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的差异会引起相应的文化差异,因此对于英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跨文化因素对于英语教与学所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其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跨文化 英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
一、文化为语言交际的产物
有些人把语言仅仅看作是语言、语法、词汇总和或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指导的听说教学法实际上是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把语言的社會等其它因素基本上排除在外,这显然是很有失偏颇的。实际上,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尔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而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另一个语言学家弗赖斯也认为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以breakfast一词为例,词的本身意义很清楚:早上的第一顿早饭。但是如果不了解breakfast包括哪些东西,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在什么地方吃,就仍然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欧洲大陆的早餐和英国人的早餐不同,美国人的早餐和英国人的早餐也不一样,不用说中国人的早餐和英国人的早餐更是两样了。如果不了解英美人吃饭的习惯,学习对John’s having his breakfast 这句话的了解只能是一般概念性的。再如,美国社会出现的hippies, yuppies,“me” generation,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尽管有“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这样的汉语释义,仍不能尽述全部含义。不了解这段美国文化的人仍会感到费解,同样,没有来过中国,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英美人很难想象什么是Spring Festival。中国大部分学生也不清楚究竟敢Christmas是个什么样子,对于英美儿童意味着什么。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而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二、跨文化交际的具体例子
根据上面的陈述,我了解到了语言上的差异引起了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所涉猎的范畴很广,只有进行长期的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下面列举文化差异的几个突出方面:
1.打招呼。在中国,熟人、朋友见面时,根据不同的情景,问“上哪儿去?”“吃了吗?”“忙什么哪?”等等。所有这些情形,我们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是如果这些话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问题,而不再是招呼或寒暄的话了。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是询问对方到哪儿去,只能在一些特定场合用,如果到处滥用,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活他的私事。但是谈天气却是很正常的搭讪方式。如(甲)Lovely weather, isn’t it ?(乙)It’s really a nice day 。谈天气时,一般都是顺着对方答,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和对方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最保险的搭讪方式。
2、致谢。在中国,一般说来亲戚朋友当中,不说“谢谢”,否则人们会感到被当作外人看待。但在英语中,Thank you ,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 使用频率最高,即使妻子为丈夫端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谢。在图书馆借书、办完手续后要对管理员说声Thank you 。买车票、买东西,在饭店吃饭,服务员、售票员为你做了事以后,你都要说声Thank you ,而且往往说得很具体,如:Thank you for the coffee ,Thank you for the lovely present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 。
(三)表示谦虚
中国人和英美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一种是“自贬”。如(甲)听说你昨天到北外做了个报告?(乙)我随便讲讲,还不是老调重弹!又如,尽管把客人安排在很好的宾馆里,但主人还说:“我们这儿条件差,请多包涵。”另外像“薄酒”、“便饭”、“敝人”、“寒舍”、“拙作”等词都属此类。在英美一般不采用“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相反,如果有人赞称你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你应该说:“Thank you ” 表示感谢。有时也采用转移“功劳”的办法,如,(甲)You gave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party 。(乙)Did I ? you Know ,my teacher spent much time helping me 。 这样的表达就把对方的赞美的词转移给了第三者——自己的老师。
(四)接受礼物
在中国,朋友、亲戚之间送礼,受者一般总要先推辞,而在对方一再要求下后才不得不表示接受,收下礼物之后一般不当客人面打开。英美人则不同,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且往往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并对礼物称赞一番。
(五)身体语言
我们一般认为,美国人手势太多,面部表情过于丰富,而美国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感情深藏不露,有些捉摸不通。英美人讲话,双方之间一般有一臂之隔,通常都忌讳碰触对方。两个男人拉着手说话更要避免,否则会被误解为同性恋者。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是诚实、诚恳,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老实,英语中有一成语可为佐证: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 。
(六)观念上的禁忌,隐私,中国人和英国人有很大区别
在英美,一个人的年龄、收入、人际关系以至体重方面等都是禁忌的话题,都要回避。英美人的卧室一般来说没有邀请不能进,办公桌上的东西也不能任意翻看。 (七)有些词汇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例如,“政治”这个词,汉语中包含了人的阶级立场、世界观、行为道德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等。在中国文化中,与“政治”相对应的通常是“业务”、“技术”等。在英语中,除指“政治学”“Politics ”的含义外,一般指人的政治生涯,尤其是作为职业或手段去赢得或保持控制权,它通常与“商业”、“法律”、“医学”等职业相对应。可见文化给词符号或语言表达打上了自身独特的“印记”。
(八)在不同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虽然其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所赋予它们的附加意义(如联想意义、象征意义、褒贬意义等)却不尽相同
“银河”与“Milky way ”有许多中国译者笔下都是同义词。这两个词从天文学意义上讲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在文学作品中,它们各有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中国人常把银河与牛朗织女的故事连在一起,银河是一条隔断有情人的水深浪急的大河,而Milky way 在希腊神话中是天的赫拉给赫拉克勒斯喂奶时滴下的乳汁形成的一条路或是人间通往宙斯宫殿的一条乳白色的大道。
