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字】语文教学 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68-02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融合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中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句,两千多年前的《孝经》影响深远,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深切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以孝为首,元代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故事广为流传,成为百姓的道德读本。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初中语文课本中近两百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课本中写人、写事的文章最易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在课本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减少正面的“大道理”说教,而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本文笔者着重就孝道的渗透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精心选择动情点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的支点是感情,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蕴含的感情,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发现而已。所以,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每篇课文的动情点,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例如上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赏析“我”背母亲这一情节:“我”为什么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我”背母亲的动作怎么样?从中可看出“我”的什么品德?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母亲呢?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贤良与孝道,从而学习“我”的品德。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写得非常朴实,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感激。教师可以抓住这种感情让学生进行品读,特别是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自己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如实描写、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此时可以拓展开去,生活中你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你能用动情的笔调描绘一两个细节吗?面对父母深深的爱,今后你会怎么做?此时你最想对你父母说什么,请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有些学生深情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就像温暖的阳光,抚摸着我,让我茁壮成长;你们又像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你们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经典美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会,找准动情点,就会对学生有良好的帮助。
二、利用语文科特点进行感恩演讲比赛和作文竞赛
语文课不单是几篇课文的讲授,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逻辑性。这两项工作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而这兴趣的来源,就是找学生熟悉的话题和喜欢的形式。
记得2009年春季学期,我校举行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全校学生聚集在一起,参赛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和感恩之情,台下学生们热情高涨,掌声雷动。相隔不久,我年级又举行了一次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有了演讲比赛为基础,这次作文可谓是水到渠成。有学生在作文中深切地写道:“妈妈,以前我很懒,总是不做家务,还老对您发脾气。您辛辛苦苦操劳了一天回来还要忙着煮饭吃、洗衣服。真对不起!以后我一定学做力所能及的事,让您也休息休息。妈妈,您辛苦了!”此外,我们还可以举行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辩论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一定能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孝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在诵读训练中进行孝道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朗朗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木兰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劲、人物形象鲜明,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作。教学本文时,可用古典乐曲《十面埋伏》配乐,着重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木兰的人物形象,从中学习木兰身上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木兰代父从军,堪称孝道中的典范。
四、开展读经活动,吸取孝道精华,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蒙学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诵读古蒙学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精辟的语言魅力,受益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独生子女通过读经,懂得孝道,对父母的感情会更浓。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要求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笔者就试着在所教班级中开展读经活动,效果很好。通过读经活动,学生们变了。从家长反馈中,我们欣喜地得知,学生们回家能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有些学生自从学了《弟子规》后,变得更乖巧懂事了,居然亲自为奶奶洗脚;有些学生还主动为父母煮早餐、洗衣服。不仅如此,学生们的作文中、日记中,均洋溢着在读经中自己受到的教育。如有学生在《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中写道:“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也许我还小,不知道您对我的疼爱,对我的呵护,可是自从学了《弟子规》我懂了,明白了,您是那么爱我,而我却总让您生气,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往后一定好好表现,让您生活在快乐之中,您相信我吧!”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语文新课堂,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进行孝道教育,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责编 马超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68-02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重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助老风尚,对于化解社会矛盾,融合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中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句,两千多年前的《孝经》影响深远,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深切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宋代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以孝为首,元代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故事广为流传,成为百姓的道德读本。让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初中语文课本中近两百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课本中写人、写事的文章最易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在课本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减少正面的“大道理”说教,而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本文笔者着重就孝道的渗透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利用教材——精心选择动情点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生活的支点是感情,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蕴含的感情,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发现而已。所以,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每篇课文的动情点,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
例如上莫怀戚的《散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赏析“我”背母亲这一情节:“我”为什么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我”背母亲的动作怎么样?从中可看出“我”的什么品德?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母亲呢?让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贤良与孝道,从而学习“我”的品德。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写得非常朴实,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感激。教师可以抓住这种感情让学生进行品读,特别是这一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自己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如实描写、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此时可以拓展开去,生活中你父母是怎样关心你的,你能用动情的笔调描绘一两个细节吗?面对父母深深的爱,今后你会怎么做?此时你最想对你父母说什么,请用真诚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有些学生深情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就像温暖的阳光,抚摸着我,让我茁壮成长;你们又像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你们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经典美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会,找准动情点,就会对学生有良好的帮助。
二、利用语文科特点进行感恩演讲比赛和作文竞赛
语文课不单是几篇课文的讲授,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逻辑性。这两项工作的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而这兴趣的来源,就是找学生熟悉的话题和喜欢的形式。
记得2009年春季学期,我校举行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全校学生聚集在一起,参赛选手们声情并茂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和感恩之情,台下学生们热情高涨,掌声雷动。相隔不久,我年级又举行了一次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有了演讲比赛为基础,这次作文可谓是水到渠成。有学生在作文中深切地写道:“妈妈,以前我很懒,总是不做家务,还老对您发脾气。您辛辛苦苦操劳了一天回来还要忙着煮饭吃、洗衣服。真对不起!以后我一定学做力所能及的事,让您也休息休息。妈妈,您辛苦了!”此外,我们还可以举行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辩论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一定能让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孝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在诵读训练中进行孝道教育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它们大多短而精,韵律上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朗朗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在文章之中均有所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如《木兰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劲、人物形象鲜明,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作。教学本文时,可用古典乐曲《十面埋伏》配乐,着重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木兰的人物形象,从中学习木兰身上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木兰代父从军,堪称孝道中的典范。
四、开展读经活动,吸取孝道精华,弘扬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蒙学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诵读古蒙学教育典籍,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古籍精辟的语言魅力,受益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同时还能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现代独生子女通过读经,懂得孝道,对父母的感情会更浓。教师可利用晨读、课前读、晚读等时间,要求学生开展读经活动,如对《孝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经书进行诵读,吸取精华,弘扬孝道。笔者就试着在所教班级中开展读经活动,效果很好。通过读经活动,学生们变了。从家长反馈中,我们欣喜地得知,学生们回家能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了。有些学生自从学了《弟子规》后,变得更乖巧懂事了,居然亲自为奶奶洗脚;有些学生还主动为父母煮早餐、洗衣服。不仅如此,学生们的作文中、日记中,均洋溢着在读经中自己受到的教育。如有学生在《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中写道:“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也许我还小,不知道您对我的疼爱,对我的呵护,可是自从学了《弟子规》我懂了,明白了,您是那么爱我,而我却总让您生气,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往后一定好好表现,让您生活在快乐之中,您相信我吧!”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语文新课堂,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进行孝道教育,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责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