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普遍感到数学难学,在初中时数学成绩一般都比较好,而步入高中后,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要想得到高分,常常是望尘莫及。这就意味着高中数学的学习与初中数学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那么如何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入门学法指导
(一)“读书”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沿用初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多,不求甚解,概念、定理似懂非懂,不知如何应用。就数学的阅读而言,可将其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就是通过看书,先获得书本结论信息,然后通过思考理解该结论,进而掌握结论。这种阅读仍属于被动消化理解学习。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但这种阅读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创造性能力,归纳猜想能力等的培养。而主动式阅读弥补了这些不足。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课文编写的结构特点,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知、猜想、估计、得出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通过与课文中给出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正,而获取知识的阅读方式,主动式阅读是数学阅读特有的方式。在实践中,通过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的交叉使用,学生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数学书的方式,大大提高自学能力。
(二)“听课”指导
高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课前自己预习过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自己已经搞懂。这种学生往往是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其实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充分意识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对这部分学生,他们听课的“口味”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因此,教师提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并补充适当的例题,使他们充分认识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从而调整自己的听课注意力。另一种是上课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能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引起注意力分散。调查表明学生每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因此每节课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为了能让学生思路跟上,需给足思考时间,并留有一定的答疑和练习时间。对于这些学生首先需使其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掌握预习的方法,并要求他们在预习本上写出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其次是为了能在上课集中注意力,需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笔者引导学生采用“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的办法,即课堂上只记梗概,知识点,提示等内容,对其他内容留出空白,课后整理和填充。再次是使学生认识到上课应该听什么,即学会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让学生领会抓重点、抓难点的方法,从而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学会自我调节听课注意力。
(三)“思法”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话,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高中学生常常固守初中数学中的思维定式,思路较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在进行思考方法指导时,一是要求教师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启思维的大门,教学中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以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二是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应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化归、推理、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能力。四是从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去分析、反思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如何捕捉老师的思维过程的实质。一旦老师没能充分表露思维过程时,学生如何通过提问,使老师将思维过程在回答学生的提问中给显露出来。
二、教师值得特别注意的两点
其一是“无节制地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一)无节制地扩展知识面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在教学中,这些补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对一些极其特殊的问题有效,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地套公式、套题型,一旦试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无所适从。而且这些补充的众多公式与方法大多是不加证明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更没有学生探索、分析、比较的发现过程,学生大多是死记它们,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样的学生会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吗?那么这种补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说补充后解决一些高考题非常有效。的确,我们一些高考命题专家就是上述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但这绝不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即便是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为迎合某个补充公式或某种补充技巧方法的“好题”,用我们的基本公式与基本方法也是不难解决的。(二)施教不因材因材施教最基本的就是在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加以区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正确的判断,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正确把握教材与高考大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具体结合教材来说明了,但这的确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工作。
总之,教无定模,学无定模,无模之模,最好之模。
一、入门学法指导
(一)“读书”指导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沿用初中、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多,不求甚解,概念、定理似懂非懂,不知如何应用。就数学的阅读而言,可将其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所谓被动式阅读,就是通过看书,先获得书本结论信息,然后通过思考理解该结论,进而掌握结论。这种阅读仍属于被动消化理解学习。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但这种阅读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如创造性能力,归纳猜想能力等的培养。而主动式阅读弥补了这些不足。主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教材课文编写的结构特点,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知、猜想、估计、得出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通过与课文中给出的结论相对照,加以修正,而获取知识的阅读方式,主动式阅读是数学阅读特有的方式。在实践中,通过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的交叉使用,学生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数学书的方式,大大提高自学能力。
(二)“听课”指导
高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课前自己预习过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自己已经搞懂。这种学生往往是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其实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充分意识到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差异。对这部分学生,他们听课的“口味”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因此,教师提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并补充适当的例题,使他们充分认识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从而调整自己的听课注意力。另一种是上课因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能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引起注意力分散。调查表明学生每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因此每节课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为了能让学生思路跟上,需给足思考时间,并留有一定的答疑和练习时间。对于这些学生首先需使其认识预习的重要性,掌握预习的方法,并要求他们在预习本上写出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其次是为了能在上课集中注意力,需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笔者引导学生采用“记梗概,留空白,后填充”的办法,即课堂上只记梗概,知识点,提示等内容,对其他内容留出空白,课后整理和填充。再次是使学生认识到上课应该听什么,即学会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让学生领会抓重点、抓难点的方法,从而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学会自我调节听课注意力。
(三)“思法”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话,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高中学生常常固守初中数学中的思维定式,思路较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在进行思考方法指导时,一是要求教师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启思维的大门,教学中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以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二是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应用“问题链”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化归、推理、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思考问题能力。四是从解题方法的优劣,解题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去分析、反思的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如何捕捉老师的思维过程的实质。一旦老师没能充分表露思维过程时,学生如何通过提问,使老师将思维过程在回答学生的提问中给显露出来。
二、教师值得特别注意的两点
其一是“无节制地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一)无节制地扩展知识面它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补充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几乎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在教学中,这些补充的公式或方法往往只对一些极其特殊的问题有效,缺乏普遍性,久而久之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地套公式、套题型,一旦试题稍加变化,学生就无所适从。而且这些补充的众多公式与方法大多是不加证明的,因为时间不允许,更没有学生探索、分析、比较的发现过程,学生大多是死记它们,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样的学生会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吗?那么这种补充是否有必要呢?有人一定会振振有词地说补充后解决一些高考题非常有效。的确,我们一些高考命题专家就是上述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但这绝不是高考命题的主流,即便是无节制补充公式和方法的爱好者为迎合某个补充公式或某种补充技巧方法的“好题”,用我们的基本公式与基本方法也是不难解决的。(二)施教不因材因材施教最基本的就是在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加以区别,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正确的判断,充分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正确把握教材与高考大纲。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准备具体结合教材来说明了,但这的确是一件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工作。
总之,教无定模,学无定模,无模之模,最好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