(九)数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计算符号,但不同的文化背景给它增添了特定的意义
在神秘的象征、微妙的暗示和荒唐的比附中,人们对数字形成了一种崇拜和畏惧的心态。如,在基督教文化中,“一”代表上帝,“三”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七”代表人的七种罪过和对上帝的七个请求等。这就使人联想到汉语文化中,单数代表天和阳性的事物,偶里数代表地和阴性的事物,“三”代表天地人,“九”代表最大的阳数,所以表天、天子。
(十)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欧美一些国家,黑色象征晦气、阴森、不祥。这些国家把黑色作为“哀”“丧”“凶”的色,其文学作品中也常用黑色象征残废险恶等。汉民族的“丧”色是白色。而在欧美国家,婚礼服是白色,以白色象征纯洁。古老的中国文化崇尚黄色,并将黄色保留给“天子”专用,因此黄色就成了最高智慧和文明的一种象征,而在欧美文化中对黄色并不钟爱。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且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著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有其差异性,而对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的语言的学习就不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其次,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1.利用图片、照片等介绍国外的艺术、雕刻、建筑、风俗、习惯等。2.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其中包括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选择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读或看,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其文化差异。3.放映专门介绍国外文化的短片以及一般外国影视片。影视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4.组织一些“英语晚会”,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的细微之处。5.请外籍教师与学生接触,或作报告、或举行讨论,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知识。6.做翻译练习,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语(culturally loaded words )。这类词往往是最难翻译的。通过对此使学生认识到有些词直译往往有困难,需要一定的解释或注释才能真正把意义传达出来。7.通过阅读各类书刊材料(包括专业读本,专门论述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书刊及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书刊。小说和剧本自然不是专门为介绍文化而写,却往往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有严格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运用恰当。)对于学生所用的语言形式正确却不符合社会文化背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来。教学之余,教师应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使学生在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之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最后,要说明一点,在外语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文化上的差异,应该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以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外语。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应该盲目地模仿和搬用外来文化,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讲话方式。不了解不研究别国的文化,学不到地道的外语,不加区分地搬用推崇也绝对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关键词 跨文化 英语教学 交际教学法
一、文化为语言交际的产物
有些人把语言仅仅看作是语言、语法、词汇总和或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指导的听说教学法实际上是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把语言的社會等其它因素基本上排除在外,这显然是很有失偏颇的。实际上,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尔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们属于种族(或许多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由于身体特征而其它集团分开的集团。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另一个语言学家弗赖斯也认为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以breakfast一词为例,词的本身意义很清楚:早上的第一顿早饭。但是如果不了解breakfast包括哪些东西,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在什么地方吃,就仍然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欧洲大陆的早餐和英国人的早餐不同,美国人的早餐和英国人的早餐也不一样,不用说中国人的早餐和英国人的早餐更是两样了。如果不了解英美人吃饭的习惯,学习对John’s having his breakfast 这句话的了解只能是一般概念性的。再如,美国社会出现的hippies, yuppies,“me” generation,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尽管有“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这样的汉语释义,仍不能尽述全部含义。不了解这段美国文化的人仍会感到费解,同样,没有来过中国,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英美人很难想象什么是Spring Festival。中国大部分学生也不清楚究竟敢Christmas是个什么样子,对于英美儿童意味着什么。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而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二、跨文化交际的具体例子
根据上面的陈述,我了解到了语言上的差异引起了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所涉猎的范畴很广,只有进行长期的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下面列举文化差异的几个突出方面:
1.打招呼。在中国,熟人、朋友见面时,根据不同的情景,问“上哪儿去?”“吃了吗?”“忙什么哪?”等等。所有这些情形,我们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但是如果这些话译成英语就变成了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问题,而不再是招呼或寒暄的话了。例如:Where are you going ?是询问对方到哪儿去,只能在一些特定场合用,如果到处滥用,对方会认为你在干活他的私事。但是谈天气却是很正常的搭讪方式。如(甲)Lovely weather, isn’t it ?(乙)It’s really a nice day 。谈天气时,一般都是顺着对方答,很少有人在谈天气时和对方争得面红耳赤,所以谈天气是最保险的搭讪方式。
