.從詞源的角度看,聯綿詞多由同義複詞演化而來,可以拆分、倒寫或重組.但在發展過程中,聯綿詞上下兩字往往趨於“形旁同化”或“音讀同化”.歷經轉寫、轉讀的聯綿詞越來越難以使用複合詞的方法加以解析,讀者不得不將聯綿詞上下兩字視作單一個體,並通過上
《世説新語》中“拉攞”一詞,傳統詮訓爲“斷折;斷裂”.張萬起先生以爲是古吴語,猶言“在那裏”.考“拉”“攞”本源和相關書證,二者本義都是“摧折;斷裂”,“拉攞”爲同義連文,引申而有“摧折斷裂的聲音”義,張先生所舉《異苑》及《吴都賦》的例子即是如此.《世説》中“拉攞自欲壞”是説任愷如北夏門自身要斷折坍塌,非一根木柱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