2、致谢。在中国,一般说来亲戚朋友当中,不说“谢谢”,否则人们会感到被当作外人看待。但在英语中,Thank you ,Thanks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 使用频率最高,即使妻子为丈夫端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谢。在图书馆借书、办完手续后要对管理员说声Thank you 。买车票、买东西,在饭店吃饭,服务员、售票员为你做了事以后,你都要说声Thank you ,而且往往说得很具体,如:Thank you for the coffee ,Thank you for the lovely present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 。
(三)表示谦虚
中国人和英美人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的方式有多种,常见的一种是“自贬”。如(甲)听说你昨天到北外做了个报告?(乙)我随便讲讲,还不是老调重弹!又如,尽管把客人安排在很好的宾馆里,但主人还说:“我们这儿条件差,请多包涵。”另外像“薄酒”、“便饭”、“敝人”、“寒舍”、“拙作”等词都属此类。在英美一般不采用“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相反,如果有人赞称你说“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你应该说:“Thank you ” 表示感谢。有时也采用转移“功劳”的办法,如,(甲)You gave an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the party 。(乙)Did I ? you Know ,my teacher spent much time helping me 。 这样的表达就把对方的赞美的词转移给了第三者——自己的老师。
(四)接受礼物
在中国,朋友、亲戚之间送礼,受者一般总要先推辞,而在对方一再要求下后才不得不表示接受,收下礼物之后一般不当客人面打开。英美人则不同,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且往往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并对礼物称赞一番。
(五)身体语言
我们一般认为,美国人手势太多,面部表情过于丰富,而美国人可能会觉得我们感情深藏不露,有些捉摸不通。英美人讲话,双方之间一般有一臂之隔,通常都忌讳碰触对方。两个男人拉着手说话更要避免,否则会被误解为同性恋者。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是诚实、诚恳,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老实,英语中有一成语可为佐证: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 。
(六)观念上的禁忌,隐私,中国人和英国人有很大区别
在英美,一个人的年龄、收入、人际关系以至体重方面等都是禁忌的话题,都要回避。英美人的卧室一般来说没有邀请不能进,办公桌上的东西也不能任意翻看。 (七)有些词汇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例如,“政治”这个词,汉语中包含了人的阶级立场、世界观、行为道德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等。在中国文化中,与“政治”相对应的通常是“业务”、“技术”等。在英语中,除指“政治学”“Politics ”的含义外,一般指人的政治生涯,尤其是作为职业或手段去赢得或保持控制权,它通常与“商业”、“法律”、“医学”等职业相对应。可见文化给词符号或语言表达打上了自身独特的“印记”。
(八)在不同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虽然其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所赋予它们的附加意义(如联想意义、象征意义、褒贬意义等)却不尽相同
“银河”与“Milky way ”有许多中国译者笔下都是同义词。这两个词从天文学意义上讲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在文学作品中,它们各有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中国人常把银河与牛朗织女的故事连在一起,银河是一条隔断有情人的水深浪急的大河,而Milky way 在希腊神话中是天的赫拉给赫拉克勒斯喂奶时滴下的乳汁形成的一条路或是人间通往宙斯宫殿的一条乳白色的大道。
(九)数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计算符号,但不同的文化背景给它增添了特定的意义
在神秘的象征、微妙的暗示和荒唐的比附中,人们对数字形成了一种崇拜和畏惧的心态。如,在基督教文化中,“一”代表上帝,“三”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七”代表人的七种罪过和对上帝的七个请求等。这就使人联想到汉语文化中,单数代表天和阳性的事物,偶里数代表地和阴性的事物,“三”代表天地人,“九”代表最大的阳数,所以表天、天子。
(十)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欧美一些国家,黑色象征晦气、阴森、不祥。这些国家把黑色作为“哀”“丧”“凶”的色,其文学作品中也常用黑色象征残废险恶等。汉民族的“丧”色是白色。而在欧美国家,婚礼服是白色,以白色象征纯洁。古老的中国文化崇尚黄色,并将黄色保留给“天子”专用,因此黄色就成了最高智慧和文明的一种象征,而在欧美文化中对黄色并不钟爱。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且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著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有其差异性,而对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的语言的学习就不能不重视语言的文化差异性。
其次,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1.利用图片、照片等介绍国外的艺术、雕刻、建筑、风俗、习惯等。2.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其中包括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选择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读或看,然后组织讨论,分析其文化差异。3.放映专门介绍国外文化的短片以及一般外国影视片。影视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4.组织一些“英语晚会”,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的细微之处。5.请外籍教师与学生接触,或作报告、或举行讨论,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知识。6.做翻译练习,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语(culturally loaded words )。这类词往往是最难翻译的。通过对此使学生认识到有些词直译往往有困难,需要一定的解释或注释才能真正把意义传达出来。7.通过阅读各类书刊材料(包括专业读本,专门论述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书刊及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书刊。小说和剧本自然不是专门为介绍文化而写,却往往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脾性、有严格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运用恰当。)对于学生所用的语言形式正确却不符合社会文化背景的错误要及时指出来。教学之余,教师应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使学生在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之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最后,要说明一点,在外语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文化上的差异,应该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以使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外语。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也不应该盲目地模仿和搬用外来文化,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的讲话方式。不了解不研究别国的文化,学不到地道的外语,不加区分地搬用推崇也绝对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